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当前位置:笔下文学 > 伤寒括要

卷下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没有了](快捷键→)

[卷下] 百合狐惑目赤黑阴毒阳毒总论

尝读仲景书。至金匮要略第三论。乃以阴阳二毒之症。附于百合狐惑目赤黑之尾。反复玩之。而知斯五症。皆奇症也。百合之状。欲食不食。欲卧不卧。欲行不行。如寒无寒。如热无热。状如神灵。何其奇也。狐惑之状。嘿嘿欲眠。目不得瞑。蚀喉为惑。蚀阴为狐。面目乍赤。乍黑。乍白。又何其奇也。目赤黑之状。不热而烦。嘿嘿欲卧。三四日目赤。七八日黑。又何其奇也。阳毒则面赤如锦。咽痛吐血。阴毒则面目俱青。咽痛。身如被杖。俱以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及其施治。则二症均用升麻鳖甲汤。则不可解已。在阳毒之热。反加蜀椒。在阴毒之寒。反去蜀椒。则更不可解矣。味其叙阳毒。不过曰面赤咽疼。唾脓血而已。并不言亢阳极热之状也。其叙阴毒。不过曰面青咽痛。身如被杖而已。并不言至阴极寒之状也。其所用剂。不过升麻甘草。鳖甲当归而已。并不用大寒大热之药也。乃知仲景所谓阳毒者。感天地恶毒之异气入于阳经。则为阳毒。入于阴经。则为阴毒。

故其立方。但用解毒之品。未尝以桂附姜茱治阴。芩连硝黄治阳也。后世名家不深察仲景之旨。遂以阳毒为阳症之甚者。而用寒凉。阴毒为阴症之甚者。而用温热。殊不知仲景论疗阳症。状极其热。而药极其寒。论疗阴症。状极其寒。而药极其热。已无余蕴。而何必别出名色乎。至其治阳毒。反投蜀椒者。椒本解毒之品。从其类而治之也。阴毒反去蜀椒者。为升麻鳖甲。既属清凉。只觉蜀椒为赘矣。若以阳毒为极热。何不投凉剂而反入蜀椒耶。若以阴毒为极寒。何不投温剂而反去蜀椒耶。是知如上五症。皆奇异而罕觏者。此金匮总类于一条之中。良有说也。故凡学人。读前贤之书。不得草草看过。必深思而明辨之。庶乎入仲景之室耳。

[卷下] 百合

(无分经络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欲食不能食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如寒无寒如热口苦小便赤时常嘿嘿药不能治得药则吐如有神灵其形如和其脉微数每溺时头痛者六十日愈溺时头不痛淅然者四十日愈若溺时快然但头眩者二十日愈)百合病。汗后者(百合知母汤)下后者。(滑石代赭汤)吐后者。(百合鸡子汤)。不经汗吐下者热者。(百合滑石汤)

[卷下] 狐惑

(状如伤寒嘿嘿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蚀于上部。则声喝。(甘草泻心汤)蚀于下部。则咽干。(苦参汤洗之)蚀于肛。(雄黄一味为末取艾肭拌匀以二瓦合之烧向肛门熏之)

[卷下] 目赤黑

(此症后贤遗而不论及或混杂于狐惑症中尤为可笑也)脉数无热。微烦。嘿嘿欲卧。汗出。初得之三四日。目赤如鸠眼。七八日目四黑。若能食者。脓已成也。(赤豆当归散)按此症。乃目疡也。当其未成脓时。毒瓦斯未出。故腹满不能食。及脓成毒出。则腹舒故能食也。

[卷下] 阳毒

面赤斑斑如锦纹。咽喉痛。吐脓血。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鳖甲汤)

[卷下] 阴毒

面目青。身痛如被杖。咽喉痛。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鳖甲汤去雄黄蜀椒)按后贤所论阴毒。皆阴症之重者。阳毒乃阳症之甚者。并非仲景的旨。故悉删去。

[卷下] 舌卷囊缩

(厥阴危恶之症扁鹊孙真人皆断为死症仲景无治法今采南阳海藏治法有阴阳之殊至于女人乳头缩者即同此症)厥阴病。尺寸俱沉短者。必舌卷囊缩。毒瓦斯入腹。(大承气汤)烦满囊缩。二便不通。发热引饮。邪在里也。(大承气汤)厥逆爪青。二便不通。地道塞也。(正阳散或回阳丹)

[卷下] 漱水不欲咽

(内有热者必喜饮水今欲水而不欲咽是热在经而里无热也此症属在阳明经此经气血俱多经中热甚逼血妄行必将衄也蓄血症燥而不渴多见此症阴症发躁烦渴不能饮水或勉强不能饮也)阳明身热。头痛。口燥。漱水不欲入咽。必衄血。脉微。(犀角地黄汤茅花汤)无表症。

不寒丸)少阴脉沉细。厥逆。漱水不欲咽。(四逆汤)下利厥逆无脉。干呕烦渴。漱水不欲咽。(白通汤加猪胆汁人尿)吐蛔口燥舌干。但欲凉水浸舌。及唇。不欲咽。(理中汤加乌梅)

[卷下] 过经不解

(伤寒十三日不解谓之过经脉尺寸陷者大危)过经不解。柴胡症未罢。(小柴胡汤和之)呕不止。心下郁郁微烦。(大柴胡汤)形弱脉虚。(参胡三白汤)虚烦不眠。(温胆汤加人参柴胡)坏病(汗吐下后仍不解者此名坏病桂枝不中与也审其脉症知犯何逆随症治之或因误汗或因误吐或因误下皆不顺于理故曰逆也)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胁下硬满。干呕。往来寒热。未吐下。脉沉紧。(小柴胡汤)汗吐下后。柴胡症罢。此为坏症。知犯何逆。以法治之。

按伤寒既久。汗吐下后。邪气渐平。正气渐薄。阳亡于外。阴竭于内。自非大补。宁有生机屡屡回生。如有兼症。必以人参为主。随症调之。真良法也。

[卷下] 身热恶寒身寒恶热

身大热。反欲近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按丹溪云。大热当喜冷。反欲得衣者。表气虚不足以自温。其人阴弱。阳无所附。飞越而出。发为大热。宜作阴虚治之。大寒反不欲衣者。邪郁肤腠。表气大实。宜作邪郁治之。赵嗣真云。虚弱表寒之人。感邪发热。热邪浮浅。不胜沉寒。故外怯而欲衣也。治宜辛温。壮盛素热之人。感邪之初。寒未变热。阴邪闭于伏热。阴凝于外。热郁于内。故内烦而不欲衣也。治宜辛凉。二说虽殊。各有至理。学人当因症察之。

[卷下] 表热里寒表寒里热

伤寒脉浮。此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少阴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

反不恶寒。面赤。或腹痛。或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通脉四逆汤)既吐且利。小便复利。

大汗出。下利清谷。内寒外热。脉微。(四逆汤)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通脉四逆汤)脉浮而迟。表热里寒。下利清谷。(四逆汤)

[卷下] 热多寒少

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无阳也。不可汗。桂枝二越婢一汤)太阳病。七。脉微。恶寒。此阴阳俱虚。不可汗吐下也。面色反热者。未欲解也。以其不得小汗出。身必痒。(桂枝麻黄各半汤)

[卷下] 风湿相搏

(须知此症脉必浮虚而涩若沉实滑大数者非也)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烦疼。不能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桂枝附子汤若大便硬小便自利桂枝去桂加白术)风湿相搏。骨节烦疼。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甘草附子汤)

[卷下] 阴阳易病

(伤寒未全瘥因于交接而无病之人反得病也易者邪毒之气交相易换也男子病新瘥妇人与之交而得病名曰阳易妇人病新瘥男子与之交而得病名曰阴易其候身重气乏百节解散头重不举目中生花热上中胸火浮头面憎寒壮热在男子则阴肿小腹绞痛在妇人则里急连腰胯内痛甚者手足冷挛蜷男子卵陷入腹妇人痛引阴中皆难治也若吐舌出数寸者必死)易病阳症。(烧散竹皮汤)阴症。(鼠屎汤当归白术汤)大便不通。昏乱惊惕(妙香丸)按阴阳易病。得离经脉者死。太过而一呼三至曰至。不及而一呼一至曰损。此离于经常之脉也。惟易病有之。

[卷下] 房劳复

(瘥后犯房事而热名房劳复其候头重眼花腰背痛小腹里急心胸烦闷)房劳。头重。目花。小腹绞痛。(赤衣散烧散竹皮汤选用)虚弱脉微。(四君子汤送烧散)

[卷下] 劳复

(大病新瘥最忌思虑伤神多言耗气梳浴行动太早则因劳发热复病如初)劳复发热。(小柴胡主之脉浮汗解脉沉下解)劳神。(归脾汤)气弱脉细。(补中益气汤)一切劳复。(鳖甲为末炒黄米汤送下)

[卷下] 食复

(凡病瘥后先进清粥汤次进浓粥汤次进糜粥亦须少少与之切勿令任意过食也至于酒肉尤当禁忌若有不谨便复发热名为食复)食复轻者。(香砂枳术汤)重者。(枳实栀子豉汤)酒复。(小柴胡加葛根黄连)

[卷下] 遗毒

(汗下不彻余邪热毒结于耳后名曰发颐宜速消散之稍缓即成脓矣)余毒发颐。(可消者用连翘败毒散若不可消者不问已破未破俱用内托消毒散)

[卷下] 瘥后昏沉

(瘥后数日渐见昏沉或错语呻吟如见鬼状皆因余热蕴在心胞络)脉浮者。微汗之。(小柴胡汤加紫苏知母生地)虚甚。(归脾汤加黄连竹叶)

[卷下] 瘥后发豌豆疮

余毒发疮。(黄连甘草荆防连翘煎服外用赤小豆为末入青黛以鸡子清和涂神效)

[卷下] 瘥后发肿

水气浮肿。壮实者。(以商陆少许煮粥食之)脾虚发肿。(四君子五苓散合服)足肿。(大米茯苓苡仁煎汤代茶)

[卷下] 瘥后喜唾

胃中虚寒。不纳津液。故喜唾。(理中汤加益智仁)

[卷下] 脏结

(脏气闭结不能流通也外症如结胸状但饮食如故时时下利为异耳寸脉浮关脉沉细而紧阴筋引脐腹而痛也)胁下有痞气。连在脐旁。痛引小腹阴筋。此冷脏结。必死藏结无阳症。不往来寒热。其人反静。舌上胎滑。不可攻也。(茱萸四逆汤宜灸关元穴)

[卷下] 痉

(俗作痉误也今正之)病(身热足冷项强恶寒头痛面目赤头摇口噤手足挛搐角弓反张太阳先伤风复感寒无汗为刚痉先伤风复感湿有汗为柔痉脉浮紧口渴仰面开目为阳易治脉沉不渴合而闭目为阴难治或风淫为实或血枯为虚也)太阳病。身体强。脉反沉迟。(栝蒌桂枝汤)太阳无汗。小便反少。气上冲。口噤不语。

(汤)

[卷下] 大头瘟

(天行疫毒邪犯高巅分别三阳经而施治)发于项上。并脑后目后赤肿。太阳也。(荆芥败毒散)发于鼻额。以至面目闭。阳明也。

(通圣消毒散)发于耳之上下前后。并头角者。少阳也。(小柴胡汤加荆芥芩连)三阳俱受邪。(普济消毒饮)

