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卷三十五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钦定四库全书

宋书卷三十五

梁    沈     约    撰

志第二十五

州郡一

扬州

南徐州

徐州

南兖州

兖州

唐尧之世置十有二牧及禹平水土更制九州冀州尧都土界广远济河为兖州海岱为青州海岱及淮为徐州淮海为扬州荆及衡阳为荆州荆河为豫州华阳黑水为梁州黑水西河为雍州自虞至殷无所改变周氏既有天下以徐并青以梁并雝分冀州之地以为幽并汉初又立徐梁二州武帝攘郤胡越开地斥境南置交趾北置朔方改雝曰凉改凉曰益凡为十三州而司隶部三辅三河诸郡东京无复朔方改交趾曰交州凡十二州司隶所部如故及三国鼎跱吴得扬荆交三州蜀得益州魏氏犹得九焉吴又分交为广魏末平蜀又分益为梁晋武帝太康元年天下一统凡十有六州後又分凉雝为秦分荆扬为江分益为宁分幽为平而为二十矣自夷狄乱华司冀雝凉青并兖豫幽平诸州一时沦没遗民南渡并侨置牧司非旧土也江左又分荆为湘或离或合凡有扬荆湘江梁益交广其徐州则有过半豫州唯得谯城而已及至宋世分扬州为南徐徐州为南兖扬州之江西悉属豫州分荆为雝分荆湘为郢分荆为司分广为越分青为冀分梁为南北秦太宗初索虏南侵青冀徐兖及豫州淮西并皆不守自淮以北化成虏庭於是於锺离置徐州淮阴为北兖而青冀二州治贑榆之县今志大较以大明八年为正其後分????随事记列内史侯相则以昇明末为定焉地理参差其详难举寔由名号骤易境土屡分或一郡一县割成四五四五之中亟有离合千回百改巧历不算寻校推求未易精悉今以班固马彪二志太康元康定户王隐地道晋世起居永初郡国何徐州郡及地理杂书互相考覆且三国无志事出帝纪虽立郡时见而置县不书今唯以续汉郡国校太康地志参伍异同用相徵验自汉至宋郡县无移改者则注云汉旧其有回徙随源甄别若唯云某无者则此前皆有也若不注置立史阙也扬州刺史前汉刺史未有所治【它州同】後汉治历阳魏晋治夀春晋平吴治建业成帝咸康四年侨立魏郡【别见】肥乡【别见】元城【汉旧县晋属阳平】三县後省元城又侨立广川郡【别见】领广川一县宋初省为县隶魏郡江左又立高阳【别见】堂邑二郡【别见】高阳领北新城【别见】博陆【博陆县霍光所封而二汉无晋属高阳】二县堂邑领堂邑一县後省堂邑并高阳又省高阳并魏郡并隶扬州寄治京邑文帝元嘉十一年省以其民并建康孝建元年分扬州之会稽东阳新安永嘉临海五郡为东扬州大明三年罢州以其地为王畿以南台侍御史部诸郡如从事之部传焉而东扬州直云扬州八年罢王畿复立扬州扬州还为东扬州前废帝永光元年省东扬州并扬州顺帝昇明三年改扬州刺史曰牧领郡十领县八十户一十四万三千二百九十六口一百四十五万五千六百八十五

丹阳尹秦鄣郡治今吴兴之故鄣县汉初属吴国吴王濞反败属江都国武帝元封二年为丹阳郡治今宣城之宛陵县晋武帝太康二年分丹阳为宣城郡治宛陵而丹阳移治建业元帝太兴元年改为尹领县八户四万一千一十口二十三万七千三百四十一

