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当前位置:笔下文学 > 初学记

初学记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没有了](快捷键→)

初学记

初学记。

记者。经论之流类也。佛灭度後。三乘圣贤。或记已往之事迹。或说未来之报应。或叙当世之化源。或采摭经法。直明佛意。撰集文籍。随作者意。以立其名。大小乘三藏後圣贤撰集是也。但西域多名经论。东夏多名记集。其实一也。今名记者。即彼论也。又复记即录也。顺理善法。可记录故。记录三乘十地之法。以示初心。令其习学。又记即答也。初心好学者。请问起行造修之法。故作此答。而云论者。循环研窍。义理分明。令初心者易於习学。而言学者。效也。效习不已。自有所见。有所见者。即名为觉。既觉悟已。务於起行。行必到家。名究竟觉。觉即佛也。然必在於初心。故名初学。亦示不轻之意也。文云。千里一步为初。斯良证也。

西京宝应寺沙门释 清觉 述。

此是记主之衘位也。总别三重。一西京是总。宝应寺是别。西京非止一寺故。二宝应寺是总沙门释是别。寺容四众人故。三沙门释是总。祖师尊讳是别。释子非一故。述字。通於能所。祖师是能述。记文是所述也。西京。是四京之一。地名。洛阳即周公之所营者。後汉建都于此。汉以火德王天下。改曰雒阳。有唐仍旧号。令属河南府。宝应寺依龙门山住。山在洛阳之西。今不言山名而举地名者。西京是大都之称。余杭亦有龙门山故。宝应寺。即记主受经之处。记主於熈宁二年。礼海慧大师。出家受具。後海慧说偈。劝发游方。元佑八年。挂锡于古杭灵隐寺。僧俗问法者。纷纷而来。住持懒庵童和尚。请师驻锡於寺後白云庵焉。师初诞日。有白云满室。因以白云自称。兹庵之名。默与心契。从而居焉。由是白云之名。流芳益着。且白为众色之本。洁净无瑕之谓。云者。应用而来。来无所从。用谢而去。去无所至。而能含润法雨。益济万物。重重无尽。有云像焉。广说法喻。如华严经。圣人无名。为物立称。响颁人天。良有以也。沙门。是出家之通号。释字。是本师之姓氏。绍隆继踵。宜其具称。上清下觉。记主尊讳也。字本然。号白云。姓孔氏。即至圣文宣王五十二世孙也。其宗人孔宣义。有真赞可考。进士孔璿。集宋朝朝士。与诸禅讲赞文数十篇。刊刊於世。其余始末。具在本传。述而不作。谦之至也。

南山大普宁寺嗣孙 (道安) 注

佛道不可不学  生死不可不忧

此二句。是一部之总意也。记主乘愿力以出兴。为众生而制作。所以开宗立教者。意在於此佛道。华梵影略。约拣为言。可以离贫穷受富贵。度生死越苦轮。虽有正助权实之不同。皆名佛道。故净名经中。说佛道品。对治疑执。人天界中。不可不学。不学则贫穷无福慧。入生死险道矣。故次句云。生死不可不忧也。生死事大。无常迅速。岂可安然坐待酸痛。学道之士。常将此二字。贴在鼻尖上。作个对治法门。古人用心。如此其急。今人岂可不忧也。