[卷下] 风温

(汗后热名曰风温脉浮自汗身重多眠鼻鼾不语此先受温热复感于风也)风温忌汗。(葳蕤汤热加知母干葛汤加栝蒌)身重。汗出。(防己汤)

[卷下] 伤湿

(身重痛小便不利与太阳伤寒相似但脉沉细为异耳)一身尽痛。日晡发热。风湿也。(麻黄杏仁苡仁甘草汤)头汗出。背强。欲得被覆向火者。寒湿。(理中汤合胃苓汤)关节痛而烦。脉沉细。当利小便。(甘草附子汤)

[卷下] 湿温

(先伤于湿复伤于暑名曰湿温腹满目痛多汗妄言足冷寸脉浮弱尺小而急)湿温。(白虎加苍术汤)不可发汗。汗之名重。必死。

[卷下] 温疟

(此伤寒坏病也前热未除复感寒邪变为温疟)寒热往来。口苦胸满。(小柴胡加桂枝芍药汤烦渴用人参白虎汤)

[卷下] 中暑中

(纳凉于广厦凉亭乘风挥扇多食冰冷瓜果静而得之名为中暑奔役于赤日炎威之中负重远行不得休息动而得之名为中脉虚汗多身热烦渴)中暑。面垢。自汗。烦渴。(人参白虎加莲薷扁豆)心胞络受邪。热甚。昏而不醒。(香薷汤冷服须加黄连)足冷脉沉。(理中汤)中。大热烦渴。(苍术白虎汤)按中暑为阴症。阳气为阴寒壅遏。法当辛温。中为阳症。热火熏灼。法当清凉。凡热死。切勿便与冷水。及冷物逼其外。即不可救。须置于暖处。取路上热土于脐上作窝。溺热尿于中。此为良法。或以晒热瓦。熨其心腹。亦佳。宜苏合香丸。汤调灌之。或热土大蒜同研。

热水调去渣灌之。

[卷下] 妇人伤寒

(治法皆与男子相同但热入血室与胎前产后则不同也)妇人伤寒。经水适来。昼则明了。夜则谵语。此名热入血室。(小柴胡汤加生地丹皮归尾枳壳)妊娠伤寒。安胎为主。不可过于汗下。有表者。(羌活冲和汤加当归芍药)燥渴便闭。(小承气汤大黄须酒炒)直中寒症。(理中汤加桂)护胎法。(井底泥青黛伏龙肝等分加面少许水调涂脐下二寸许干则再涂)产后伤寒。血气空虚。勿轻汗下。有表症者。(四物汤加羌活苏叶苍术葱头)燥渴便闭。(四物汤加枳壳酒炒大黄浓朴)汗下太过。遂变郁冒昏迷。筋惕肉。(八珍汤加干姜主之)

[卷下\太阳篇七十三方] 桂枝汤

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太阳中风。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者。此方自汗。风邪干卫者。乃为相宜。仲景以解肌为轻。发汗为重。故汗吐下后身痛者津液耗也。

虽有表邪。止可用桂枝解肌也。内经曰。风淫于内。以辛散之。以酸收之。以甘缓之故以桂枝为君。芍药为臣。甘草为佐。姜枣为使。姜枣行脾之津液。而和营卫者也。麻黄汤。不用姜枣者。为其专于发汗。不待行化。津液自通耳。桂枝麻黄二汤。为冬月伤寒而设。若春温夏热之病。决不可用。

[卷下\太阳篇七十三方] 麻黄汤

麻黄桂枝甘草杏仁主太阳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痛。恶寒。无汗而喘。本草云。轻可去实。麻黄是也枝所能独散。所以为臣。内经曰。寒淫于内。治以甘热。佐以辛苦。甘草甘平。杏仁甘苦。用以为佐。经所谓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也。且桂枝汤。治风伤卫。则卫实营弱。故佐以芍药。和其营血也。麻黄汤。治寒伤营。则营实卫虚。故佐以杏仁利其卫气也。

[卷下\太阳篇七十三方] 大青龙汤

麻黄桂枝甘草杏仁生姜大枣石膏主伤寒见风。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症者宜之。青龙者。东方木神也。应春而主肝。专发生之令。为敷荣之主。万物出甲。则有两岐。肝有两叶以应之。谓之青龙者。

发散营卫两伤之邪也。桂枝主风。麻黄主寒。此则伤寒见风。所以处青龙汤。两解风寒也。

寒伤营。必以甘缓之。风伤卫。必以辛散之。此风寒两伤。必用辛甘相合而疗之。是以麻黄为。夫风寒两伤。非轻剂可以独散。必须以轻重之剂同散之。是以用石膏之苦辛。质重而又达肌为使也。此汤为发汗重剂。用之稍过。即有亡阳之害。故仲景戒多服也。服药后汗不止。将病患发披水盆中。露足出外。以温粉周身扑之。白术。本。川芎。白芷。等分细末。

每药末一两。入米粉三两。

[卷下\太阳篇七十三方] 小青龙汤

麻黄芍药细辛干姜甘草(炙)桂枝五味子半夏主表邪不解。心下有水气。青龙象肝木之两岐。主两伤之疾。麻黄汤散寒。桂枝汤散风。若表不解而心下有水气。为表里两伤。须小青龙祛表里之邪。麻黄辛温。为发散之君。桂枝辛热。甘草甘平。为发散之臣。芍药酸寒。五味酸温。寒饮伤肺。则咳喘而肺气逆。经曰。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故芍药五味子为佐。以收逆气心下有水。津液不行。则肾燥。经曰。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故以干姜辛热。细辛辛温。半夏微温为使。以散寒水。如是则津液通行。汗出而解。心下有水气。变症多端。故立加减之法。渴者。去半夏。加栝蒌根。水蓄则津液不行。气燥而渴。半夏性燥。去之则津易复。栝蒌性润。加之则津易生。微利者。去麻黄。

加芫花。水渍肠胃。则为利。下利不可发表。发之必胀满。故去麻黄。酸苦能涌泄。水去则利止。故加芫花。经曰。水得冷气。其人即噎。胃寒非表症。故去麻黄。辛热能温中。故加附子。若小便不利。病在下焦。甘淡者下渗。故加茯苓。发散者上行。故去麻黄。喘则气上。法当降下。麻黄轻扬而上。是以去之。杏仁苦泄而下。是以加之。

[卷下\太阳篇七十三方] 桂枝葛根汤

葛根芍药甘草生姜桂枝大枣主太阳病。项背强。ktkt。及汗出。恶风。按诗豳风野狼跋云。赤写ktkt。注云。ktkt拘貌。言不敢左右顾视也。借以喻项强之状也。表邪方盛。不当有汗。今反汗出。风伤卫也。故以桂枝解肌。葛根发表。芍药和营。甘草甘平。姜枣和胃。

[卷下\太阳篇七十三方] 葛根汤

葛根麻黄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主太阳病。项背强。ktkt。无汗恶风。ktkt。注见前。旧释鸟羽。未当。今正之。此方即桂枝。无汗用麻黄。确乎不可易矣。此复以太阳无汗。用葛根汤。太阳有汗。用桂枝葛根汤。何也。葛根本阳明经药。恐太阳病久。将传阳明。故用葛根。迎而夺之。豫发其邪。勿令传入也。前用桂枝汤麻黄汤者。病方起也。今用此二方者。病已久也。又按太阳病。脉静为不传。若烦躁脉数。为欲传也。意者既见其欲传之状。故用此二方。此未发之秘旨。

[卷下\太阳篇七十三方] 桂枝麻黄各半汤

桂枝芍药生姜甘草麻黄大枣杏仁太阳病。八九日如疟状。热多寒少。不呕清便。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为欲愈。

脉微。恶寒。不可汗吐下。面反有热色。未欲解也。以不得汗。身必痒。

此方论。当分作三段看。太阳病至寒少一段。为自初至今之症。下文皆拟病防变之辞。

至欲愈一段。言不必治也。至不可汗吐下。言宜温之也。至末一段。是小汗之。麻黄与桂枝。一发一止。则汗不至大出矣。桂枝二麻黄一汤不录。

[卷下\太阳篇七十三方] 桂枝二越婢一汤

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麻黄石膏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无阳也。不可发汗。胃为十二经之主。脾治水谷气。通行津液也。凡仲景称太阳病者。皆表症发热恶寒。头项强痛也。若脉浮大。则与症相应。宜发其汗。今表症见而脉反微。是脉不应症。故不可发汗。但用此方和之而已。

[卷下\太阳篇七十三方]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芍药甘草生姜白术茯苓大枣主汗下后。仍头项强痛。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头项强痛。邪仍在表。

何故去桂而加苓术耶。不知此属饮症也。既经汗下而不解。心下满痛。小便不利此为水饮内蓄。

邪不在表。故去桂加苓术也。若小便利。则水饮行。而热满头痛。无不悉愈矣。

[卷下\太阳篇七十三方] 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新加汤

桂枝芍药甘草人参大枣生姜主汗后。身体痛。脉沉迟。汗后身痛。邪未尽也。脉来沉迟。血不足也。经曰。脉沉者。营气微也。与桂枝汤。以解未尽之邪。加芍药参姜。以补不足之血。夫身痛一也。以脉浮紧。

为邪盛。盛者损之。以脉沉迟。为血虚。虚者补之。此之身痛。因血虚而致。误作表实而发之。则血愈虚而危矣。

[卷下\太阳篇七十三方] 桂枝附子汤

桂枝附子大枣生姜甘草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痛烦。不能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病至八九日。

则邪多在里。身当不痛。今日数多。而身痛不能转侧者。湿也。经曰。风则浮虚。又曰。涩为寒湿。不呕不渴。里无邪热也。脉浮虚而涩。身有烦疼。则知风湿。但在经也。与桂枝附子汤。

以散表中风湿。风在表者。散以桂枝之辛甘。湿在经者。逐以附子之辛热。姜枣同甘草。行营卫而通津液。以和其表也。

[卷下\太阳篇七十三方] 桂枝加附子汤

悉照前方。加芍药。

脉浮为风。大为虚。风则微热。虚则痉挛。宜与桂枝加附子汤。厥逆咽干烦躁。阳明内结。谵语烦乱。更饮甘草干姜汤。夜半阳气还。两足当热。胫尚微拘急重。与芍药甘草汤。乃胫伸。以承气汤微溏。则止其谵语。

[卷下\太阳篇七十三方] 甘草干姜汤

甘草干姜

[卷下\太阳篇七十三方] 芍药甘草汤

芍药甘草浮为风。合用桂枝汤。大为虚。虚而胫挛者。寒则筋急也。非附子不能温经以舒筋。故加之。厥逆咽干烦躁。此阴躁也。虽内结谵语。而阳气未回。故以甘草干姜,温理中气。为脾主四肢。又甘能缓急也。及阳气已还。则除去温剂。虽胫尚拘急。不过以芍药和营而已。直待胫伸。寒症尽去。然后以承气止其谵语。盖内结者。非承气不能除耳。一症也。始而大温之。既而微温。又既而微寒之。终而大寒之。非有见垣之智者。未易语此。后人遇此症。岂复能出此手眼耶。