建康令本秣陵县汉献帝建安十六年置县孙权改秣陵为建业晋武帝平吴还为秣陵太康三年分秣陵之水北为建业愍帝即位避帝讳改为建康

秣陵令其地本名金陵秦始皇改本治去京邑六十里今故治邨是也晋安帝义熙九年移治京邑在鬬场恭帝元熙元年省扬州府禁防参军县移治其处

丹杨令汉旧县

江宁令晋武帝太康元年分秣陵立临江县二年更名

永世令吴分溧阳为永平县晋武帝太康元年更名惠帝世度属义兴寻复旧义兴又有平陵县董览吴地志云晋分永世太康永宁地志并无疑是江左立文帝元嘉九年以并永世溧阳二县

溧阳令汉旧县吴省为屯田晋武帝太康元年复立

湖熟令汉旧县吴省为典农都尉晋武帝太康元年复立

句容令汉旧县

会稽太守秦立治吴汉顺帝永建四年分会稽为吴郡会稽移治山阴领县十户五万二千二百二十八口三十四万八千一十四去京都水一千三百五十五陆同

山阴县令汉旧县

永兴令汉旧余暨县吴更名

上虞令汉旧县

余姚令汉旧县

剡令汉旧县

诸暨令汉旧县

始宁令何承天志汉末分上虞立贺续会稽记云顺帝永建四年分上虞南郷立续汉志无晋太康三年地志有

句章令汉旧县

鄮令汉旧县

鄞令汉旧县

吴郡太守分会稽立孝武大明七年度属南徐八年复旧领县十二户五万四百八十八口四十二万四千八百一十二去京都水六百七十陆五百二十

吴令汉旧县

娄令汉旧县

嘉兴令此地本名长水秦改曰由拳吴孙权黄龙四年由拳县生嘉禾改曰禾兴孙晧父名和乂改名曰嘉兴

海虞令晋武帝太康四年分吴县之虞乡立海盐令汉旧县吴记云本名武原乡秦以为海盐县

盐官令汉旧县吴记云盐官本属嘉兴吴立为海昌都尉治此後改为县非也

钱唐令汉旧县

富阳令汉旧县本曰富春孙权黄武四年以为东安郡七年省晋简文郑太后讳春孝武改曰富阳

新城令浙江西南名为桐溪吴立为新城县後并桐庐晋太康地志无张勃云晋末立疑是太康末立寻复省也晋成帝咸和九年又立

建德令吴分富春立

桐庐令吴分富春立

夀昌令吴分富春立

新昌县晋武帝太康元年更名

吴兴太守孙晧宝鼎元年分吴丹阳立领县十户四万九千六百九口三十一万六千一百七十三去京都水九百五十陆五百七十

乌程令汉旧县先属吴

东迁令晋武帝太康三年分乌程立後废帝元徽四年更名东安顺帝昇明元年复旧

武康令吴分乌程余杭立永安县晋武帝太康元年更名

长城令晋武帝太康三年分乌程立

原郷令汉灵帝中平二年分故鄣立

故鄣令汉旧县先属丹阳

安吉令汉灵帝中平二年分故鄣立

余杭令汉旧县先属吴

临安令吴分余杭为临水县晋武帝太康元年更名

於潜令汉旧县先属丹阳

淮南太守秦立为九江郡兼得庐江豫章汉高帝四年更名淮南国分立豫章郡文帝又分为庐江郡武帝元狩元年复为九江郡治夀春县後汉徙治阴陵县魏复曰淮南徙治夀春晋武帝太康元年复立历阳【别见】当涂逡道诸县二年复立锺离县【别见】并二汉旧县也三国时江淮为战争之地其间不居者各数百里此诸县并在江北淮南虚其地无复民户吴平民各还本故复立焉其後中原乱胡寇屡南侵淮南民多南度成帝初苏峻祖约为乱於江淮胡寇又大至民南度江者转多乃於江南侨立淮南郡及诸县晋末遂割丹阳之于湖县为淮南境宋孝武大明六年以淮南郡并宣城宣城郡徙治于湖八年复立淮南郡属南豫州明帝泰始三年还属扬州领县六户五千三百六十二口二万五千八百四十去京都水一百七十陆一百四十