区区枉过浮生  智慧翻成愚拙

此明不学之过也。有智之人为智所使。只陪人事。营理世缘。但於名利留心。何暇参寻佛道。或复高推圣境。世智辩聪。不特虗度光阴。翻更沉沦苦趣。可谓愚拙之甚矣。

莫怪学道不成  时人尽投邪窟

问学佛法者。不为不多。少得成功者。所谓勤修苦行。弗涅盘因。岂非学道者枉费工夫耶。故作此答。由不得其正途。所以不成其道。

欲得不遭欺诳  莫离十地三乘

十地三乘。阶降次第。如人还家。明识道路。则不为人牵引欺诳矣。然十地三乘。经论互出。华严所说。十地唯是一乘。大品所说。十地通摄三乘。同性经中。三乘之人。各有十地。所谓声闻十地。缘觉十地。菩萨十地。各有其名。菩萨十地。名同华严。义则有异。今文十地。参用华严之名。模榻大品之义。笼络诸经。自成一家意。在通而不局也。言三乘者。亦有多种。一者一乘三乘小乘。名为三乘。二者大乘中乘小乘。名为三乘。此即菩萨缘觉声闻也。此中自有三义。一则融一乘同大乘。合二乘同小乘。故唯三也。二则大乘中。自有三乘。如入大乘论说。三则小乘中。亦有三乘。如小论中。自有声闻法缘觉法及佛法。问既有佛法。何名小乘。答此中佛法。但慈悲爱行。异於二乘耳。今文三乘。当於何种。一中当其第二。二中全用。三说虽约机约法约喻不同。并通诸文。而不局定。意在劝发行人造修出界。而不局於文字教限也。

若是不依正法  恰如登树捉鱼  又似井中摸月

十地三乘。是其正法。舍此别修。如缘木求鱼。猕猴救月。此喻不修之人也。正法云何。如下文说。

顿教妙觉佛乘  十地称呼菩萨  五果缘觉辟支  四果六通罗汉  三果二果一果  诸漏未有神通  般若悟心见性  名目称呼内凡

此示十地三乘之位也。自第六远行地。至第九法云地。是菩萨乘。次前第五果。是缘觉乘。四果阿罗汉。是声闻乘。三二一三。进未能至声闻。退不可居凡位。故云诸漏未有神通。当是声闻乘。向见修二位也。般若悟心见性名目称呼内凡者。声闻有二位。初凡二圣。凡位又二。外凡内凡。外凡自分为三。初五停心。二别相念。三总相念。此三俱属外凡。亦名资粮位。人天二乘。创心入道。修此三门。对治凡习。内凡有四。谓暖顶忍世第一。此四亦名加行位。又名四善根。二凡共七。通名七方便位。文云。般若悟心见性者。人天外凡。於三法中。淘练已久。悟般若心。见真如性。策勤加行。趣於圣果。即入见道位也。其次圣位。亦分为三。一见道。当於初果。二修道。当於第二第三。三无学道。当於第四声闻乘位。方究竟也。问文云十地称呼菩萨。今此何云六至九耶。答第九法云地。即他经中第十地名。今云十地。犹约他经说也。问顿教妙觉佛乘。应不在十地三乘之数耶。答此位正是所修之果。三乘十地是能修之因。由历三乘十地次第渐修。因行已圆。顿证妙觉。故此特云。顿教由渐入顿。即渐修顿悟之衡量也。问既云由渐入顿。只合自小之大。先说一果二果次第。至於佛乘。文中何得倒置耶。答此顺佛经。从本起末。要令学者返本还源。故云於一佛乘分别说三。

若修果位不成  总是着空着有

证宗论云。悟道不证果者。名为着空病。讲经不证果者。名为着有病。天下三乘教藏。堆积如山。并不见个三乘道人者何。皆因着空着有病也。问佛法以空有为门。令人修造。弘传之者。或毁空赞有。或破有赞空。或云空浅有深。或云空深有浅。各凭经论。成熟机缘。除此二门。别无可托。今皆目之为病。莫不与经论相违麽。答经论所谈。归於中道。执着一处。即是病源。是故目之。为着空着有病也。

要知经藏根源  余今为君解说  非是贫道多言  初学要知子细

问修行之人。既悟无常迅速。便当火急修行。然未看经。遇缘即宗。安知不落空有二病耶。答要知经藏根源。余今为君解说。记主可为慈悲深厚。无问自谈者也。古人曰。不请而教。孰云不欺。既无请者。何必多言。答初学要知子细。言贫道者。佛法初来。僧人皆名道士。自称贫道。今循古说也。