[卷下\太阳篇七十三方] 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

白术甘草附子生姜大枣主风湿相搏。身痛。不呕渴。脉虚涩若其人大便硬。小便利者。宜与此汤。仲景云。初服之。其人身如痹。半日许。复服之。三服尽。其人如冒状。勿怪。此以术附并走皮内。逐水气。未得除故耳。当加桂四两。此本一方二法。以大便硬。小便利。故去桂也。以大便不硬。

小便不利。当加桂附。

[卷下\太阳篇七十三方] 甘草附子汤

甘草白术桂枝附子风湿相搏。骨节痛。不能屈伸。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或身微肿。身肿。加防风。

小便不利。加茯苓。

[卷下\太阳篇七十三方] 芍药附子甘草汤

芍药甘草附子发汗不解。反恶寒者。虚也。当与此汤。汗后病解。则不恶寒。汗后病不解。而表实者。亦收敛津液而益营。附子之辛热固阳气而补卫。甘草调和辛酸而安正气也。

[卷下\太阳篇七十三方] 桂枝去芍药汤

桂枝甘草生姜大枣太阳下后。脉促胸满。若微寒。加附子。名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胸满者。不利于酸收。故去芍药。其曰微寒者。非表寒。乃里寒也。故加附子。祛寒而消满也。

[卷下\太阳篇七十三方] 柴胡加桂枝汤

桂枝黄芩人参甘草芍药生姜大枣柴胡半夏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症未去。伤寒至六七日。

邪当传里之时也可攻里。与柴胡桂枝汤。以和解之。南阳云。外症未解。心下妨闷。谓之支结。非痞也。不可不辨。

[卷下\太阳篇七十三方] 白虎汤

知母石膏甘草粳米吐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脉浮滑。大渴而烦。按仲景云。伤寒脉浮滑。此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疑必有误。又云。热结在里。表里俱热。大渴饮水。白虎汤主之。又云。表不解者。不可与白虎汤。又阳明一症云。表热里寒。四逆汤主之。又少阳一症云。里寒外热。通脉四逆汤主之。乃知其言脉浮滑。表热里寒者。必表里二字传讹也。即仲景数论而断之。岂有里既寒而反用大寒之剂乎。岂有里寒而脉浮滑者乎。岂有里寒而大热烦渴者乎。故知白虎为阳明大热而设。其曰。里有寒者。定瘥无疑也。成氏随文注释。惑误后人。不得不详为之辨也。白虎西方金神也。应秋而归肺。表里俱热。金被火囚。用辛寒以救肺。所以名为白虎也。活人谓夏月阴气在内。宜戒白虎。明理论云。立秋后不可服。恐白虎大寒。将变虚羸不食。二说俱偏矣。有是病即当服是药。安可拘于时哉。设使秋冬病。苟无表症。而大热烦渴。便与白虎。为对症之良剂矣。虽欲不用。其可得乎。

[卷下\太阳篇七十三方] 白虎加人参汤

知母石膏甘草粳米人参主太阳中。发热恶寒。脉微弱。手足逆冷而渴者。白虎加人参汤。又曰。身无大热。

口渴心烦。背微恶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不渴者。

宜麻黄汤。渴者宜五苓散。并非白虎所宜也。惟大渴饮水。无表症者。乃可与白虎。加人参以除里热。

[卷下\太阳篇七十三方] 五苓散

猪苓泽泻茯苓桂白术太阳汗后。胃干。烦躁不眠。欲饮水者。少少与之。脉浮。小便不利而渴。宜用此方。

太阳渴为膀胱经本病。然则治渴者。当泻膀胱之热。泻膀胱之热者。利小便而已矣。淡味渗泄为阳。内蓄水饮。须渗泄之。故以三苓泽泻为主。脾土强旺。则水饮不敢停留。故以白术为佐。水蓄则肾燥。经曰。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故用桂为向导之使。

[卷下\太阳篇七十三方] 柴胡桂枝干姜汤

柴胡桂枝黄芩干姜牡蛎甘草栝蒌根伤寒五六日。已发汗。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邪在半表半里也。小便不利而渴者。汗下津亡内燥也。若热消津液。令小便不利而渴者。当呕。今桂枝干姜汤。以解表里之邪。复津液以助阳也。

[卷下\太阳篇七十三方]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柴胡半夏大黄人参桂枝茯苓龙骨黄芩铅丹牡蛎生姜大枣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伤寒八九日。邪热已深。下之而满烦者。热未尽也。惊者。心恶热。而神不守也。小便不利者。津液不行也。谵语者。胃实也。

身重不可转侧者。阳气伏于里。不行于表也。与柴胡汤。以除烦闷。加龙骨牡蛎丹铅。以镇惊。加茯苓以行津液。利小便。加大黄。以涤胃热。止谵语。加桂枝。以行阳气。解身重。而错杂之邪。靡不悉愈矣。

[卷下\太阳篇七十三方]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

桂枝生姜蜀漆牡蛎龙骨甘草大枣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起卧不安。此方主之。伤寒脉浮。责邪在表。以非去脱也。

[卷下\太阳篇七十三方] 葛根加半夏汤

葛根麻黄甘草芍药桂枝生姜半夏大枣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此方主之。太阳表症。与阳明里症。协议而见。其邪甚。外症。必头痛。腰痛。肌热。目痛。鼻干。不眠。

[卷下\太阳篇七十三方] 葛根黄芩黄连汤

葛根甘草黄芩黄连太阳病。桂枝症。反下之。利下脉促。表未解也。喘汗。宜此汤。表未解者。散以葛根甘草之甘。里受邪者。清以黄芩黄连之苦。

[卷下\太阳篇七十三方] 黄芩汤

黄芩芍药甘草大枣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太阳与少阳合病。下之气。甘草大枣之甘平。以补养脾胃之弱。

[卷下\太阳篇七十三方]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

即前方加半夏。生姜。

按半夏辛燥。除湿而大和脾胃。生姜辛散。下气而善理逆结。故二物为呕家圣药也。

[卷下\太阳篇七十三方] 桂枝加浓朴杏仁汤

桂枝芍药生姜浓朴甘草杏仁大枣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也。宜与此汤。下后大喘。则为里气大虚。下后微喘。

则为里气上逆。邪未传里犹在表也。与桂枝汤。以解外邪。加浓朴杏仁。以下逆气。

[卷下\太阳篇七十三方] 干姜附子汤

干姜附子下后复汗。尽则烦躁。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症脉沉微。身无大热。下后复汗。阳气无热。外无表症。脉见沉微。则虚寒显著矣。身无大热者。但微热也。此无根虚火。游行于外。非姜附之辛温。何以复其阳乎。

[卷下\太阳篇七十三方]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汗后。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仲景凡言汗后。下后。乃表邪悉解。止余一症而已。故言不可更行桂枝汤。今汗下后而喘。身无大热。乃上焦余邪未解。当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以散之。夫桂枝加浓朴杏仁汤。乃桂枝症悉具。而加喘者用之。今身无大热。但汗而喘者。不当以桂枝止汗。但以麻黄散表。杏仁石膏清里。俟表里之邪尽彻。则不治喘汗。喘汗自止矣。

[卷下\太阳篇七十三方] 桂枝甘草汤

桂枝甘草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此汤主之。汗多亡阳。则胸中气怯。

故叉手冒心。心悸欲得按者。虚故喜按也。与桂枝之辛。入肺而益气。甘草之甘。归脾而缓中。

[卷下\太阳篇七十三方]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此汤主之。作甘澜水法。取水置大盆内。以杓扬之。待豚。发则从少腹上至心。为水来凌火。以茯苓。伐水邪。以桂枝泄奔豚。甘草大枣之甘平。助胃土以平肾。用甘澜水者。取其动而不已。理停滞之水也。

[卷下\太阳篇七十三方] 浓朴半夏生姜甘草人参汤

浓朴生姜人参半夏甘草太阳发汗后。腹胀满。此汤主之。仲景凡言发汗后者。以外无表症。里无别邪。止有腹胀实。由脾胃津液不足。气涩不通。壅而为满。但与此汤。和调脾胃。则浊气自降。而胀自已

[卷下\太阳篇七十三方]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吐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摇。此汤主之。吐误汗之。则外动经络。损伤阳气。阳气外虚。则不能主持诸脉。故身为振摇也。阳不足者。补之以甘。茯苓白术。生津液而益阳。里气逆者。散之以辛。桂枝甘草。行阳分而散气。

[卷下\太阳篇七十三方] 茯苓四逆汤

茯苓人参附子甘草干姜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而烦躁。此汤主之。发汗则阳气外虚。下之则阴气内虚。阴阳俱虚。则生烦躁。既曰阴阳俱虚。独用气药者。盖为气药有生血之功也。

[卷下\太阳篇七十三方] 茯苓甘草汤

茯苓桂枝甘草生姜汗出不渴。此方主之。仲景云。汗出而渴者。五苓散。汗出不渴者。茯苓甘草汤。夫渴为太阳传本。故利小便以涤热。不渴为表气虚弱。故与此汤以和卫。

[卷下\太阳篇七十三方] 栀子豉汤

栀子香豉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心中懊。栀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邪气自表传里。留于胸中。为邪在高分。则可吐也。所吐之症不同。如未经汗下。邪郁于膈者。乃实邪也。以瓜蒂散吐之。若汗吐下后。邪气乘虚。留于胸者。乃虚烦也。以栀子豉汤吐之。经曰。酸苦涌泄为阴。涌者。吐也。涌吐虚烦。必以栀子之苦为君。清除伏热。必以香豉之寒为臣也。

[卷下\太阳篇七十三方] 栀子甘草豉汤

(症治见前方)栀子甘草香豉

[卷下\太阳篇七十三方] 栀子生姜豉汤

(症治见前方)栀子生姜香豉

[卷下\太阳篇七十三方] 栀子浓朴汤

栀子浓朴枳实主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

[卷下\太阳篇七十三方] 栀子干姜汤

栀子干姜医以丸药大下之。身热不去。微烦。病在上者。因而越之。其为吐一也。而所以吐则异。

虚烦而兼少气。加甘草以和中。虚烦而兼呕恶。加生姜以散逆。腹满而虚烦。则中州之实也。入枳朴以宽中。大热而微烦。则中州之虚也。入干姜以理中。内经曰。气有高下。病有远近。

症有中外。治有重轻。适其所以为治。根据而行之。所谓良矣。

[卷下\太阳篇七十三方] 真武汤

茯苓芍药生姜白术附子太阳发汗不解。仍发热。心悸。头眩。身动。振振欲擗地。又少阴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下利。此为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

真武。北方水神也。水在心下。外带表而属阳。必应辛散。故治以真武汤。真武生少阴之水。亦治太阳之悸。夫脾恶湿。腹有水气则不治。脾欲缓。甘以缓之。则土调。故以茯苓甘平为君。白术甘温为臣。经曰。湿淫所胜。佐以酸辛。故以芍药生姜为佐。经曰。寒淫所胜。

平以辛热。故以附子为使。然水气内清。则变动多端。故立加减之法。咳者。水寒射肺也。

肺气逆。则以五味子酸收之。肺恶寒。则以细辛干姜辛润之。小便利。则去茯苓。以其渗泄也。小便不利。则去芍药。以其酸涩也。加干姜者。散其寒也。呕者。必因于气逆。附子益气。故去之。生姜散气。故加之。