于湖令晋武帝太康二年分丹杨县立本吴督农校尉治

当涂令晋成帝世与逡道俱立为侨县晋末分于湖为境

繁昌令汉旧名本属颍川魏分颍川为襄城又属焉晋乱襄城郡以此县属淮南割于湖为境

襄垣令其地本无湖无湖县汉旧县至于晋末立襄垣县属上党上党民南过江立侨郡县寄治无湖後省上党郡为县属淮南文帝元嘉九年省上党县并襄垣

定陵令汉旧名本属襄城後割无湖为境

逡道令汉作逡遒晋作逡道後分无湖为境

宣城太守晋武帝太康元年分丹阳立领县十户一万一百二十口四万七千九百九十二去京都水五百八十陆五百

宛陵令汉旧县

广德令何志云汉旧县二汉志并无疑是吴所立怀安令吴立

宁国令吴立

宣城令汉旧县

安吴令吴立

泾令汉旧县

临城令吴立

广阳令汉旧县曰陵阳子明得仙於此县山故以为名晋成帝杜皇后讳陵咸康四年更名

石城令汉旧县

东阳太守本会稽西部都尉吴孙晧宝鼎元年立领县九户一万六千二十二口一十万七千九百六十五去京都水一千七百陆同

长山令汉献帝初平二年分乌伤立

太末令汉旧县

乌伤令

永康令赤乌八年分乌伤上浦立

信安令汉献帝初平三年分太末立曰新安晋武帝太康元年更名

吴宁令汉献帝兴平二年孙氏分诸暨立

丰安令汉献帝兴平二年孙氏分诸暨立

定阳令汉献帝建安二十三年孙氏分信安立遂昌令孙权赤乌二年分太末立曰平昌晋武帝太康元年更名

临海太守本会稽东部都尉前汉都尉治鄞後汉分会稽为吴郡疑是都尉徙治章安也孙亮太平二年立领县五户三千九百六十一口二万四千二百二十六去京都水二千一十九陆同

章安令续汉志故治闽中地光武更名晋太康记本鄞县南之回浦郷汉章帝章和中立未详孰是

临海令吴分章安立

始丰令吴立曰始平晋武帝太康元年更名宁海令何志汉旧县按二汉志晋太康地

乐安令晋康帝分始丰立

永嘉太守晋明帝太宁元年分临海立领县五户六千二百五十口三万六千六百八十去京都水二千八百陆二千六百四十

永宁令汉顺帝永建四年分章安东瓯郷立或云顺帝永和三年立

安固令吴立曰罗阳孙晧改曰安阳晋武帝太康元年更名

松阳令吴立

乐成令晋孝武康宁三年分永宁立

横阳令晋武帝太康四年以横藇船屯为始阳仍复更名

新安太守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孙权分丹阳立曰新都晋武帝太康元年更名领县五户一万二千五十八口三万六千六百五十一去京都水一千八百六十陆一千八百

始新令孙权分歙立

遂安令孙权分歙为新定县晋武帝太康元年更名

歙令汉旧县

海宁令孙权分歙为休阳县晋武帝太康元年更名分歙置诸县之始又分置黎阳县大明八年省并海宁

黟令汉旧县

南徐州刺史晋永嘉大乱幽冀青并兖州及徐州之淮北流民相率过淮亦有过江在晋陵郡界者晋成帝咸和四年司空郗监又徙流民之在淮南者於晋陵诸县其徙过江南及留在江北者并立侨郡县以司牧之徐兖二州或治江北江北又侨立幽冀青并四州安帝义熙七年始分淮北为北徐淮南犹为徐州後又以幽冀合徐青并合兖武帝永初二年加徐州曰南徐而淮北但曰徐文帝元嘉八年更以江北为南兖州江南为南徐州治京口割扬州之晋陵兖州之九郡侨在江南者属焉故南徐州备有徐兖幽冀青并扬七州郡邑永初二年郡国志又有南沛南下邳广平广陵盱眙锺离八郡南沛广陵海陵山陵盱眙锺离割属南兖南下邳并南彭城广平并南泰山今领郡十七县六十三户七万二千四百七十二口四十二万六百四十去京都水二百四十陆二百

南东海太守【东海郡别见】晋元帝初割吴郡海虞县之北境为东海郡立郯朐利城三县而祝其襄贲等县寄治曲阿穆帝永和中郡移出京口郯等三县亦寄治於京文帝元嘉八年立南徐以东海为治下郡以丹徒属焉郯利成并为实土永初郡国有襄贲【别见】祝其厚邱【并汉旧名】西隰【何江左立】四县文帝元嘉十二年省厚邱并襄贲何徐无厚邱余与永初郡国同其襄贲祝其西隰是徐志後所省也领县六户五千三百四十二口三万三千六百五十八

郯令汉旧名文帝元嘉八年分丹徒之岘西为境丹徒令本属晋陵古名朱方後名谷阳秦改曰丹徒孙权嘉禾三年改曰武进晋武帝太康三年复曰丹徒

武进令晋武帝太康二年分丹徒曲阿立毗陵宋孝武大明末度属此

朐令汉旧名晋江左侨立宋孝武世分郯西界为土

利城令汉旧名晋江左侨立宋文帝世与郡俱为实土

南琅邪太守【琅邪郡别见】晋乱琅邪国人随元帝过江千余户太兴三年立怀德县丹杨虽有琅邪相而无此地成帝咸康元年桓温领郡镇江乘之蒲洲金城上求割丹杨之江乘县境立郡又分江乘地立临沂县永初郡国有阳都【前汉属城阳後汉晋太康地志属琅邪】费即邱【并别见】三县并割临沂及建康为土费县治宫城之北元嘉八年省即邱并阳都十五年省费并建康临沂孝武大明五年省阳都并临沂今领县二户二千七百八十九口一万八千六百九十七去州水二百陆一百去京都水一百六十临沂令汉旧名前汉属东海後汉晋属琅邪江乘令汉旧县本属丹杨吴省为典农都尉晋武帝太康元年复立

晋陵太守吴时分吴郡无锡以西为毗陵典农校尉晋武帝太康二年省校尉立以为毗陵郡治丹徒後复还毗陵东海王越世子名毗而东海国故食毗陵永嘉五年帝改为晋陵始自毗陵徙治丹徒太兴初郡及丹徒县悉治京口郗监复徙还丹徒安帝义熙九年复还晋陵本属扬州文帝元嘉八年度属南徐领县六户一万五千三百八十二口八万一百一十三去州水一百七十五陆同去京都水四百陆同

