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当前位置:笔下文学 > 症因脉治

泄泻论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秦子曰:泄泻之症,或泻白,或泻黄,或泻清水,或泻水谷,不杂脓血,名曰泄泻。

若带稠粘之积,则是痢疾,而非泄泻之症矣。今列外感五条,内伤五条,又五更泄泻五条。

外感泄泻

风泻

【风泻之症】自汗头汗,恶风发热,头痛额疼,泻下水谷,或下清水,此伤风飧泄之症

【风泻之因】风邪入于肠胃之间,则有泄泻之患。经云:春伤于风,夏必飧泄。此

【风泻之脉】多浮而弦,左关浮弦,风木之邪。大肠脉浮,乃是肠风。右关脉浮,胃风

【风泻之治】左关浮弦,柴胡防风汤,调五苓散。大肠脉弦,风入阳明,干葛防风汤,下六一散。右关脉弦,风邪入胃,防葛汤,调胃苓散。总之,有表当散表,表既散,当分利

柴胡防风汤

柴胡 防风 荆芥 羌活 川芎 干葛 陈皮 甘草

五苓散

白术 泽泻 猪苓 肉桂 白茯苓

干葛防风汤

干葛 防风 荆芥 羌活 川芎 枳壳 甘草

六一散

滑石 甘草

防风汤

防风 葛根

胃苓散

苍术 浓朴 陈皮 甘草 白术 白茯苓 泽泻 猪苓 肉桂

寒泻

【寒泻之症】恶寒身痛,不发热,口不渴,小便清白,腹中疼痛,泄泻水谷,此寒邪直中三阴经之寒泻症也。若恶寒身痛,身反发热,口反渴,此寒伤三阳经之热泻症也。

【寒泻之因】真阳素虚,偶值时令之寒,直中三阴之经,则身不发热,口不发渴,小便利,腹中疼痛,而中寒下利之症作矣。若肠胃有热,外寒束于皮毛,内热不得发泄,则寒变

【寒泻之脉】右关沉迟,寒中太阴。左尺沉迟,寒中少阴;左关沉迟,寒中厥阴。若身热脉浮紧,寒伤太阳也。身热脉浮弦,寒伤少阳也。身热脉长,右寸关独大,寒伤阳明也。

【寒泻之治】三阴寒泻,理中汤、四逆汤、真武汤主之。寒伤三阳热泻,应解表,太阳,羌活汤;阳明,葛根汤;少阳,小柴胡汤。应清热者,葛根黄芩黄连汤、黄芩汤主之。

理中汤 见前。

四逆汤 见前。

真武汤

生姜 白术 附子 白芍药 白茯苓

羌活汤

羌活 防风 川芎 黄芩 苍术 白芷

葛根汤

葛根 桂枝 芍药 甘草 麻黄

有汗去麻黄。无汗面赤,加白芷。寒热加柴胡。里热加黄芩。身痛加羌活。

小柴胡汤

柴胡 黄芩 陈皮 人参 半夏 甘草

葛根黄芩黄连汤

葛根 黄芩 黄连 甘草

黄芩汤

黄芩 大枣 甘草 白芍药

中暑泻

【中暑泻之症】时值夏秋之令,忽然腹痛,烦闷口渴,板齿干焦,暴泻粪水,肠鸣飧泄,痛泻交作,此暑热之症也。