[卷下\太阳篇七十三方] 四逆汤

甘草干姜附子发热。头痛。脉反沉。苦不瘥。身体痛。当救其里。下后。下利清谷。身痛。急当救里。四为土味。是以甘草为君。寒淫所胜。平以辛热。是以干姜为臣。温经回阳。非纯阳而健悍者。无此大作用。是以附子为使。太阴与少阴。俱受阳和之煦。而真气充周于肢节矣。若发热云云。下后云云。皆阴症故并主之。

[卷下\太阳篇七十三方] 调胃承气汤

大黄甘草芒硝太阳病未解。脉阴阳俱停。必先振栗。汗出乃解。但阳脉微者。先汗出而解。但阴脉微者。下之而解。若欲下之。宜调胃承气汤。阴阳俱停。是阴阳和已。可以弗药而愈。阳脉微者。

阴胜也。有汗则解。设或无汗。大都宜温。阴脉微者。阳胜也。非下之何以解其亢阳乎。经曰。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苦寒。芒硝咸寒为君。大黄苦寒为臣。正合此法也。加甘草以缓之和之。监其峻烈。虽则有承顺其气之势。复有调和其胃之功矣。故名调胃承气。本阳明药。而此主太阳未解也。

[卷下\太阳篇七十三方] 小建中汤

桂枝甘草大枣芍药生姜胶饴伤寒二三日。悸而烦。小建中汤。阳脉涩阴脉弦。腹中急痛。与小建中汤。

二三日邪方盛。又未经汗下。见症不过悸而烦。不审何故。便行建中。疑必有脱文也。若阳脉涩而痛脉弦。腹中掣急而痛。灼然虚寒。建中温之当矣。脾居四藏之中。生育营卫。通行津液。一有不调。则营卫失育。津液失行。此汤甘温。善为中州培养。有创建之气。故曰建中。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故以胶饴甘温为君。甘草甘平为臣。脉弦木旺。土之仇也。以桂与芍药制之为佐。益卫宜辛。补营宜甘。故以姜枣为使。

[卷下\太阳篇七十三方] 大柴胡汤

柴胡半夏黄芩芍药生姜大枣枳实大黄太阳过经。反二三下之。四五日柴胡症仍在。先与小柴胡汤。呕不止。心下急。微烦者。与大柴胡汤。又曰。十余日热结在里。往来寒热。与大柴胡汤。夫大实大满。非驶剂不能泄。

当与大小承气汤。苟不至大满大实。惟热甚而须下者。必轻缓如大柴胡汤为当也。清热必以苦为主。余邪必以解为先。故用柴胡之苦平解肌为君。黄芩之苦寒清热为臣。芍药佐黄芩祛营中之热。枳实佐柴胡祛卫中之热。是以为佐。半夏姜枣。理胃气之逆。大黄荡涤。夺土中之壅。是以为使。

[卷下\太阳篇七十三方] 柴胡加芒硝汤

柴胡黄芩甘草人参生姜半夏大枣芒硝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日晡潮热。已而微利。此本柴胡症。下之而不得利。今反利者。以丸药下之。非其治也。潮热者实也。先宜小柴胡解外。后用此汤。胸胁满。呕而潮热。

邪在半表半里。小柴胡汤为的当之剂。但下之失宜。则里邪未尽。非柴胡汤所能疗也。故加芒硝以荡之。

[卷下\太阳篇七十三方] 桃核承气汤

桃仁大黄甘草桂枝芒硝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者愈。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与此汤。按犀角地黄汤。治上血。吐血衄血是也。桃核承气汤。治中血。蓄血中焦。下利脓血是也。抵当汤。治下焦血。如狂是也。少腹急结。缓以桃仁之甘。下焦蓄血。行以桂枝之辛。热甚搏血。故加二物于调胃承气汤中也。以症状察之。当是浓桂非是桂枝也。桂枝轻扬治上。浓桂重降治下。其为错误无疑也。

[卷下\太阳篇七十三方] 桂枝加桂汤

桂枝芍药生姜甘草大枣烧针令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宜此汤。奔豚者。如豕突药。同桂枝汤用之。则针处被寒之邪。莫不毕散矣。

[卷下\太阳篇七十三方]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桂枝甘草牡蛎龙骨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此汤主之。辛甘发散。桂枝甘草之辛甘。以发散经中之火邪。

涩可固脱。龙骨牡蛎之咸涩。以收敛正气之浮越。

[卷下\太阳篇七十三方] 抵当汤

水蛭虻虫大黄桃仁太阳病。身黄。脉沉结。小腹硬。小便不利。为无血。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血症谛也。气不行者去血必以咸。是以水蛭咸寒为君。经曰。苦走血。散血必以苦。是以虻虫苦寒为臣。血结则干燥。以桃仁之润滑为佐。血结则凝泣。以大黄之荡涤为使。

[卷下\太阳篇七十三方] 抵当丸

水蛭虻虫大黄桃仁伤寒有热。少腹满。应小便不利。今反利。为有血也。当下之。不可余药。宜抵当丸。

少腹满而小便利。为下焦蓄血。若蓄热者。津液不行。则小便不利。今小便利。知为蓄血。蓄血坚结。非轻缓之剂可疗。必峻猛之剂。方对症耳。以丸较汤。仅得三分之一。为稍缓也。

[卷下\太阳篇七十三方] 大陷胸丸

大黄葶苈子芒硝杏仁甘遂白蜜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项强如柔痉状。下之则和。宜进此汤。病发于阳之表。未传于阴之里。但当汗解。今早下之。热气乘虚。陷入于里。邪热凝聚。结于胸中。

项强如柔痉者。邪气甚也。大黄芒硝之苦咸。善于散结。葶苈杏仁之苦甘。长于泄满。甘遂取其直达。白蜜取其润利。皆为散结之品。而葶苈尤专主胸中也。

[卷下\太阳篇七十三方] 大陷胸汤

大黄芒硝甘遂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硬。但结胸。无大热。为水结胸也。邪在上者。宜若可吐。然谓之结者。固结于胸中。非虚烦膈实者比也。上焦为高邪。必陷下以平之。故曰陷胸。荡平邪寇。将军之职也。所以大黄为君。咸能软坚。所以芒硝为臣。彻上彻下。破结逐水。惟甘遂有焉。所以为佐。此惟大实者。乃为合剂。如挟虚。或短气。或脉浮。不敢轻投也。

[卷下\太阳篇七十三方] 小陷胸汤

半夏黄连栝蒌实小结胸者。按之则痛。脉浮滑。此汤主之。大结胸者。不按亦痛。小结胸者。必手按而后觉痛也。邪轻于前。故曰小陷胸。夫苦以泄之。辛以散之。黄连栝蒌之苦寒以泄热。半夏之辛温以散结。邪自解矣。

[卷下\太阳篇七十三方] 文蛤散

文蛤病在阳。应以汗解。反以冷水之。灌之。热被却。不得去。弥更益烦。肉上粟起。意欲饮水。反不渴。服文蛤散。若不瘥。服五苓散。热为寒闭。火郁于肺。而不得泄越。故弥烦也。

此不可以凉药解除。宜以文蛤之酸平。敛而降之。

[卷下\太阳篇七十三方] 白散

桔梗贝母巴豆寒实结胸。无热症者。可与白散。此方为寒结胸而设。惟病甚者。不得已而用之。若轻者。活人但以枳实理中丸与之。应手取效。

[卷下\太阳篇七十三方] 半夏泻心汤

半夏黄芩干姜人参甘草黄连大枣呕而发热。柴胡症具。而以他药下之。心下满而不痛。以此汤主之。若加甘草去参。即甘草泻心汤。治痞硬吐利。若加生姜。即生姜泻心汤。治痞硬噫气。辛入肺而散气。半夏干姜之辛。以散结气。苦入心而泄热。黄芩黄连之苦。以泻痞热。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人参甘草大枣之甘以缓脾。

[卷下\太阳篇七十三方] 生姜泻心汤

生姜半夏甘草人参黄芩黄连干姜大枣汗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心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不利。胃为津液之主。

阳气之根。汗后外亡津液。胃中空虚。客气上逆。心下痞硬。中焦未和。不能消谷。故干噫食臭。水气腹鸣。土弱不能胜水也。

[卷下\太阳篇七十三方] 甘草泻心汤

甘草黄芩干姜半夏黄连大枣伤寒中风医反下之。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胃虚气逆故硬也。此汤主之。邪气在表而反下之。虚其中而邪内陷也。利下谷不化腹鸣者。里虚胃弱也。痞鞭呕烦者。胃虚气逆也。与泻心汤以攻痞。加炙甘草以补虚。前以汗后胃虚。是外伤阳气。故加生姜。此以下后胃虚。

是内损阴气。故加甘草。痞与结胸。有高下之分。邪结在胸中。故曰陷胸。邪留在心下。

故曰泻心。泻心者。必以苦为主。是以黄连为君。黄芩为臣。散痞者必以辛为主。是以半夏干姜为佐。阴阳不交曰痞。上下不通曰满。欲通上下。交阴阳者。必和其中。中者脾也。脾不足者。以甘补之。故以人参甘草大枣为使。以补中气。中气安和。则水升火降。痞满自消。

[卷下\太阳篇七十三方] 附子泻心汤

大黄黄连黄芩附子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此汤主之。心下痞者。邪热也。恶寒汗出者。阳虚也。以三黄也。

[卷下\太阳篇七十三方] 大黄黄连泻心汤

大黄黄连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此汤主之。濡者。软也。结言胸。痞言心下。结言按之曰。大热受邪。心病生焉。味苦入心。性寒除热。大黄黄连之苦寒。以泻心下之虚热。但以麻沸汤渍服者。取其清薄而泻虚热也。

[卷下\太阳篇七十三方] 十枣汤

芫花甘遂大戟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者。乃可攻之。汗出。发作有时。头痛。痞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此汤主之。杜壬问孙兆曰。十枣汤治何病。孙曰。治太阳中风。表解里未和。杜曰。何以知里未和。孙曰。头痛。痞满。胁痛。干呕。汗出。知里未和也。杜曰。此但言病症。而所以里未和之故。总未言也。孙曰。某实未决。愿听开论。杜曰。里未和者。痰与燥气壅于中焦。故头痛干呕。短气汗出。是痰隔也。非十枣汤不能治。但此汤不宜轻用。恐损人于倏忽也。

[卷下\太阳篇七十三方] 赤石脂禹余粮汤

赤石脂禹余粮下利心下痞硬。服泻心已。复以它药下之。利不止。治以理中。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与赤石脂禹余粮汤。复下利。当利小便。

[卷下\太阳篇七十三方] 旋复代赭汤

旋复花甘草人参代赭石生姜半夏大枣汗吐下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此汤主之。噫气。俗名嗳气。饱食息也。硬则气坚。咸味可以软之。旋复花之咸。以软痞硬。虚则气浮。重剂可以镇之。代赭石之重。以镇虚逆。