晋陵令本名延陵汉改曰毗陵後与郡俱改延陵令晋武帝太康二年分曲阿之延陵郷立无锡令汉旧县吴省晋武帝太康元年复立南沙令本吴县司盐都尉署吴时名沙中吴平後立暨阳县割属之晋成帝咸康七年罢盐署立以为南沙县

曲阿令本名云阳秦始皇改曰曲阿吴嘉禾三年复曰云阳晋武帝太康二年复曰曲阿

暨阳令晋武帝太康二年分无锡毗陵立

义兴太守晋惠帝永兴元年分吴兴之阳羡丹阳之永世立永世寻还丹阳本扬州明帝泰始四年度南徐领县五户一万三千四百九十六口八万九千五百二十五去州水四百陆同去京都水四百九十陆同

阳羡令汉旧县

临津令故属阳羡立郡分立

义郷令故属长城阳羡立郡分立

国山令故属阳羡立郡分立

绥安令武帝永初三年分宣城之广德吴兴之故鄣长城及阳羡义郷五县立

南兰陵太守【兰陵郡别见】领县二户一千五百九十三口一万六百三十四

兰陵令【别见】

承令【别见】文帝元嘉十二年以合郷县并承永初郡国何徐并无合郷县

南东莞太守【东莞郡别见】永初郡国又有盖县【别见】领县三户一千四百二十四口九千八百五十四

莒令【别见】

东莞令【别见】文帝元嘉十二年以盖县并此

姑幕令汉旧名

临淮太守汉武帝元狩六年立光武以并东海明帝永平十五年复分临淮之故地为下邳郡晋武帝太康元年复分下邳之淮南为临淮郡治盱眙江左侨立永初郡国又有盱眙县何徐无领县七户三千七百一十一口二万二千八百八十六

海西令前汉属东海後汉晋属广陵

射阳令前汉属临淮後汉属广陵三国时废晋武帝太康元年复立

广陵令前汉属泗水後汉属广陵三国时废晋武帝太康二年又立属广陵

淮浦令前汉属临淮後汉属下邳晋太康地志属广陵

淮阴令前汉属临淮後汉属下邳晋太康地志属广陵

东阳令前汉属临淮後汉属广陵晋太康地志属临淮

长乐令本长乐郡【别见】并合为县

淮陵太守本淮陵县前汉属临淮後汉属下邳晋属临淮惠帝永宁元年以为淮陵国永初郡国又有下相【前汉属临淮後汉属下邳晋太康地志属临淮】广阳【广阳汉高立为燕国昭帝更名光武省并上谷和帝永元八年复立魏晋复为燕国前汉广阳县後汉无晋复有此也】二县今领县三户一千九百五口一万六百三十

司吾令前汉属东海後汉属下邳晋太康地志属临沂後废帝元徽五年五月改名桐梧顺帝昇明元年复旧

徐令前汉属临淮後汉属下邳晋太康地志属临淮

阳乐令汉旧名本属辽西文帝元嘉十三年以下相并阳乐

南彭城太守【彭城郡别见】江左侨立晋明帝又立南下邳郡成帝又立南沛郡文帝元嘉中分南沛为北沛属南兖而南沛犹属南徐孝武大明四年以二郡并并南彭城领县十二户一万一千七百五十八口六万八千一百六十三

吕令【别见】

武原令汉旧名

傅阳令汉旧名

蕃令【别见】义旗初免军户立遂诚县武帝永初元年改从旧名

薛令【别见】义旗初免军户为建熙县永初元年改从旧名

开阳令前汉属东海章帝建初五年属琅邪晋侨立犹属琅邪安帝度属彭城

杼秋令汉旧名

洨令前汉属梁後汉晋属沛

下邳令【别见】本属南下邳

北陵令本属南下邳二汉无晋太康地志属下邳本名陵而广陵郡旧有陵县晋武帝太康二年以下邳之陵县非旧土而同名改为北陵

僮令【别见】本属南下邳南下邳有良城县【别见】文帝元嘉十二年并僮

南清河太守【清河郡别见】领县四户一千八百四十九口七千四百四

清河令【别见】

东武城令【别见】

绎幕令【别见】

贝邱令【别见】

南高平太守【高平郡别见】永初郡国又有钜野昌邑二县【并汉旧名】今领县三户一千七百一十八口九千七百三十一

金郷令【别见】

湖陆令前汉曰湖陵汉章帝更名

高平令【别见】文帝元嘉十八年以钜野并高平

南平昌太守【平昌郡别见】领县四户二千一百七十八口一万一千七百四十一

安邱令【别见】

新乐令二汉无魏分平原为乐陵郡属冀州而新乐县属焉晋江左立乐陵郡及诸县後省以新乐县属此

东武令【别见】

高密令【别见】江左立高密国後为南高密郡文帝元嘉十八年省为高密县属此

南济隂太守二汉晋属兖州前汉初属梁国景帝中平六年别为济阴国宣帝甘露二年更名定陶国後还曰济阴永初郡国又有句阳定陶二县【并汉旧名】今领县四户一千六百五十五口八千一百九十三