【中暑泻之因】火令当权,天之热气下降,地之湿气上升,暑湿之气,充塞宇内,人感热淫之邪,伤于肠胃,暑泻作矣。

【中暑泻之脉】虚细中暑,洪滑中热,濡散暑湿,促结郁热。

【中暑泻之治】宜清理暑湿,分利阴阳,脉虚细,藿香参橘煎,调服六一散,脉洪滑热重者,黄连香薷饮,调服六一散,热轻者,木通汤,调下六一散。胸次不舒,平胃六一散。

参橘煎

人参 橘红 藿香

三味同煎。

黄连香薷饮

黄连 香薷 浓朴 扁豆 甘草

平胃六一散

苍术 浓朴 陈皮 甘草 滑石

中热泻

【中热泻之症】发热口渴,唇干齿燥,面赤烦躁,小便赤涩,小腹中一泛即泻,一泻即止。少顷复痛后泻,肛门如火,粪色多黄,此火热泻症也。

【中热泻之因】热淫以胜,湿火炎蒸,积热之人,又中邪热,则中热泄泻作矣。

【中热泻之脉】浮大而数,热中在表。若见沉数,热中在里,数而实者,中热之重,数

【中热泻之治】热在表,柴葛芩连汤。热在里,家秘枳壳黄连汤、家秘木通黄芩汤,调

柴葛芩连汤

柴胡 干葛 黄芩 川连

四味同煎服。

家秘枳壳黄连汤

川连 枳壳 木通 甘草

八正散

瞿麦 滑石 木通 蓄 甘草 车前子 山栀 赤茯苓

应下者加大黄。

湿泻

【湿泻之症】泻水肠鸣,腹反不痛,身重身痛,或呕而不渴,此湿气泄泻也。

【湿泻之因】久雨阴湿,湿土司政,太阴被湿淫所伤,人病泄泻。

【湿泻之脉】多见濡软,或见细涩,或见浮缓。

【湿泻之治】宜燥湿利小便,胃苓散、平胃散。身痛身热,脉浮应汗者,败毒散、羌活胜湿汤。小便不利,木通煎,调五苓散,或生姜汤,调六一散,利小便,则湿自去,而泻自止

胃苓散 见前风泻门。

平胃散

苍术 浓朴 陈皮 甘草

败毒散 见寒湿肿门。

羌活胜湿汤

苍术 防风 羌活 黄柏 泽泻 白茯苓 陈皮 甘草

寒湿加生姜。湿热加黄连。

五苓散

六一散 二方俱见风泻门。

内伤泄泻

积热泄泻

【积热泄泻之症】发热口渴,肚腹皮热,时或疼痛,小便赤涩,泻下黄沫,肛门重滞,时结时泻,此积热泄泻之症也。

【积热泄泻之因】膏粱浓味,酒湿辛辣香燥之物,时积于中,积湿成热,热蒸于胃,下

【积热泄泻之脉】脉必沉数,沉则为积,数则为热。右脉沉数,积热在气。左脉沉数,积热在血。积热内伏,脉乃促结。

【积热泄泻之治】若右脉数大,宜以黄连枳壳汤,加六一散,清其肠胃。兼腹痛,欲便不得便者,大黄枳壳汤,或加玄明粉,此通因通用之法也。如元气虚而积热又甚,应清者黄连枳壳汤,加人参,应下者大黄枳壳汤,加人参。若左关脉数,龙胆泻肝汤,右关脉数,清