犹如明镜当前  照见古今邪正

喻明可见。然喻中具法镜。但照见妍丑短长。今曰古今邪正。乃约法说。

尘沙诸佛出来  此事终无移改

尘沙即恒沙也。寻念过去佛。亦应说三乘。佛佛道同。谁敢移改。

学道先求因地  果位直是修行  若非果满功圆  虽是口快舌端  决定非干正法

前三句修行实效。後二句徒事虗文。又初二句因地觉心。要与果位名目相应。後三句皆是返显之辞也。

初学先求因地

因地二字。法喻立名。地能生成荷载。若无种子。则无所生。修行之人。莫不以发心为因。发大乘心。得大乘果。发小乘心。得小乘果。未有发小心而得大果者。是故经云。因地不直。果招纡曲。记主深恐初学之机洗心非正。故此特云。初学先求因地。而言学者。犹饰也。器不饰。则无以为美观。人不学。则无以有懿德。若夫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则道业踰高。益之则学功踰远。故形将俗人而永隔。心与世情而悬反矣。

初从戒定慧修  须知名目般数

上句总标。下句生起下文之意。题云初学。即以此三法为篇首者。当知此三皆名学也。初修学人。必以此三法为因地者。为对世间旧邪三学。立正三学。以对治之。亦示翻邪归正之意也。戒以防非止恶。定即息虑静缘。慧乃破惑证真。此三法门。俱当修学。修学之门。依其次第。故经云。依因此戒。得生诸禅定及灭苦智慧。所以尔者。身口所发。事在戒防。三毒勃兴。要由心起。今则先以戒捉。次以定缚。後以慧杀。理次然矣。然此三法。正是经律论三藏所诠之义。通名学者。诸佛菩萨本意。欲令人学戒学定学慧。故以经律论三藏三教。而诠示之。故云。三学非为学於文字言教而已。故大小乘诸教中皆云。增上戒学增上定学增上慧学。不言增上经学律学等。标题云。初学先求因地。即继之戒定慧修。良有以也。名目般数。如下文说。

五分戒香熏体  一言万部都収  小乘因名四谛  辟支十二因缘  菩萨须行六度  佛乘十方安排

五分者。即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也。转五蕴肉身。为五分法身。分世出世间之异。今五分香。皆称为戒者。以戒为初。由戒生故。戒之一字。无所不包。故下句云。一言万部都収。虽云一言通目。应机不同。故下文云。小乘因名四谛等。然此谛缘度力。由三乘及佛。得名不同。其实皆从戒中生起。

达磨胎息禅定  千里一步为初  到此欢喜地成  立作内凡基址

初句正明定体。次句明其要义。後二句功成得名。且言胎息者。约喻立名。喻如有情初入胎时。但有一息。持其肉块。渐至长大。成形出胎。是时未辨好恶。修禅定者。持心一处。若存若亡。一切善恶。都不思量。直至功成。不离最初一念。故下文云。千里一步为初。到此欢喜地成者。此地本是菩萨十地中之初名。华严璎珞皆同此名。乃在住行向三贤之後。言内凡者。或指三贤为内凡。十信为外凡。既曰欢喜地成。何故又曰内凡耶。答今此是三乘十地。不与华严璎珞是同。名为欢喜者。在凡夫位中。方将发心慕乐入道。故得欢喜之名。如经云。若有众生。深种善根。善修诸行。乃至发如是心。即得超凡夫位。住欢喜地。成就多欢喜多净信等。尚未向於初果。何况菩萨地之初位耶。言内凡者。如小乘四位中。初方便位分二。一外凡。五停心观等。二内凡。四加行位等。从四加行。方入初果。谓之见道位。即下指见道沙门是也。