城武令【别见】

寃句令汉旧名

单父令前汉属山阳

城阳令汉旧名

南濮阳太守本东郡属兖州晋武帝咸宁二年以封子允以东不可为国名东郡有濮阳县故曰濮阳国濮阳汉旧名也允改封淮南还曰东郡赵王伦簒位废太孙臧为濮阳王王寻废郡名遂不改永初郡国又有鄄城县【二汉属济阴晋太康地志属濮阳也】今领县二户二千二十六口八千二百三十九

廪邱令前汉及晋太康地志有廪邱县後汉无文帝元嘉十二年以鄄城并廪邱

榆次令汉旧名至晋属太原

南太山太守【太山郡别见】永初郡国有广平【汉武帝征和二年立为平干国宣帝五凤二年改为广平光武建武十三年省并钜鹿魏分钜鹿魏复为广平江左侨立郡晋成帝咸康四年省後又立】寄治丹徒领广平易阳【易阳二汉属赵晋太康地志属广平】曲周【前汉属广平作曲周後汉属钜鹿晋太康地志属广平作曲周梁】三县文帝八年省广平郡为广平县属南太山今领县三户二千四百九十九口一万三千六百

南城令【别见】

武阳令【别见】

广平令前汉属广平後汉属钜鹿晋太康地志属广平

济阳太守晋惠分陈留为济阳国领县二户一千二百三十二口八千一百九十二

考城令前汉曰留属梁国章帝更名属陈留太康地志无

鄄城令【别见】

南鲁郡太守【鲁郡别见】又有樊县【前汉属东平後汉晋太康地志属任城也】今领县二户一千二百一十一口六千八百一十八

鲁令【别见】

西安令汉旧名本属齐郡齐郡过江侨立後省以西安配此文帝元嘉十八年以樊并西安永初郡国无西安县

徐州刺史後汉治东海郯县魏晋宋治彭城明帝世淮北没寇侨立徐州治锺离泰豫元年移治东海朐山後废帝元徽元年分南兖州之锺离豫州之马头又分秦郡之顿邱梁郡之谷孰历阳之酇立新昌郡置徐州还治锺离今先列徐州旧郡於前以新割系旧领郡十二县三十四户二万三千四百八十五口十七万五千九百六十七今领郡三县九彭城去京都水一千三百六十陆一千

彭城太守汉高立为楚国宣帝地节元年改为彭城郡黄龙元年又为楚国章帝还为彭城领县五户八千六百二十七口四万一千二百三十一

彭城令汉县

吕令汉旧县

蕃令汉旧县属鲁晋惠帝元康中度蕃音皮汉末太傅陈蕃子逸为鲁相改音

薛令汉旧县属鲁晋惠帝元康中度

留令汉旧县

沛郡太守秦泗水郡汉高更名旧属豫州江左改配领县三户五千二百九口二万五千一百七十去州陆六十去京都一千

萧令汉旧县

相令汉旧县

沛令汉旧县

下邳太守前汉本临淮郡武帝立明帝改为下邳晋武帝分下邳之淮南为临淮而下邳如故领县三户三千九十九口一万六千八十八去州水二百陆一百八十去京都水一千一百六十陆八百

下邳令前汉属东海後汉晋太康地志属下邳良城令前汉属东海後汉晋太康地志属下邳僮令前汉属临淮後汉晋太康地志属下邳

兰陵太守晋惠帝元康元年分东海立领县三户三千一百六十四口一万四千五百九十七去州陆二百去京都水一千六百陆一千三百

昌虑令汉旧县

承令汉旧县

合郷令汉旧县

东海太守秦郯郡汉高更名明帝失淮北侨立青州於贑榆县泰始七年又立东海县属东海郡又割贑榆置郁县立西海郡并隶侨青州领县二户二千四百一十一口一万三千九百四十一去州水一千陆八百去京都水一千陆六百七十

襄贲令汉旧县

贑榆令前汉属琅邪後汉属东海魏省晋武帝太康元年复立

东莞太守晋武帝泰始元年分琅邪立咸宁三年复以合琅邪太康十年复立领县三户八百八十七口七千三百二十去州陆七百去京都水二千陆一千四百莒令前汉属城阳後汉属琅邪孝武大明五年改为长