生姜半夏。辛以散虚痞。人参大枣。甘以补胃弱。痞而下利。生姜泻心汤。痞而不下利。

旋复代赭汤。

[卷下\太阳篇七十三方] 桂枝人参汤

桂枝甘草白术人参干姜太阳病。外症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仲景论太阳病桂枝症。医反下之。利遂不止。与葛根黄连黄芩汤。此又与桂枝人参汤。二症俱系表不解。而下之成利者。何故用药有温凉之异乎。二症虽同是内虚热入。协热遂利。但脉症不同,故用药有别耳。前言脉促者。表未解。喘而汗出者。主葛根黄连黄芩汤。夫脉促为阳盛喘汗为里热。用葛根芩连。理所宜也。且前症但曰下之。此曰数下之。前症但曰利下。此曰利不止。

两论细味之。即有虚实之分矣。

[卷下\太阳篇七十三方] 瓜蒂散

瓜蒂赤小豆香豉病如桂枝症。头不痛。项不强。寸脉微浮。痞硬。气上冲咽喉。不得息。此胸有寒也。当以瓜蒂散吐之。病在上者。因而越之。邪客胸中。至气冲不得息。非吐之不可也。寒气在胸。瓜蒂之苦寒。从其。然此为快剂。重亡津液。与栀子豉汤。大不相侔也。故亡血虚家。特为申禁。

[卷下\太阳篇七十三方] 黄连汤

黄连甘草干姜桂枝人参半夏大枣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痛欲呕吐。此方主之。邪气传里。下寒上热。夫胃中有邪。则阴阳不交。阴不得升。而独治于下。为下寒而腹痛。阳不得降。而独治于上。为上热而呕吐。上热者泄之以苦。黄连之职也。下寒者。散之以辛。姜桂半夏之任也。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人参甘枣之用。其在斯乎。

[卷下\太阳篇七十三方] 炙甘草汤

甘草生姜人参生地桂枝麦冬阿胶麻仁大枣一名复脉汤。脉结代。心动悸。此汤主之。脉结代者。血气虚衰。不能相续也。心动悸者润益阴之品。所以济其枯涸。而脉之结代者。可复于和平矣。故名复脉汤。

[卷下\太阳篇七十三方] 桂枝二麻黄一汤

桂枝芍药麻黄生姜杏仁甘草大枣服桂枝。大汗脉洪。与桂枝汤。若形似疟。日再发。汗出必解。汗后脉洪。病犹在也。如疟日再发者。邪气客于营卫之间。与桂枝二麻黄一汤。以散营卫之邪。桂枝汤料。倍于麻黄汤料者。为其伤卫多而伤营少也。前桂枝麻黄各半汤。以不得汗故也。今既已大汗出。故桂枝倍麻黄耳。

[卷下\阳明篇凡十方] 大承气汤

大黄浓朴枳实芒硝阳明病。潮热谵语。腹满而喘。手足然汗者。大便已硬。此汤主之。潮热者。阳明内实也。谵语喘满者。热聚于胃也。手足汗出。知大便已硬。非大承气不能疗也。承者顺也。胃为水谷之海。邪气入胃。胃气壅滞。糟粕秘结。必荡涤之。正气乃顺。故有承气之名也。王冰曰。宜下必以苦。枳实苦平。溃坚破结为君。浓朴苦温。逐气泄满为臣。热淫于内。治以咸寒。芒硝除热软坚为佐。燥淫所胜。以苦下之。大黄荡涤润燥为使。王海藏云。浓朴去痞。

枳实泄满。芒硝软坚。大黄泄实。惟痞满燥实四症全具者。方可用之。若不宜下而误下之。变症不可胜数。按承气有三种。用者大须审酌。必真有大热大实者。方与大承气汤。小热小实者。可与小承气汤。若但结热而不满坚者。仅与调胃承气汤。此为合法适宜也。若病大而以小承气攻之。则邪气不伏。病小而以大承气攻之。则正气必伤。仲景曰。凡欲行大承气。

先与小承气。转失气者。有燥屎也。可与大承气。若不转失气者。慎不可攻。攻之则胀满而难治。又曰。服承气得利者。慎勿再服。何其谆谆致谨乎。

[卷下\阳明篇凡十方] 小承气汤

大黄浓朴枳实小热微结。此汤主之。小热微结者。示亚于大热坚结也。惟其热不大甚。故去芒硝。

结不至于坚。是以稍减枳朴也。

[卷下\阳明篇凡十方] 猪苓汤

猪苓茯苓泽泻滑石阿胶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此汤主之。按浮字上应有不字。详见后释。活人云。脉浮者。五苓散。脉沉者。猪苓汤。则知此汤论中。脉字下脱一不字也。按太阳篇内五苓散。乃猪苓泽泻茯苓三味中。加桂与白术也。阳明篇内猪苓汤。乃猪苓泽泻茯苓三味中。加阿胶滑石也。桂与白术。味甘辛为阳主外。阿胶滑石。味甘寒为阴主内。南阳之言。可谓不失仲景之旨矣。但竟以沉字易之。不若不浮为妥。

[卷下\阳明篇凡十方] 蜜煎方

用蜜微火煎凝。如饴状。捻作挺。内谷道中。欲大便乃去。汗出小便自利。此津液内竭。虽硬不可攻。待自欲大便。以此导之。

[卷下\阳明篇凡十方] 猪胆汁方

(治症同上)大猪胆一枚。泻汁和醋少许。灌谷道中。如一食顷。当大便。

汗出。则津液枯于上。小便利。则津液竭于下。若强攻之。危症立见。如上二法导之。

为虚弱人立权巧法也。然此惟燥在直肠者宜之。若燥屎在上者。非其治也。

[卷下\阳明篇凡十方] 茵陈蒿汤

茵陈蒿栀子大黄阳明病。发热。但头汗出。小便不利。渴饮水浆。腹微满。身发黄。如橘子色。汗出者。热得以越。但头汗出而他处无汗。且小便不利。则热不得越。郁而发黄。黄如橘子色者。是热甚于外。津液不行也。非大寒之品。不能彻其郁热。茵陈酸苦。栀子苦寒。二物之性。皆能导丙丁之邪。屈曲下行者也。黄为土之本色。夺土郁而无壅滞者。大黄有专掌焉。夫三物偕行。而水泉涌决。则发黄之症。可使遄已。

[卷下\阳明篇凡十方] 吴茱萸汤

吴茱萸人参生姜大枣食谷欲吐者。属阳明也。此汤主之。脾胃虚寒。则不能纳谷。以参枣益其不足。以姜茱煦其中寒。当有速效。若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火逆于上。食不得入。或小柴胡汤。或黄芩汤。可选用之。

[卷下\阳明篇凡十方] 麻仁丸

麻仁芍药枳实大黄浓朴杏仁趺阳脉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难。其脾为约。此丸主之趺阳者。脾胃之脉。浮为阳。知胃气强。涩为阴。知脾气约。约者。约束也。经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是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今胃强脾弱。约束津液。不得四布。但输于膀胱。致令小便数。水液只就州都。大腑愈加燥竭。大便乃秘。与麻仁丸。通幽润燥。

[卷下\阳明篇凡十方] 栀子柏皮汤

栀子甘草黄柏阳明身热发黄。此汤主之。身黄者。本于湿热。去湿热之道。莫过于清膀胱。故投黄柏。直入少阴。以达膀胱之本。投栀子导金水而下济。甘草入中宫。调和升降。剖别清浊。庶几直捣黄症之巢矣。

[卷下\阳明篇凡十方] 麻黄连轺赤小豆汤

麻黄连轺赤小豆梓白皮杏仁大枣生姜甘草瘀热在里。身必发黄。按内经曰。湿土甚而热。治以苦温。佐以甘辛。以汗为故。正此方之谓也。又煎用潦水者。亦取其水味薄。不助湿气也。

[卷下\少阳篇凡一方] 小柴胡汤

柴胡黄芩人参甘草生姜半夏大枣胸中烦而不呕。去半夏人参。加栝蒌实。渴者。去半夏。加人参。栝蒌。腹痛。去黄芩。加芍药。胁下痞硬。去大枣。加牡蛎。心下悸。小便不利。去黄芩。加茯苓。不渴。外有微热。去人参。加桂枝。温覆取微汗。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干姜。

主往来寒热。胸胁若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身有微热。又曰。有柴胡症者。但见一症不可汗。不可下。但当以小柴胡汤和解而已。夫邪既内传。则变不可测。须迎而夺之。故以柴胡里。则气必上逆。故以半夏散逆气。生姜辅柴胡以和表。甘枣辅黄芩以和里。

邪气自表。未敛虽聚。而气未逆。邪气欲渐实也。去人参者。恐其助热。去半夏者。以无逆气。加栝蒌实者。专除烦热耳。渴为津枯。半夏性燥。故去之。人参甘润。栝蒌苦坚。可以生津而止渴。

气不通畅。血不和调。则为腹痛。黄芩能滞气。故去之。芍药能和营。故加之。痞则气满。甘能满中故去大枣。硬则形坚。故加牡蛎。悸而小便不利停水之候也去黄芩之苦坚助水。

加茯苓之淡渗行水。不渴者。里自和。故去人参。微热者。表未解。故加桂枝。咳为气逆。故去参枣之补。肺欲收。酸收逆气者。五味之能也。干姜辛温快气。固主散寒。亦司火逆。故仲景不分寒热。每治咳症。必用此二物也。

俗医治伤寒。不分阴阳虚实。概用小柴胡汤。去人参。加清热消导之药。以为常法。盖喜其禁捧腹矣。夫小柴胡为少阳经。半表半里。和解之剂。苟未至此经。谓之引邪入室。既过此经。谓之守株待兔。倘太阳之表热。及阳明之标热。岂此汤所能治乎。若夫阴寒假热。足冷脉沉者。投以此汤。立致危殆矣。嗟乎。人命至重。冥报难逃。后之学人须详审经症。有是疾。则用是方。万勿蹈此陋辙也。

[卷下\太阴篇凡二方] 桂枝加芍药汤

桂枝芍药甘草大枣生姜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此汤主之。按邪气入里。则为腹痛。盖邪气传里而痛者。其痛不常。法当下之。此因太阳误下而痛。故以桂枝和卫芍药和营。中气受调。满痛自愈。

[卷下\太阴篇凡二方] 桂枝加大黄汤

桂枝芍药甘草大黄大枣生姜本太阳病。医反下之。腹满而大实痛者。此汤主之。或问太阴病。用四逆辈。固所宜也。然复用桂枝大黄。何也。大黄至寒。何为用于阴经耶。又何为与桂枝寒热互用耶。曰。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为寒。在下焦。宜行四逆。自利而不渴者。属太阴为寒。在中焦。宜与理中。若太阳病。误下之。则表邪未解。乘虚陷入太阴。因而满痛。且见大实脉症者。当以桂枝除表邪。大黄除里邪。若脉无力。而大便自利者。大黄又在禁例矣。按太阴腹满痛。其症有三。如腹满咽干者。此传经之阳邪。在法当下。如吐食自利而复满痛。此直入本经之阴邪。在法当温。如太阳误下。因而满痛。此乘虚内陷之邪。法当以桂枝加芍药汤和之。若手不可按。脉洪有力。此为大实。当以桂枝加大黄汤和之。设使直入之阴症。而脉来沉细者。非二汤所宜也。大抵阴邪满痛。宜与理中。热邪满痛。宜与大柴胡。惟误下满痛。