四谛苦集灭道  真如般若依持  声色同含实相  经云见道沙门

问前以谛缘度等。分配三乘。今何只举四谛法耶。答证宗论云。起首修行。是四谛法。当知四谛是初修行人入头处也。其次十二因缘六度万行。名目虽殊。亦不出此四谛之法。真如般若依持声色同含实相者。修行之人。深观四谛。功成见道之相。经云。见道沙门者。前云内凡。是方便位。今此正当见道位。下去是修道位。於道有所见故。方曰真修。即是先悟後修之意。小乘经论。皆如此说。

既知登地已去  初禅四果渐生  华严法界理事  真如一体三身  分开法性法相  合成佛性佛心  勿论有情无情  摄属圆觉妙用

初句蹑迹上文。次句依正二报。如下文说。初果得初禅。二果得二禅等。今云初禅四果者。举初後以摄中间也。既有渐之一字。次第渐入渐证。至於极果。皆由四谛而起也。华严法界理事者。华严四法界。不出理事二门。三身一体。性相合论。情与非情。皆同妙用。并是功成证极之相也。

道士别号虗无  神仙谓之元气  造化虎龙交遘  乾坤离女坎男  急急修性养神  进火先须炼己

虗无元气。同出而异名。虎龙交遘。道家者流。固形永命之术也。世传。天师於龙虎山。求白日上昇之法。烧丹炼药。水火呪术。其源出於彼山石洞之中。虽云玄妙。未免轮回。若不进修。终从败坏。

孔子太极太素  孟子养浩为真  庄子参寥宴默  老子万物归根  更有多般名目  理实无形无名

周易鈎命诀云。天地未分之前。谓之一气。於中转有五运。谓太易太初太始太素太极。今言太极太素。不约次第。趣举二名也。虽非孔子之言。乃宗孔子之教也。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畟塞乎天地之间。参寥出於庄子。宴默。乃记家述其道也。老子云。万物芸芸。各归其根。理实并是假名。本无形状也。

大道须排十地  均摊乃作三乘  释道儒分三教  经书山海无穷  若能収属道德  徒劳万户千门  文字屈指数沙  统属三乘十地

以佛教会通儒道二教也。所以会者。儒资戒律。道助禅那。门户不同。其致是一。亦示海摄百川全収之义也。初二句总举其本。次二句派总为别。次二句以本夺末。後二句摄末归本。

第一须陀洹果。

十地三乘。是谁建立。有二义。前九位是渐教。二乘众生业行建立。佛菩萨等。依而住持。第十位是顿教。大乘佛及菩萨愿行建立。有情众生依而住持。问下文多依法华所立。法华宗於会三归一。今但说三乘。不言一乘。何耶。答顿教大乘。即一乘也。会前三乘。归一佛乘。故经云。初以三乘。引导众生。然後但以大乘而度脱之。今文但云大乘。不言一乘者。一则为顺经文。二则所宗三乘故。问此顿教大乘。即一乘者。为在十地之外。为在十地之内。若尔何失。二俱有过。若云十地之内者。既云三乘十地。安得三乘之外又有一乘耶。若云十地之外者。既云三乘十地。如何又出十地之外耶。答据今现文。即在十地之内。虽云一佛乘。即是会三所归之一。亦是对三显一也。若据证宗论说。妙觉大乘。当第十一位。三乘十地。总会归于顿教大乘。即是会渐归顿之意也。记主二文不同。二俱有理。第一须陀洹果者。即声闻乘中第一果也。此当菩萨十地中第二离垢地。向下二果。是其第三地。三果是其第四地。四果是其第五地。五果辟支是其第六地。第六入菩萨乘。是其第七地。第七是其第八地。第八是其第九地。第九是其第十地。第十立名妙觉地。则在菩萨十地之外。有何所以。跨越初欢喜地。却以二地为初。乃至十地为九。却以妙觉。揍成十数耶。答自有深意。初欢喜地是见道位。是出世之初基。菩萨依此。修於三学。三学之内。戒冣在初。二离垢地。正表持戒。因地既云初从戒定慧修。所以取戒度为初位也。又况初欢喜地。表於布施。布施非出家人所尚。出家当以戒行为先。问大品中说乾慧十地第九菩萨地十名佛地。谓之三乘共十地法。何不用此。却将菩萨十地。增减立名耶。有此例否。答金刚十八住中。第十七证道住。配欢喜地。第十八上求佛地中。国土净具足。方以第二离垢为第一。乃至以法云为第九。等觉地为第十。与此例同。又菩萨十地摄佛因位。一乘三乘声闻人天等。并在其中。故得引用。圣师立教。据自所证而说。不可拘其出处也。