诸令前汉属城阳後汉属琅邪晋太康地志属城阳

东莞令汉旧县

东安太守东安故县名前汉属城阳後汉属琅邪晋太康地志属东莞晋惠帝分东莞立领县三户一千二百八十五口一万七百五十五去州陆七百去京都陆一千三百

庵令前汉属琅邪後汉属泰山晋太康地志属乐安孝武大明五年改为长

新泰令魏立属太山

发干令汉旧名属东郡太康地志无江左来配

琅邪太守秦立领县二户一千八百一十八口八千二百四十三去州陆四百去京都水一千五百陆一千一百

费令前汉属东海後汉属泰山晋太康地志属琅邪

即邱令前汉属东海後汉晋太康地志属琅邪

淮南太守晋安帝义熙中土断立领县四户二千八百五十五口一万五千三百六十三去州水六百陆五百去京都水七百陆五百五十

甬城令晋安帝义熙中土断立

晋宁令故属济岷流寓来配

宿预令晋安帝立

上党令本流寓郡并省来配

阳平太守阳平本县名属东郡魏分东郡及魏郡为阳平郡故属司州流寓来配永初郡国又有廪邱县【别置】今领县三户一千七百二十五口一万三千三百三十

馆陶令汉旧名

阳平令汉旧名

濮阳令本流寓郡并省来配

济阴太守汉景帝立属兖州流寓徐土因割地为境领县三户二千三百五口一万一千九百二十八

雎陵令前汉属临淮後汉属下邳孝武大明元年度

定陶令汉旧名孝武大明五年改为长

顿邱令属顿邱流寓割配

北济阴太守孝武孝建元年昇立领县三户九百二十七口三千八百十

城武令前汉属山阳後汉晋太康地志属济阴丰令汉旧名属沛孝武大明元年复立

离狐令前汉属东郡後汉晋太康地志属济阴

锺离太守本属南兖州晋安帝分立案汉九江郡晋淮南郡有锺离县即此地也领县三户三千二百七十二口一万七千八百三十二去京都陆六百二十水一千三十

燕县令【别见】故属东燕流寓因配

朝歌令本属河内晋武帝分河内为汲又属焉流寓因配

乐平令前汉曰清属东郡章帝更名晋太康地志无流寓因配

马头太守属南豫州故淮南当涂县地晋安帝立因山形立名领县三户一千三百三十二口一万二千三百一十去京都水一千七百五十陆六百七十

虞县令汉旧名属梁郡流寓因配

零县令晋安帝立

济阳令故属济阳流寓因配

平昌太守後废帝元徽元年立

顿邱令二汉属东郡魏属阳平晋武帝泰始二年分淮阳置顿邱郡顿邱县又属焉江左流寓立属秦先有沛县元嘉八年并顿邱後废帝元徽元年度属此

谷孰令前汉无後汉晋属梁永初郡国何徐志并属南梁後废帝元徽元年度

酇令汉属沛晋属谯文帝元嘉八年自南谯度属历阳後废帝元徽元年度属此

南兖州刺史中原乱北州流民多南渡晋成帝立南兖州寄治京口时又立南青州及并州武帝永初元年省并并南兖文帝元嘉八年始割江淮间为境治广陵永初郡国领十四郡南高平南平昌南济阴南濮阳南泰山济阳南鲁山郡今并属徐州又有东燕郡江左分濮阳所立也领燕县【前汉曰南燕後汉曰燕并属东郡太康地志属濮阳】白马平昌考城凡四县文帝元嘉十八年省考城并燕十九年省东燕县属南濮阳後又省东燕郡南东平郡领范蛇邱历城凡三县高密郡领淳于黔陬营陵夷安凡四县南齐郡领安西临菑凡二县南平原郡领平原高唐茌平【并别见】凡三县济岷郡【江左立】领营城晋宁【江左立】凡二县雁门郡【汉旧郡】领楼烦【别见】阴馆【前汉作观後汉晋作馆也】广武【前汉属太原後汉晋太康地志属雁门也】崞马邑【并汉旧名】凡五县凡七郡二十三县并省属南徐州诸侨郡县何志又有锺离雁门平原东平北沛五郡锺离今属徐州雁门领楼烦阴馆广武三县平原领茌平临菑营城平原四县东平原领范朝阳历城三县沛领符离萧相沛四县【符离汉旧县余并别见】凡十四县起居注元嘉十一年以南兖州东平之平陆并范夀张并朝阳平原之济岷晋宁并营城【先是省济岷郡为县】高唐并茌平按此五县元嘉十一年所省则平陆夀张疑在永初郡国志而无此二县未详徐志有南东平郡领范朝阳历城楼烦阴观广武茌平营城临菑平原十县则是雁门平原并东平也孝武大明五年以东平并广陵宋又侨立新平北淮阳北济北下邳东莞五郡元嘉二十八年南兖州徙治盱眙三十年省南兖州并南徐其後复立还治广陵徐志领郡九县三十九户三万一千一百一十五口十五万九千三百六十二宋末领郡十一县四十四去京都水二百五十陆一百八十