宜用二汤。不可不辨也。

[卷下\少阴篇凡十四方] 麻黄附子细辛汤

麻黄细辛附子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此汤主之。按太阳病。发热头痛。其脉当浮。今反沉。少阴脉而病似太阳。所以皆谓之反。而治之不同也。均是脉沉。发热。以其有头痛。故为太阳病。阳姜生附。亦能发汗。假使里不虚寒。则脉必浮。而正属太阳麻黄症矣。均是脉沉。发热。

以其无头疼。故名少阴病。阴病当不热。今反发热。则寒邪在表。未传于里。但以皮腠。郁闭为热。而在里无热。故用麻黄细辛。以发表间之热。附子以温少阴之经。假使寒邪入里。

则外必无热。当见吐利厥逆等症。而正属少阴四逆症矣。由此观之。表邪浮浅。发热之反为轻。正气衰微。脉沉之反为重。此四逆汤。不为不重于麻黄附子细辛汤也。又可见熟附配麻黄。发中有补。生附配干姜。补中有发。而仲景之旨微矣。

[卷下\少阴篇凡十四方] 麻黄附子甘草汤

麻黄附子甘草少阴病。二三日。以此汤微发汗。以无表症。故微发汗也。按少阴症脉多沉。若沉紧。不可汗。沉细数。为在里。不可汗。此症必脉沉而喘。是表有寒。而里无邪。故以小辛之药。

微微取汗。按仲景发汗汤剂。各分重轻如麻黄桂枝青龙越婢等汤。各有差等。至少阴发汗二汤。虽同用麻黄附子。亦有轻重之别。故以加细辛为重。加甘草为轻盖辛散甘缓之义也第一症以少阴本无热。今发热。故云反也。发热为表邪。当汗。又兼脉沉属阴。当温。故以附子温经。麻黄发表。而热从汗解。故加细辛是汗剂之重者。第二症。既无里寒可温。又无里热可下。其所以用麻黄附子之义。则是脉亦沉。方可名曰少阴病。身亦发热。方行发汗药。又得之二三日。病尚浅比前症稍轻。故不重言脉症。但日微发汗。所以去细辛。加甘草。是汗剂之轻者。

[卷下\少阴篇凡十四方] 附子汤

附子白术茯苓芍药人参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背恶寒者。当灸。此汤主之。背者。胸中之府。诸阳受气在表而恶寒者。则一身尽寒矣。但背恶寒者。阴盛可知已。或乘阴气不足。阳陷阴中。表阳新虚。而背微恶寒者。经所谓无大热。燥渴。心烦。背微恶寒。白虎加人参汤主之。一为阴寒气盛。一为阳气内陷。盖阴寒不耗津液。故于少阴病则曰。口中和也。及阳气内陷。则热耗津液。故于太阳病则曰口燥舌干而渴也。故阴阳不同。当以口中润燥为辨。按辛以散之。附子之辛以散寒。甘以缓之。茯苓人参白术之甘以补阳。酸以收之。芍药之酸以扶阴。大抵偏阴偏阳。则为病。火欲实水当平之。不欲偏胜也。

[卷下\少阴篇凡十四方] 桃花汤

赤石脂干姜粳米主少阴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下利脓血。二三日至四五日。寒邪入里深也。腹痛者。里寒也。小便不利者。水谷不分也。下利脓血者。肠胃虚弱。下焦不固也。涩可去脱。石脂之涩。以固肠胃。辛以散之。干姜之辛。以散里寒。甘以缓之。粳米之甘。以养正气。

[卷下\少阴篇凡十四方] 猪肤汤

猪肤(一斤即鲜猪皮也吴绶以为猪时刮下黑肤非革外浓皮之义矣)少阴病。下利咽痛。胸满心烦者。此汤主之。猪。水畜也。其气先入肾。少阴客热。

是以猪肤解之。加白蜜。以润燥除烦。加白粉。以益气断利。

[卷下\少阴篇凡十四方] 甘草汤

甘草主少阴病。二三日咽痛。阴邪传于少阴为咽痛者。服甘草汤。如其不瘥。与桔梗汤。

以和少阴之气。

[卷下\少阴篇凡十四方] 桔梗汤

(主治同上)桔梗甘草桔梗味辛温以散寒。甘草味甘平以除热。甘梗相合。以调寒热。

[卷下\少阴篇凡十四方] 苦酒汤

半夏(十四枚洗)鸡子(一枚去黄内上苦酒)主少阴病。咽中伤。生疮。不能语言。声不出者。六经皆无咽痛。惟少阴篇中。有咽伤咽痛之症。何也。少阴之脉。上贯肝鬲。入肺循喉咙。故有此症。古方有醋煮鸡子。主喉痛失音。

取其酸敛。固所宜也。独半夏辛燥。何为用之。大抵少阴。多寒症。取其辛能发散。一散一敛。遂有理咽之功耶。

[卷下\少阴篇凡十四方] 半夏散及汤

半夏桂枝甘草主少阴病。咽中痛。凡曰少阴病者。必兼脉微细。乃知咽痛。多是伏寒于少阴之经。

法当温散。此半夏桂枝之所由用也。和以甘草。盖缓其热耳。若肺家实火咽痛。当与山栀葶苈甘桔。或刺大指端内侧。去爪甲角如韭叶。以三棱针刺之。血出即愈。

[卷下\少阴篇凡十四方] 白通汤

葱白干姜附子主少阴下利脉微者。内经曰。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葱白之辛。以通阳气。姜附之辛。

以散阴寒。

[卷下\少阴篇凡十四方] 白通汤

葱白干姜附子主少阴下利脉微者。内经曰。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葱白之辛。以通阳气。姜附之辛。

以散阴寒。

[卷下\少阴篇凡十四方] 白通汤

葱白干姜附子主少阴下利脉微者。内经曰。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葱白之辛。以通阳气。姜附之辛。

以散阴寒。

[卷下\少阴篇凡十四方] 白通汤

葱白干姜附子主少阴下利脉微者。内经曰。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葱白之辛。以通阳气。姜附之辛。

以散阴寒。

[卷下\少阴篇凡十四方] 白通汤

葱白干姜附子主少阴下利脉微者。内经曰。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葱白之辛。以通阳气。姜附之辛。

以散阴寒。

[卷下\少阴篇凡十四方] 白通汤

葱白干姜附子主少阴下利脉微者。内经曰。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葱白之辛。以通阳气。姜附之辛。

以散阴寒。

[卷下\厥阴篇凡六方] 当归四逆汤

当归桂枝芍药细辛甘草通草大枣主手足厥寒。脉细欲绝。手足厥寒者。阳气外虚不能温于四末。脉细欲绝者。阴血内弱不能充于经队。桂枝细辛。调卫外之阳气。当归芍药。和营内之阴精。通草宣利。甘枣缓中。

则阴阳均受剂矣。厥寒有不愈者乎

[卷下\厥阴篇凡六方]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当归甘草通草芍药桂枝细辛生姜大枣吴茱萸主内有久寒。厥寒。脉细欲绝者。症虽同上。但久寒之人。阳气益弱。非生姜茱萸。

不能充温于四末。然不用四逆汤。何也为手足厥寒邪犹浅也。按仲景凡言四逆者。乃四肢逆冷之省文也谓也。其邪为浅。仲景下字不苟。须合而玩之。则轻重浅深。一览了然矣。或曰四肢厥逆。或但曰四逆。皆轻症也。

[卷下\厥阴篇凡六方] 麻黄升麻汤

麻黄升麻当归知母黄芩葳蕤石膏白术干姜芍药天门冬桂枝茯苓甘草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喉咽不利。吐脓血。泄利不止者。为难治。麻黄升麻汤主之。伤寒六七日。邪传厥阴之时也。大下后。下焦气虚。阳气内陷。寸脉迟而手足厥。下部脉不至。厥阴之脉贯膈循喉咙。故咽喉不利而吐脓血也。此肝家雷火燥金。若泄利不止。又绝肺金生化之源。故为难治。热气甚者。以汗发之。故用麻黄升麻。正气虚者。以辛润之。故用当归姜桂。肺热者。以苦泄之。故入知母黄芩。津竭者。

以甘润之。故入茯苓白术。以芍药甘草制肝。以门冬葳蕤润肺。更以石膏清胃。勿使东方之邪。犯中气也。

[卷下\厥阴篇凡六方]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伤寒本自寒下。医复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此汤主之。上焦寒则吐下焦寒为向导之兵。此从治也。

[卷下\厥阴篇凡六方] 白头翁汤

白头翁黄连黄柏秦皮热利。下重者。下利欲饮水者。以有热故也。均以此汤主之。自利不渴。为藏寒。与四逆以温中。下利饮水。为有热。与此汤以消里。按少阴自利而渴。乃下焦虚寒。而用四逆者。恐不可以渴不渴分寒热也。正当以小便黄白别之耳。内经曰。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利则下焦虚。是以纯苦之剂坚之。

[卷下\霍乱篇凡三方] 四逆加人参汤

人参干姜甘草附子主恶寒。脉微而复利。利止亡血也。此汤主之。恶寒脉微而利。是阳虚阴胜也。利止而津

[卷下\霍乱篇凡三方] 理中汤

人参甘草白术干姜主霍乱。寒多。不用水者。按仲景法。发热。头痛。身疼。恶寒。吐利者。此名霍乱。热多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饮水者。此方主之。凡吐利。以无寒热。不头痛为阴。以有寒热头痛为阳。更以饮水不饮水辨之。百不失也。中州陆沉。吐利交作。其象为乱。故名霍乱。汤名理中。理者治也。治其乱而敉宁之也。白术甘草。自是脾家要剂。干姜祛太阴之寒。无他药可代者。寒则必本于虚。故以人参益气。寒甚者。加附子。其功更大。若审症明确而投之。神效捷于桴鼓。

[卷下\霍乱篇凡三方] 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

照原方加猪胆汁汤合服。

主吐已下断。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按仲景法。既吐且利。小便复利。大汗出。

下脉微欲绝者。此汤主之。夫吐下虽止。津液已亡。况加汗出。则津液益枯。中寒转甚。故筋脉挛急。非四逆温经。何以救乎。加猪胆者。用为引经之助。恐人参亦必不可缺也。

[卷下\阴阳易差后劳复篇凡四方] 烧散

取妇人中近隐处。剪烧灰。以水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小便即利。阴头微肿则愈。妇人病。取男子裆烧灰。

主阴阳易病。身重少气。少腹里急。引阴中拘挛。热上冲。头重。眼花。膝胫拘急者。

按阴阳惟裆近隐。则气之所熏袭者。仍以治交媾之恙。而经所谓竹破须将竹补宜之意。

[卷下\阴阳易差后劳复篇凡四方] 枳实栀子豉汤

枳实栀子豉大病瘥后。劳复。此汤主之。有宿食者。加大黄少许。按大病之后。无有不虚。况因劳而复。则虚而且伤矣。古人以一味人参助正。多煎顿服而愈。予屡试而屡验者。此方寒凉峻伐。惟禀壮而脉有力者宜之。若脉虚神倦者而误投之。能无犯虚虚之戒耶。