黄连枳壳汤

黄连 枳壳 浓朴 陈皮 甘草 木通

煎八分,冲调六一散三钱。

大黄枳壳汤

大黄 枳壳 浓朴 陈皮 甘草 木通

调服六一散三钱。

龙胆泻肝汤

黄连 山栀 黄芩 柴胡 青皮 龙胆草 木通 甘草 丹皮 生地 当归 白芍药

清胃汤

升麻 黄连 山栀 甘草

积寒泄泻

【积寒泄泻之症】腹中绵绵作痛,小便不赤,口唇不干,泻下清白鸭溏之色,此积寒泄

【积寒泄泻之因】或食冷物以伤肠胃,则下流大肠;或形寒饮冷以伤肺气,则下遗大肠,阳明太阴受寒,皆成寒积之泻。

【积寒泄泻之脉】沉细而迟。或沉而弦,或沉而结。右关沉迟,肠胃积寒,右寸沉迟,

【积寒泄泻之治】寒积内滞者,草蔻丸。肠胃虚冷,宜理中汤,甚者补中汤。肺受寒

草蔻丸 见胃痛。

理中汤

人参 白术 炮姜 炙甘草

补中汤

人参 白术 炮姜 炙甘草 丁香

养肺汤 即生脉散,加黄 、当归、紫菀、甘草。

痰积泻

【痰积泻之症】或泻或止,或多或少,或下白胶如蛋白,腹中漉漉有声,或如雷鸣,或两肋攻刺作痛,此痰积泄泻也。

【痰积泻之因】饮食过当,或食后即卧,或肥甘纵口,或临食粗咽,磨化渐难,遂成痰积,下溜大肠,则成泄泻之症矣。

【痰积泻之脉】或见弦滑,弦主寒饮,滑主痰结,弦滑而数,痰兼积热。

【痰积泻之治】二陈平胃散。脉滑实者,导痰汤,有下症者,加大黄、玄明粉,通因通用。

又有痰积在肺,肺移于大肠,清肺经之痰,则大肠之泻自止,用节斋化痰丸。

二陈平胃散 即平胃散,加半夏、茯苓。

导痰汤

半夏 南星 橘红 枳壳 甘草 赤茯苓 海石 生姜

应下者,或加大黄,或玄明粉。

节斋化痰丸 本治痰嗽之方,家秘用治痰泻。

海石(一两) 青黛(五钱) 橘红(一两) 桔梗(一两) 连翘(一两) 栝蒌霜(一两) 芒硝(五钱) 黄芩(一两) 香附(一两) 天门冬(一两)