广陵太守汉高六年立属荆国十一年更属吴景帝四年更名江都国武帝元狩三年更名广陵旧属徐州晋武帝太康三年治淮阴故城後又治射阳【射阳别见】江左治广陵永初郡国又有舆【前汉属临淮後汉省临淮属广陵文帝元嘉十三年并江都也】肥如路真定新市五县【并二汉旧名肥如属辽西路属上党真定前汉属真定後汉省真定属常山晋亦属常山新市永初郡国云四县本属辽西则是晋末辽西侨郡省并广陵也何有肥如新市徐与今同也】今领县四户七千七百四十四口四万五千六百一十三

广陵令汉旧县

海陵令前汉属临淮後汉晋属广陵三国时废晋武帝太康元年复立

高邮令汉旧县三国时废晋武帝太康元年复立江都令汉旧县三国时废晋武帝太康六年复立江左又省并舆县元嘉十三年复立以并江都

海陵太守晋安帝分广陵立永初郡国属徐州领县六户三千六百二十六口二万一千六百六十去州水一百三十陆同去京都水三百九十陆同

建陵令晋安帝立

临江令晋安帝立

如臯令晋安帝立

宁海令晋安帝立

蒲涛令晋安帝立

临泽令明帝泰豫元年立

山阳太守晋安帝义熙中土断分广陵立案汉景帝分梁为山阳非此郡也永初郡国属徐州领县四户二千八百一十四口二万二千四百七十去州水三百陆同去京都水五百陆同

山阳令射阳县境地名山阳与郡俱立

盐城令旧曰盐渎前汉属临淮後汉晋属广陵三国时废晋武帝太康二年复立晋安帝更名

东城令晋安帝立

左郷令晋安帝立

盱眙太守盱眙本县名前汉属临淮後汉属下邳晋属临淮晋安帝分立领县五户一千五百一十八口六千八百二十五去州水四百九十陆二百九去京都水七百陆五百

考城令【别见】

阳城令晋安帝立

直渎令晋安帝立

信都令信都虽汉旧名其地非也地在河北宋末立

睢陵令前汉属临淮後汉属下邳晋太康地志无宋末立

秦郡太守晋武帝分扶风为秦国中原乱其民南流寄居堂邑堂邑本为县前汉属临淮後汉属广陵晋又属临淮晋惠帝永兴元年分临淮淮陵立堂邑郡安帝改堂邑为秦郡永初郡国属豫州元嘉八年度南兖永初郡国又领临涂【晋宋立】平邱【汉旧属陈留晋太康地志无】外黄【汉旧名属陈留】沛雝邱浚仪顿邱【别见】凡七县何无雝邱外黄平邱沛徐又无浚仪元嘉八年以沛并顿邱後废帝元徽元年割顿邱属新昌领县四户三千三百三十三口一万五千三百九十六去州水二百四十一陆一百八十去京都水一百五十陆一百四十

秦令本属秦国流寓立文帝元嘉八年以临涂并秦以外黄并浚仪孝武孝建元年以浚仪并秦

义成令江左立

尉氏令汉旧名属陈留文帝元嘉八年以平邱并尉氏

怀德令孝武大明五年立又以历阳之乌江并此为二县立临江郡前废帝永光元年省临江郡怀德即住郡治乌江还本也

南沛太守【沛郡别见】何志云北沛新立徐云南沛永初郡国又有符离洨【并别见】竹邑【前汉曰竹李奇曰今邑也後汉曰竹邑至晋并属沛】杼秋【前汉属梁後汉晋太康地志属沛】四县杼秋治无锡余并治广陵文帝元嘉十二年以北沛郡竹邑并杼秋何徐并无此二县不详起居注孝武大明五年分广陵为沛郡治肥如县时无复肥如县当是肥如故县处也二汉晋太康地志并无肥如县沛郡宜是大明五年以前省其时又立也今领县三户一千一百九口一万二千九百七十

萧县令【别见】

相县令【别见】

沛县令【别见】

新平太守明帝泰始七年立

江阳令郡同立

海安令郡同立

北淮太守宋末侨立

晋宁令【别见】

宿预令【别见】

甬城令【别见】

北济阴太守【济阴郡别见】宋失淮北侨立

广平令前汉临淮有广平县後汉以後无

定陶令【别见】

阳平令【别见】

上党令【别见】

寃句令【别见】

馆陶令【别见】

北下邳太守【下邳郡别见】宋失淮北侨立

僮县令【别见】

下邳令【别见】

宁城令【别见】

东莞太守【东莞郡别见】宋失淮北侨立

莒县令【别见】

诸县令【别见】

东莞令【别见】

栢人令汉旧名属赵国宋失淮北侨立

兖州刺史後汉治山阳昌邑魏晋治廪邱武帝平河南治滑台文帝元嘉十三年治邹山又寄治彭城二十年省兖州分郡属徐冀州三十年六月复立治瑕邱【二汉山阳有瑕邱县】永初郡国有东郡陈留濮阳三郡而无阳平郡领白马【别见】凉城【二汉东郡有聊城县晋太康地志无疑此是】东燕【别见】三县陈留郡领酸枣【汉旧县】小黄雝邱白马襄邑尉氏六县【郡县并别见】濮阳郡领濮阳廪邱【并别见】二县宋末失淮北侨立兖州寄治淮阴【淮阴别见】兖州领郡六县三十一户二万九千三百四十口一十四万五千五百八十一