进修一果一向  证得一分报身  一重身光出现  一分尘垢去除

言果向者。果乃酬於趣向之因。向者向於果。故合先向而後果。今不尔者。意在果故。修证果向。盖不同时。皆以苦集灭道。而为进修之本。如俱舍说。证得一分报身者。由是渐次十位满後。称为圆满报身。故弥陀忏中。礼清净海众。总名满分二严身者。即是从一至九。皆名为分。直至第十。方得称满。运心普礼。故云清净大海众也。一重身光出现。重字宜作上声呼。即不轻之谓。若作平声义者。一重两重。以表重重之义。如云一灯二灯至百千灯。不妨後後益明也。一分尘垢去除。即是第二离垢地名也。到此位矣。法尔自知破戒有罪。故性不杀盗等。性本自然。不由人教。故云离垢。即离破戒之垢也。

便超欲界六天  已得初禅小果

六欲天者。一四天王天。二忉利天。三夜摩天。四兜率天。五化乐天。六他化自在天。此之六天。未离欲心。故名欲界。今须陁洹已预圣人流类。已绝欲心。故云超越初禅小果。初禅非小果。小果得於初禅。初禅有三天。一梵众。二梵辅。三大梵。言初禅者。禅有四界。此当第一。故名初禅。梵语禅那。此云静虑。静即定也。定能发慧。故经云。不假禅那。无有智慧。以此三天。为初果人报身受用之土也。

世间名利不求  烦恼客尘不染  终日持尘合觉  经中立作预流  已预圣人流类  诸漏未得尽除  更须七返人天  渐入有余涅盘

初三句对前显胜。後三句对後彰劣。中二句正立果名。既入圣流。蝇利蜗名。终不介意。一切众生。不成圣果者。皆由客尘烦恼所悞。今不染着。则自然背尘合觉矣。梵语须陀洹。此云预流。预者入也。流者类也。已预圣人流类故。言诸漏者。诸言不一。要略有三。谓欲漏有漏无明漏。漏者。烦恼现行。令心连注流散不绝。名之为漏。如漏器漏舍。深可厌恶。损污处广。毁责过失。立以漏名。既未尽除。则人天未免。言七返者。七来人中。七生天上。如七步蛇。所螫毒力定故。前三果皆名有余涅盘。故云渐入。

恐为小器易盈  勿向人前夸道  誓求无上菩提  早达漏尽那含  便是生死彼岸

初二句诫其自伐。後三句劝其进修。

死时吉祥好相  直展一指示人  其屍不臭不坏  从来表法如然  得意生身此是  道臕迤逦增深  精进兼修助道

吉祥好相。不受痾缠。坐脱立亡之谓也。一指示人。表得一果也。二果展二指。三果展三指。例此知之。其屍不臭不坏。表得初果故。故云从来表法如然。意生身有三种。一三昧乐正受意生身。势力任意故。二觉法自性性意生身。随理自在。如意现生故。三种类俱生无作行意生身。即事无相随机赴。意自在故。上皆望後佛为生死。望前不足。名意生身。今此义当第一种也。迤逦。次第渐进之义。助道有二义。通途言之。除此三乘十地为正道。外皆是助道。如日用六事法等。二则冣後顿教妙觉佛乘。是其正道。从初至九。皆助道。前义为优。何者。文云精进兼修助道。意云。精进之人。除此三乘十地之外。兼修百行。皆为助道。如寿禅师。一日行百八件方便等也。