[卷下\阴阳易差后劳复篇凡四方] 牡蛎泽泻散

牡蛎泽泻蜀漆栝蒌根葶苈子商陆根海藻主大病瘥后。腰以下有水气者。大病瘥后。脾胃气虚。不能制水。归于队道。故下焦发肿。法当洁净府。牡蛎泽泻海藻之咸。以泄水气。蜀漆葶苈栝蒌商陆之酸辛。以导肿湿。

[卷下\阴阳易差后劳复篇凡四方] 竹叶石膏汤

竹叶石膏半夏人参甘草粳米麦门冬主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者。宜与此汤。竹叶石膏甘草之甘辛。以发散余热。麦冬人参粳米之甘平。以培益真元半夏辛平。善散气逆而止吐。

[卷下\杂方凡五十六方] 百合知母汤

百合知母主百合病。汗后者。

[卷下\杂方凡五十六方] 滑石代赭汤

百合滑石代赭石主百合病。下后者。

[卷下\杂方凡五十六方] 百合鸡子汤

百合鸡子黄主百合病。吐后者。

[卷下\杂方凡五十六方] 百合地黄汤

百合生地黄汁主百合病。不经汗吐下者。

[卷下\杂方凡五十六方] 栝蒌牡蛎散

栝蒌根牡蛎主百合病。变发渴者。

[卷下\杂方凡五十六方] 百合滑石散

百合滑石主百合病。变发热者。

按以上百合病。凡六方。俱不外乎百合。夫百合之性。以宁心润肺。补中祛邪。为功者也。且观其佐使诸药。皆属清凉之品。乃知百合病者。本于君主不宁。因而熏灼相传。百合为之调剂于其间。则炎者息而燥者润。君臣道合。而百脉交和。命曰百合。不亦名实相副者乎。

[卷下\杂方凡五十六方] 雄黄熏法

雄黄为末。筒瓦二枚合之。烧向肛熏之。另以苦参煎汤洗之。

主惑病。虫蚀肛者。

[卷下\杂方凡五十六方] 赤豆当归散

赤豆当归主三四日目赤。七八日黑。若能食者。脓已成也。

[卷下\杂方凡五十六方] 升麻鳖甲汤

(如治阴毒去雄黄蜀椒)升麻当归蜀椒甘草雄黄鳖甲主阳毒。面如锦纹。咽喉痛。吐脓血。观其阴阳二毒。并用一方。已可异矣。及阳毒宜行凉之异气。非伤寒余疾。昭然可见。乃后贤不察。却以大寒治阳毒。以大热治阴毒。于仲景之旨。不啻径庭矣。又考此六味。莫非解毒之品。即当归一味。亦导引诸解毒药。敷布于遍体者也。

[卷下\杂方凡五十六方] 九味羌活汤

羌活防风苍术白芷川芎生地黄芩细辛甘草一名冲和汤。主天令温热之候。用此方以发散风寒。按陶节庵。用此方于春夏秋三时。发散伤寒。以代桂枝麻黄汤用。虽然。亦不可太泥也。如天令尚寒。麻黄桂枝。仍不可缺如非盛夏。黄芩生地。亦勿轻投。倘挟暑邪。必入香薷扁豆。倘遇呕吐。必入半夏藿香。气弱脉虚。可进人参。足冷脉沉。因肾虚房劳复感寒邪。则当温经散寒。此方即在禁例矣。虽当热令。而其人无血虚烦热者。芩地亦不敢肆用也。

[卷下\杂方凡五十六方] 芎苏散

紫苏干葛柴胡苍术川芎枳壳陈皮桔梗半夏茯苓甘草主春夏秋三时。感寒头痛。发热恶寒。脉浮紧无汗。按紫苏解太阳之邪。干葛解阳明之邪力。桔梗甘草。有和调之功。天地之道。阴阳和而云雨作。人身之道。阴阳和而津液通。故经曰。阳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可谓知类也夫。

[卷下\杂方凡五十六方] 藿香正气散

紫苏藿香大腹皮白芷茯苓苍术浓朴陈皮桔梗半夏甘草主伤寒头痛寒热。霍乱吐泻。山岚瘴气或感湿气。按风湿为外感。紫苏白芷。辛以散之。吐气既散。则正气得申。故名正气散。

[卷下\杂方凡五十六方] 不换金正气散

半夏藿香苍术浓朴陈皮甘草主时行瘟疫。及山岚瘴气。霍乱吐泻。及出远方。不伏水土等症。按平胃散。本表里双解之剂。又加之以藿香温胃气。半夏除痰湿。中州受调和之益。则外来无侵犯之邪。远游者。

诚当宝重。故名不换金。

[卷下\杂方凡五十六方] 大羌活汤

防风羌活独活防己黄芩黄连苍术白术甘草细辛知母川芎生地治两感伤寒。脏腑俱病。按内经及仲景。皆以两感为必死之症。为表里不可并攻。阴阳难同。以羌独防风苍术细辛川芎理其表邪。芩连知地白术甘草治其里邪。以此治之屡有生者。

[卷下\杂方凡五十六方] 雄黄丸

雄黄当归芦荟麝香槟榔主狐惑。微烦。默默欲卧。毒上攻咽。虫蚀声嗄。兼下蚀湿慝。或便脓血。

[卷下\杂方凡五十六方] 雄黄锐散

雄黄苦参青葙子黄连桃仁主下部疮。

[卷下\杂方凡五十六方] 升麻葛根汤

升麻葛根白芍药甘草去疹欲出未出。以此汤升发之。已出者。不可用也。按者。阳明经壅积之热毒也。故以升麻葛根。乃畏其酸敛辄以意削去之。使此汤大减功力。嗟乎。岂古人心智不如今人至此乎。

[卷下\杂方凡五十六方] 三因加味羌活散

羌活独活柴胡前胡枳壳桔梗茯苓川芎升麻白芍药甘草生姜主疹初出身痛。头痛。憎寒。壮热。胸中不利。按为阳明之症。升麻葛根汤。乃确剂也。兹以身痛。故加二活。以寒热故加二胡。以胸中不利。故加枳桔。后来复立加减诸法。盖确乎其不可易矣。

[卷下\杂方凡五十六方] 犀角玄参汤

犀角屑黑玄参升麻射干黄芩甘草主发毒盛。心烦狂言。或咽痛者。心烦狂言。南方之火亢炎也。咽喉作痛者。北方之水衰微也。水虚不能制火。火旺必来乘金。金燥乃为咽痛。理势之固然者也。以犀角泻南。玄参补北。射干黄芩救西方之燥金。甘草和中。化毒。狂烦等症。靡不悉愈矣。

[卷下\杂方凡五十六方] 大青四物汤

大青阿胶甘草淡豆豉主解毒化。雷藏泽中。雷起而火随之。龙潜海底。龙起而火随之。龙雷之火燔灼。

熏逼余邪。震木霁威。坎水归元。水火有既济之功。肌体无炎蒸之苦矣。

[卷下\杂方凡五十六方] 当归丸

当归甘草黄连大黄主发内实。大便不通者。

[卷下\杂方凡五十六方] 黄连解毒汤

黄连黄芩黄柏栀子主发热甚。心烦不得眠。中州热不得越。则肌肉斑烂。脾主肌肉故也。是方以黄连泻丙丁。以黄芩泻庚辛。以黄柏泻壬癸。以栀子泻甲乙。而戊己之药。何以反不及乎。盖土位居中。而寄旺于四时之末。四职咸致清宁中宫默享和平。不烦更为调剂耳。

[卷下\杂方凡五十六方] 人参三白汤

人参白术白茯苓白芍药生姜大枣治阴症发。亦出胸背手足之间。但稀少而淡红。或为凉药太过。大凡元气素虚。或因房室损肾。或因内伤生冷。或因寒药太过。遂成阴症。寒伏于下。逼其无根失守之火。上犯金宫育元阴。皆养正之道也。然寒淫所胜。治以辛热。非附子之健悍。干姜之理中。何以扶阳返本。而回元气于无何有之乡乎。

[卷下\杂方凡五十六方] 黄建中汤

黄芍药桂枝胶饴甘草主汗多亡阳。尺脉虚弱者。按汗者心之液也。若不可汗而误汗。与可汗而过汗。则丙丁之散气。桂枝固卫而实腠。胶饴补中以壮肌。譬诸墙垣密固。中宫无遗失之虞。则向之颓废者。今且复为创建矣。

[卷下\杂方凡五十六方] 犀角地黄汤

芍药生地丹皮犀角屑主伤寒应汗失汗。内有瘀血。鼻衄。吐血。面黄大便黑。此方消化瘀血。按去瘀之剂。抵当汤丸最紧。桃仁承气汤次之。犀角地黄汤又次之。紧者。主下焦。次者。主中焦。缓者。

主上焦。此方行中有补。血家中和之品也。

[卷下\杂方凡五十六方] 丁香柿蒂散

丁香柿蒂茴香干姜良姜陈皮主胸中虚寒。呃逆不止者按火炎者。固气逆上冲。而寒凝者。气滞不行。亦逆上而为逆也。取二香。开上焦之结。取二姜。温中土之经。陈皮有彻上彻下之功能。柿蒂有引经从治之力用。俾寒谷阳回。而逆转为顺矣。

[卷下\杂方凡五十六方] 乳香硫黄散

乳香硫黄艾叶主阴寒呃逆。用此劫之。按硫黄为益火之精。阴寒所喜。乳香为宣气之主。壅滞所宜。又藉艾叶之芬芳。则经络队道。无微不达。且鼻通乎天。嗅之则干金得职。而阴翳之邪。陡避三舍矣。

[卷下\杂方凡五十六方] 茵陈四逆汤

附子茵陈干姜主阴黄厥冷。脉沉迟。腰以下自汗。

[卷下\杂方凡五十六方] 茵陈理中汤

茵陈白术干姜人参主阴黄腹痛。自利。或因内伤寒发黄。按以上二方。总为阴黄而设。但四逆主少阴之寒。故理腰下自汗。理中主太阴之寒。故除自利腹疼。毫厘千里。非具眼者莫能辨也。

[卷下\杂方凡五十六方] 霹雳散

附子(一枚炮)细茶(三钱)主阴盛隔阳。身热面赤。烦躁不能饮水。脉沉细或伏绝。少火生气。安于下者也。壮火食气。

一线之气。汲汲乎殆哉。桂姜之力。犹为浅鲜。惟附子一物独行。功力最大。诚堪起死。名之以霹雳者。为雷霆之用。在乎春夏。一喻其阳和之敷布。一喻其力用之弘大也。按阴盛隔阳毙者。比比皆是也。