泰山太守汉高立永初郡国又有山茌【别见】莱芜【汉旧名】大原【本郡侨立此县】三县而无钜平县今领县八户八千一百七十七口四万五千五百八十一去州陆八百去京都陆一千八百

奉高令汉旧县

钜平令汉旧县

嬴令汉旧县

牟令汉旧县

南城令前汉属东海後汉晋属泰山

武阳令汉旧县

梁父令汉旧县

博令汉旧县

高平太守故梁国汉景帝中六年分为山阳国武帝建元五年为郡晋武帝泰始元年更名永初郡国及徐并又有任城县【前汉属高平章帝元和元年分东平为任城又属焉晋亦属任城江左省郡为县也】後省今领县六户六千三百五十八口二万一千一百一十二去州陆二百二十去京都陆一千三百三十宋明帝泰始五年侨立於淮南当涂县界领高平金郷二县其年又立雎陵县

高平令前汉名藁章帝更

方与令汉旧县

金郷令前汉无後汉晋有

钜野令汉旧县

平阳令汉旧县曰南平阳

亢父令汉旧县旧属任城

鲁郡太守秦薛郡汉高后更名本属徐州光武改属任城江左属兖州领县六户四千六百三十一口二万八千三百七去州陆三百五十去京都一千一百

邹令汉旧县

汶阳令汉旧县

鲁令汉旧县

阳平令孝武大明元年立

新阳令孝武大明中立

卞令明帝泰始二年立

东平太守汉景帝分梁为济东国宣帝更名领县五户四千一百五十九口一万七千二百九十五去州水五百陆同去京都水二千陆一千四百宋末又侨立於淮阴

无盐令汉旧县

平陆令汉旧县

须昌令前汉属东郡後汉晋太康地志属东平夀昌令春秋时曰良前汉曰夀良属东郡光武改曰夀张属东平

范令汉旧县四县并治郡下

阳平太守魏分魏郡立文帝元嘉中流寓来属後省孝武大明元年复立领县五户二千八百五十七口一万一千二百七十一

馆陶令汉旧名寄治无盐

乐平令魏立属阳平後汉东郡有乐平非也寄治下平陆

元城令汉旧寄治无盐

平原令【别见】孝武大明中立

顿邱令【别见】孝武大明中立

济北太守汉和帝永光二年分泰山立永初郡国有临邑【二汉属东郡晋太康地志属济北】东阿【二汉属东郡晋无】二县孝武大明元年省应在何志而无未详领县三户三千一百五十八口一万七千三去州陆七百去京都水二千陆一千五百宋末又侨立於淮阳

蛇邱令前汉属泰山後汉晋太康地志属济北卢令前汉属泰山後汉晋太康地志属济北谷城令前汉无後汉属东郡晋太康地志属济北

宋书卷三十五

宋书卷三十五考证

州郡志一鄮令汉旧县○鄮诸本作今从二汉志晋志改正

乌伤令○此下当有汉旧县三字

宁海令何志汉旧县按二汉志晋太康地○【臣承】苍按地字下当有阙文考二汉志俱无宁海未知其所阙者果系何字

永初郡国有广平○【臣承苍】按此下注凡五十八字旧本颠倒错乱不成文理今据二汉志晋志改正旧南监本原文云汉二武帝征和子国宣帝五凤二年改为广平年立为平并钜鹿魏分钜鹿魏郡复为广光武建武十三年省咸康四年平江左侨立晋成帝省後又立其误显然至北监本汲古阁本改汉字下二字为孝删广平下一年字复为广下增一平字则愈蒙混不可考矣今据後汉郡国志云武帝征和二年置为平干国宣帝五凤二年复故正此注所据之文二字合在征和之下子字乃干字之讹光武事合叙於宣帝之下并钜鹿三字合在十三年省之下郡字合在侨立下咸康四年合在晋成帝之下

孝武大明五年分广陵为沛郡治肥如县时无复肥如县当是肥如故县处也二汉晋太康地志并无肥如县○【臣人龙】按前广陵太守下注云肥如本属辽西晋末辽西侨郡省并广陵符瑞志亦云元嘉十九年九月戊申广陵肥如石梁涧中出石钟九口是虽非二汉辽西之肥如而广陵固有肥如也乃此处则云无复肥如县又云并无肥如县一卷之中何不相符乎

宋书卷三十五考证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