痰凝上焦加半夏。通因通用入芒硝。

食积泻

【食积泻之症】腹痛即泻,泻后即减,少顷复痛泻,腹皮扛起,或成块成条,泻下臭如败卵,此食积泄泻之症也。

【食积泻之因】饮食自倍,膏粱纵口,损伤脾胃,不能消化,则成食积泄泻之症。

【食积泻之脉】右脉沉滑。或见沉数,或见沉弦,沉数热积,沉弦寒积。

【食积泻之治】宜消痰者,保和丸、枳术丸。热积脉数,宜清者,栀连平胃散。宜下者,大小承气汤。寒积脉迟,宜温者,红丸子。寒积脉实,宜下者,煮黄丸。

保和丸

山楂 神曲 半夏 茯苓 连翘 莱菔子 陈皮

枳术丸

枳壳 白术

栀连平胃散 即平胃散加栀、连。

承气汤 见前伤寒。

红丸子

陈皮 干姜 胡椒 荆三棱 莪术

煮黄丸

雄黄 巴霜

脾虚泻

【脾虚泻之症】身弱怯冷,面色痿黄,手足皆冷,四肢倦怠,不思饮食,时时泻薄,此

【脾虚泻之因】脾气素虚,或大病后,过服寒冷,或饮食不节,劳伤脾胃,皆成脾虚泄

【脾虚泻之脉】脉多微弱,或迟而缓,或迟而涩。和缓易治,弦急为逆。

【脾虚泻之治】宜理中汤、四君子汤、参术膏、参苓白术散。肾阳虚,八味丸,补水之

理中汤 见前寒积门。

四君子汤 见前脾虚咳嗽门。

参术膏

人参 白术

参苓白术散

人参 白术 扁豆 莲肉 薏仁 白茯苓 山药 桔梗 干葛

八味丸

生地 丹皮 萸肉 泽泻 山药 白茯苓 肉桂 附子

附:五更泄泻

按:五更泄泻,多属肾虚,然亦有酒积、寒积、食积、肝火之不同。病机既多,变化用药,尤贵圆通,兹复明列五条,以备临症之用云。

肾虚泻

【肾虚泻之症】每至五更,即连次而泻,或当脐作痛,痛连腰背,腹冷膝冷,此肾虚泄

【肾虚泻之因】真阳不足,肾经虚寒,火不能生土,肾主闭藏,肾虚则封闭之令不行,肾主五更,至此时则发泻也。

【肾虚泻之脉】或两尺浮大,虚阳外浮。按之细小,肾气不足。右关弦大,脾气不足。

【肾虚泻之治】尺脉细小,火不生土者,肾气丸。尺中皆软,脾肾俱虚者,五味子丸。

八味肾气丸

生地 丹皮 泽泻 山药 萸肉 白茯苓 肉桂 附子

五味子丸

人参 白术 山药 五味子 补骨脂 肉果 益智仁

酒积泻

【酒积泻之症】每至五更,腹中作痛,痛而后利,利下黄沫,小便赤色,或如米泔,此

【酒积泻之因】其人浩饮失度,或饮冷酒,伤其肠胃,湿热之气,蒸酿于中,积温成热

【酒积泻之脉】多见洪数。或见弦数。酒积若甚,脉见促结。右脉洪数,酒热伤胃,左

【酒积泻之治】平胃四苓散,加干葛、黄柏。腹痛,家秘川连枳壳汤。

平胃四苓散

苍术 浓朴 陈皮 甘草 白术 白茯苓 泽泻 猪苓 干葛 黄柏

胸次不宽,加砂仁、白豆蔻。

家秘川连枳壳汤 治湿热泻利。

黄连 枳壳 木通 浓朴 甘草

口干加干葛。腹痛应下者,加大黄、玄明粉。

寒积泻

【寒积泻之症】每至五更,则绵绵而痛,时欲大便,便而滑利,粪色淡白而不黄,此寒

【寒积泻之因】或形寒饮冷,伤其太阴,脾肺畏寒,结成寒积,寒积中州,至天明每多

【寒积泻之脉】六脉皆迟,迟而不弦,中气虚寒。迟而弦紧,沉积痼冷。迟而弦滑,寒

【寒积泻之治】中气虚弱,不能多食,脉迟和软,理中汤。寒伤太阴、腹冷如冰,通白四逆汤。寒积实滞,凝结作患,煮黄丸下之。

理中汤 见前食积呕吐门。

通白四逆汤

炙甘草 熟附子 干姜 葱白

煮黄丸 见前。

食积泻

【食积泻之症】每至五更,则腹中作痛,腹皮扛起,痛而欲利,利后稍减,俗名并肚泻

【食积泻之因】饮食自倍,劳动脾元,损伤胃气,脾胃交伤,则水谷不化,而食积泄泻

【食积泻之脉】右关沉滑。乃是食积。若见沉数,此为热积。若见沉紧,乃是寒积。

【食积泻之治】加减保和丸。热积应下者,承气汤。寒积应下者,煮黄丸。

加减保和丸

麦芽 楂肉 枳实 苍术 浓朴 莱菔子 陈皮

脾虚加白术。热积,加川连。寒积加炮姜。气滞加木香。

承气汤

枳实 浓朴 大黄

煮黄丸 见前。

肝火泻

【肝火泻之症】胁肋常痛,痛连小腹,夜多不寐,每至五更,小腹左角一泛,急欲登厕。火性急速,一泻即止,此肝火泄泻之症也。

【肝火泻之因】或恼怒伤肝,肝气怫逆,或积热在内,肝胆不宁,肝主施泄,木旺寅卯,至五更生旺之时,则肝火发泄而泻作矣。

【肝火泻之脉】左关洪大,肝火之诊,左脉弦长,亦主肝实,弦为木象,数则为热,右

【肝火泻之治】龙胆泻肝汤、左金丸、柴胡栀连汤。木火乘脾,栀连戊己汤、加味逍遥

龙胆泻肝汤

柴胡 黄芩 山栀 知母 麦冬 黄连 人参 胆草 甘草 大黄

左金丸

黄连 吴茱萸

二味同研。

柴胡栀连汤

柴胡 黄芩 陈皮 甘草 川连 山栀

栀连戊己汤 治肝火入太阴泄泻。

加味逍遥散 去当归、丹皮。

附录:食泻

脾气久虚,不受饮食者,食毕即肠鸣腹急,尽下所食之物方快,不食则无事,经年累月,此录食泻之症。宜快脾丸主之,五味丸亦主之。此症汤药下咽,实时下泄,与直肠之症相似,但直肠之症,急症暴症,录食之泻,久病缓病。故直肠条内,则曰难治,录食泻,仍立方治,然皆是改常之症也。