[卷下\杂方凡五十六方] 参胡三白汤

人参柴胡白茯苓白术白芍药主过经不解。人弱脉虚。按病久而余邪未解。盖正气虚而邪不能伏也。以人参三白。

补其正气。以柴胡一味。彻其余邪。此养正则邪自除。遵乎末法之治者也。

[卷下\杂方凡五十六方] 连翘败毒散

连翘栀子羌活玄参薄荷防风柴胡桔梗升麻川芎当归芍药黄芩牛蒡子主发颐。耳后。或耳下肿硬。宜速消之。缓则成脓矣。

[卷下\杂方凡五十六方] 消毒围药

黄连黄芩黄柏大黄栀子雄黄白芨白蔹芙蓉叶大蓟根赤豆南星归尾朴硝五倍子半夏上为细末。用五叶藤脑。见肿消草。野苎麻根三件捣汁。入苦酒少许。调匀敷之。留头出毒。

[卷下\杂方凡五十六方] 托里消毒散

黄白芷连翘羌活川芎归尾赤芍药防风桔梗柴胡皂角刺金银花甘草节主发颐。有脓不消。已破未破。俱可服。按足少阳之脉。从耳后。入耳中。故发颐一症。其发颐。当其未成也。以凉药消之。以风药散之。连翘败毒散是也。及其已成也。以补剂托之。以升剂提之。托里消毒散是也。将溃未溃之际。既恐其蔓衍。又恐其难溃。故以解毒消肿之剂防闲之。消毒围药是也。先后缓急之序。大须审详。不得草草。

[卷下\杂方凡五十六方] 鼠粪汤

韭白根(一握)两头尖(十四粒)主阴阳易。及女劳复。调烧散尤妙。

[卷下\杂方凡五十六方] 栝蒌竹皮汤

栝蒌根青竹皮主阴阳易。热气上冲。胸中烦闷。手足挛蜷。及搐搦。按阴阳易。及女劳复。所伤俱在肾。韭之功。竹青具清心之德。热既清而风亦化。古人用药。岂漫然者哉。

[卷下\杂方凡五十六方] 普济消毒饮

柴胡黄连黄芩玄参甘草桔梗连翘牛蒡子升麻白芷僵蚕马屁勃板蓝根(如无以大青或青黛代之)主时行大头瘟疫。按大头瘟疫。宜审察运气。分别六经。而为施治。普济消毒饮。不过为主方耳。往往此毒。先肿于鼻。次肿于耳。从耳至头。上络脑后。结块则止。不散必成脓也。此方以凉剂降浊。以风剂升清。又佐以解毒诸品。诚为良法。

[卷下\杂方凡五十六方] 葳蕤汤

葳蕤石膏葛根杏仁川芎麻黄羌活白薇青木香主风温病。在少阴厥阴者。按先伤于风。复伤于热。风热相搏。乃为风温故以麻黄。

葛根。羌活。川芎。祛在表之风。葳蕤。石膏。杏仁。白薇。祛在表之热。大抵风症。多本于厥阴风木之经。故以青木香。畅东方之气。则风热易解耳。

[卷下\杂方凡五十六方] 知母葛根汤

干葛知母石膏羌活人参防风杏仁川芎葳蕤甘草升麻南星木香麻仁主发汗后。身犹发热。按邪从汗解。则灼热当除。今既得汗。而热犹如故。是药浅而病深也。仍以羌活。葛根。升麻。防风。理其表。石膏。知母。川芎。杏仁解其肌。风热日深。

风痰必聚。故以南星。木香。涤其痰。已经发汗。中气必虚。故以人参。葳蕤。养其正。和之以甘草。润之以麻仁。而风热相搏之症。自当双解矣。

[卷下\杂方凡五十六方] 紫雪

升麻黄金凝水石石膏犀角羚羊角玄参沉香木香丁香甘草主发班。又主暑中三阳。大热烦躁发渴。一切热症。按紫雪。乃阳明经药也。以升麻清阳香性温。一取其入热分。为向导之兵。使无拒格之患。一取其宣气分。为下降之用。使无炎逆之愆。黄金重坠。可以镇定南方。甘草和平。可以调和中气。水强则热自化。气降则火自清。阳明蕴蓄之邪。肌表灼燔之苦。不期其愈而自愈也。

[卷下\杂方凡五十六方] 葱熨法

葱白(一握如臂大)主阴症。厥逆沉昏。以索缠缚。切去根及青。约浓二寸。先于火上烘热。着病患脐上。更以熨斗。贮火熨之。令热气透入。别作三四饼。坏则易之。良久。病患当渐苏。汗出手足温。续以四逆汤温之。若熨而手足不温。不可治也。

[卷下\杂方凡五十六方] 灼艾法

气海穴(在脐下一寸五分)丹田穴(在脐下二寸)关元穴(在脐下三寸)主阴症。面如刀刮。四逆。爪甲青黑。身体如冰。上以艾炷灸五十壮。甚者灸二百壮。

以手足渐温。人事稍省。为可治也。

[卷下\杂方凡五十六方] 结胸灸法

黄连巴豆上二味和匀捏作饼子。装脐中。以艾炷如龙眼核大。灸之。轻者一炷。重者不过二三炷。热气透入。腹中作声。泄下恶物。立愈。

[卷下\杂方凡五十六方] 蒸汗法

主服药不得汗。故天寒汗不得出。宜行此法。以薪火烧地良久。令极热。扫去灰以沸汤洒移时汗出。俟周身至脚心热。乃用温粉扑之。南史载范云病伤寒。恐不得与武帝九锡之庆。召徐文伯诊视。以实告之曰。可得便愈乎。文伯曰。便愈甚易。但恐二年后。不复起耳。

云曰。朝闻道。夕死犹可。况二年乎。文伯乃以是法取汗。翼日果愈。后二年果卒。取汗先期。尚促寿限。况罔顾表里。不待时日。便欲速效乎。

[卷下\杂方凡五十六方] 水薄法

叠布数重。新汲水渍之。稍捩去水。搭于患人胸上。须臾布温。又以别渍冷布易之。频换新水。热势稍减续以寒剂清之。

主阳症大热。或狂烦昏乱。

[卷下\杂方凡五十六方] 搐鼻法

取瓜蒂为末。口中噙水。搐一字入鼻孔。出黄水即愈。更以姜渣茵陈擦之。黄色即减。

主湿家。发黄头痛等症。

劫呕吐法药中加自然姜汁。及炒焦粳米少许。随用竹管重纳内关。其呕即止。惟胃实者。忌粳米。

[卷下\杂方凡五十六方] 灸期门法

期门穴。妇人屈乳头。向下尽处。骨间动脉是也。男子乳小者。以手一指为率。陷中动脉是穴。男左女右。灸三五壮。

主阴寒呃逆。

[卷下\杂方凡五十六方] 吐痰法

先用皂荚。麝香。细辛。生明矾。为细末。调姜汁灌。然后以鹅毛醮桐油皂荚末。入喉中探吐

[卷下\杂方凡五十六方] 姜渣熨法

一切寒结。水结。食结。痞结。血结。痰结。支结。俱用生姜四五斤。捣烂如泥。略捩去汁。取渣炒热。绡帛松包。操按心腹。豁然自愈。如冷别以热者易之。以愈为度。惟热结者。用冷姜渣揉按。切忌炒热。

主一切停滞。结胸等症。

[卷下\杂方凡五十六方] 蒸脐法

麝香半夏皂荚等分为末。填入脐中。更用生姜切片。如二文钱浓。铺于脐上。以大艾炷。于姜片上灸二七壮。热气达于内。逼寒出于外。候手足温暖。即止。然后投姜附等药。

主阴症。吐利厥逆昏沉。心下胀硬如冰。汤药不受。唇面指甲皆青黑。脉沉欲绝。

[卷下\杂方凡五十六方] 辟瘟疫方

雄黄赤小豆丹参鬼箭羽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日空心。以温水下五丸。虽与病患同床。亦不相染。治一切时行疫症不相传染。

[卷下\杂方凡五十六方] 治时疫不染诸方

以水飞雄黄。男左女右。吹鼻孔中。或透明雄黄一块。重五钱。绢包系头顶心妙。

取贯仲浸水饮之。以赤小豆。同糯米。浸水缸中。每日取水用之。

[卷下] 问因察症正名总论

夫伤寒者。病势险重。症绪繁多。若非问因。察症。正名。未有不误者也。凡至病家。未得之饱食。或为素虚。或为素实。或素有别症。或数无别症。此问因之法也。六经形症。

各当审详。太阳病。发热。恶寒。头项俱痛。腰脊俱强。恶心拘急。体痛骨疼。则是太阳表症。为标病也。若内热烦渴。小便不利。则是太阳里症。为本病也。其脉浮紧有力为伤寒。浮缓无力。为伤风。脉安静。为不传。脉躁盛。为欲传也。阳明病。身热。微恶寒头额目痛。鼻干不眠。则是阳明表症。为标病也。若烦渴欲饮。汗出恶热。则是阳明里症。为本病也。若潮热自汗。谵渴硬满。斑黄狂秘。则是正阳明胃实。为腑病也。其脉微洪为标。洪数为本。沉数为实也。少阳病。头角痛而目眩。胸胁痛而耳聋。寒热呕而口苦。则是少阳经病也。其经为半表半里。其脉为且弦且数。太阳病。壮热。咽干。或自利不渴。则是阳经热邪。传入太阴。为标病也。若燥渴发黄。尿赤便秘。则是太阴本病也。若初病起。无头疼渴热。便寒冷满痛。吐利呕呃。则是太阴直中本病也。若初病不热。但胀满嗳痛。则是生冷内伤也。

其脉沉缓为标。沉实为本。直中与内伤寒皆沉细也少阴病。舌干口燥。谵渴便秘。则是阳经热邪。传入少阴为标病也若身热面赤。足冷脉沉。则是肾经夹阴伤寒。标本俱病也。阴躁欲坐泥水井中。虽欲饮而不受。面赤足冷脉沈。则是阴极发躁。为本病也。若面赤足冷。烦躁欲饮。揭去衣被。脉数大无力。则是虚阳伏阴。标与本病也。若初病起。无头疼热渴。便厥冷蜷卧。脐腹俱痛。吐泻战栗。则是肾经直中本病也。更兼小腹绞痛。或吐利。甚则舌卷囊缩。则是夹阴中寒。亦本病也。其脉沉实有力。为阳邪标病。沉细无力。为直中寒症。数大无力。为虚阳伏阴。脉沉。为夹阴伤寒也。厥阴病。寒热如疟。则是阳邪传入厥阴。为标病也。若舌卷囊缩。烦满秘渴。手足乍温乍冷。则是阳邪传入厥阴。为本病也。若初病起。无头疼热渴。便怕寒厥冷。腹阴俱痛。吐沫泄利。舌卷囊缩。则是厥阴直中本病也。其脉浮缓为标。沉实为本。细软为直中也。头疼拘急。身热恶寒。腹痛呕吐。气口与人迎俱盛。则为夹食伤寒。身热恶寒。头疼微汗。神倦懒言。则为劳力伤寒。身热恶寒。隐隐头痛。喘咳烦闷。左脉紧盛。右脉洪滑。则为夹痰伤寒。身热恶寒。头胁俱痛。气郁不舒。则为夹气伤寒。胸胁腹痛。痛定不移。头痛烦渴。身热恶寒。则为血郁伤寒。更有伤暑。伤湿。温病。

热病。冬温。风温。温毒。温疟。风湿。湿温。疫病。痉病。咸须辨之确而正其名。因其名而施其治。然后万举万当耳。在表者汗之。散之。在里者利之。下之。在半表半里者和解之。在上者因而越之。下陷者升而举之。夹阴者补之。直中者温之。其于表里。阴阳虚实。寒热标本。如别黑白。绝无眩惑。症有变迁。治无胶执。轻重缓急。用之不忒。可谓知医而不愧操司命之权矣。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