按:食入即泻,有寒热虚实之别。脾胃积热,火性急速,则食入即泻。河间云:食入即泻,肠胃填满,无容物之地故也,栀连平胃散。酒入即泻,肠胃热甚,复得酒性之热,则寻窍下泻也,川连枳壳汤,加木通、干葛,此湿热之泻也。

快脾丸、五味丸主之。夫脾胃虚寒而泄泻,人人知之;脾胃实热而泻,有不知者,大凡着书立说,不能尽举,有虚寒一条,即有实热一条,故着积热食积之脾实热泻,随着脾虚脾寒之不足泻,则虚实并着,学人可以类推矣。

附诸贤论

《准绳》云:用收涩以治滑,须分热滑寒滑。寒滑可以收敛,热滑未宜收也。如泻已愈,至明年此月日复发者,有积根于中。如痢症休息痢相等看,然亦分热积寒积治之。热积寒下,寒积温下。真元不足,佐以补元之药。脾虚不运,大安丸以助脾。赵以德云:泄泻寒脱而虚,殆似绝者,急灸气海,饮人参膏而愈。治肾虚不能司禁闭者,肾气丸峻补其肾。痰积在肺,肺气下降,大肠不禁者,清上焦之痰,则肺气清而大肠之泻自愈。治思虑伤脾,脾气郁结,不能升举,陷入下焦而泄泻者,开其郁结,升举清阳之气。东垣云:凡泻而水谷不化,谓之飧泄,乃清气不升,古人皆以升浮之味,升举胃气,脾胃清和,则水谷消而湿自化。

不比治湿,利小便,在下者引而竭之之例。故曰胃中湿胜而成泄泻,宜助甲胆,以风胜之,人但知脾病恶湿,利湿则泻自止,不知久泻传虚,脾胃之清气下陷者,反用升举清阳之气,鼓舞脾胃之妙也。《内经》云:小便不利,无问标本,先利小便。又云:诸泄利,小便不利,先分利之。又云: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此正在下者引而竭之之法。但可治湿气侵入,初病暴病者,若漫用之,则降而又降,脾胃失阳和之令,而阴阳愈不能分泄矣。戴氏曰:泻水腹不痛者,湿也,若泻势缓慢,泻次匀下,完谷不化,脾虚也。泻水腹痛,泻次不均,痛一阵,泻一阵,火也。或多或少,肠鸣漉漉者,痰也。腹皮成条扛起,痛而欲利,利后稍减者,食积也。又按之张三锡曰:泄泻之症,湿火痰虚暑积风冷,八者之殊,必以渗湿燥脾为主,而随症加减。湿则利之,火则清之,寒则温之,虚则补之,痰则豁之,暑则祛之,泻则消之,风则散之。此其大法也。八症既明,三虚宜讲。三虚者,脾虚、肾虚、肝虚也。脾主制水,饮食伤脾,则不能运化水谷而成泄泻。肾主闭藏,色欲伤肾,则失封闭之权而成泻。肝主施泄,恼怒伤肝,则木能克土,而彰施泄之令。三者皆令泄泻,然肝肾二经不恒见,惟脾家泄泻者为多。夫人饮食偶伤,便令泄泻,又尝论泄泻疟痢,同乎一源,皆由暑月伤脾,初伤便作泄泻为轻,停滞既久,而作疟作痢者重。而疟与痢,又有分别。饮食伤脾成痰,充塞胸膈则为疟;饮食成积,胶乎肠胃则为痢。故曰无痰不成疟,无积不成痢。夫泄泻疟痢之由,不一而足,此只论饮食伤脾而成泄泻疟痢耳。节斋曰:泻本属湿,多因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而作,须看时令寒热燥湿,患病新久虚实而治。大法渗湿、补脾、消导、分利。若久病脾虚下陷,宜以风药升提,肠胃虚滑,又当补涩。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