第二斯陀含果。

斯陀含是梵语。此云住薄地。亦名一往来。且言住薄地者。谓此二果圣人。已断欲界六品修惑。烦恼渐薄。故名住薄地。又名一往来。如本位说。

进修二果二向  证得二分报身  两重身光出现  便与发光相对

初三句例上可知。言发光者。即是菩萨十地中。第三地也。

惟是自觉自知  切莫夸逞外人

果位圣人。权现凡身。与其同事者。意在摄生。终不自言。我真菩萨等。乃自觉自知之谓也。

已起梵众梵辅  便生色界二禅  此位诸漏未尽  凡夫习气未除  更须一往一来  或生欲界天上  梵语斯陀含果  此云更一往来

初二句对前显胜。次二句对後彰劣。後四句正释本名。色界二禅。自有三天。一少光天。二无量光天。三徧净光。以此三天。为报身受用之土。不拣圣凡。皆有习气。虽证果圣人。亦所不免。但有厚薄之殊。故今特以凡夫二字拣之也。或者。不定之辞。不定生於欲界天中。或生人间故也。更一往来。证成上义。

切要安身寂静  勿令俗事萦牵  精进波罗日用  早令金鑛分离  已见无生无灭  又知无我无人  正好着力修行  报答四恩三有  堪消施主供养  已成无相福田  不独人间庆贺  更兼神鬼钦崇

初四句立志。金鑛举喻。佛性真金。烦恼鑛秽。早使分离。佛性显时。烦恼灭也。次四句成功。无生灭证真常。无我人明佛性。四恩有二义。三有从略说。後四句销供。道业既成。堪可销受人间供养也。福田二字喻说。堪为人间种福之田。言无相者。不作有为因果之想。即达三轮体空之意也。人间庆贺者。可谓一人得道。万口称贤。

第三阿那含果。

梵语阿那含。此云不还。亦云不来。亦云出欲淤泥。出欲淤泥者。谓欲界烦恼。二性繁杂。如淤泥不殊。今此圣者。已永离故。名为出也。不还之义。如下文明。然此那含。三界通说。有其七种。别辨成三。欲界一种。色界五种。无色界一。於四果中。第三果人。行相最广者。以是有学位终故。

进修三果三向  证得三分报身  三重身光出现  位同焰慧一般

初三句例前第三果人位次。即与菩萨十地中第四焰慧地是同也。

已出初禅二禅  又见三禅境界  此位诸漏已尽  生死永不沉沦  梵语阿那含果  此云更不往还  蝉蜕便归寂灭  跳出烦恼火坑  一者寿等太虗  二者极乐无忧  三者不负檀越  四者不枉出家

初二句所依土。三禅三天。一少净。二无量净。三徧净。以此三天。为此位圣人报身受用之土。次十句对前显胜。初二句直明。次二句翻梵。次二句喻显。後四句成功。

汝是教门祥瑞  令人稽首归依  未成无上菩提  早是人间希罕  愿君勇力修行  六通罗汉在近

初二句称赞。次四句劝进。

第四阿罗汉果。

阿罗汉是梵语。或言无翻。名含三义故。一曰不生。亦曰无生。二曰杀贼。三曰应供。含此三义。故存梵名也。

进修四果四向  证得四分报身  四重身光出现  正是漏尽声闻

初三句例前。後一句证果。前位已云诸漏已尽。今云正是漏尽声闻。岂不重繁。前约胜进说。今是自分说。漏亦多种。今方俱尽。即诸漏已尽等也。

梵语阿罗汉果  此云应受供养  便有三明六通  草略为君解说  一者声明不惑  二者色明眼辨  三者思明无疑  更有六通作证  天眼通而无碍  天耳通彻远闻  他心通彼意念  宿命通记前生  漏尽通达无我  变化通得自由

初二句翻梵成唐。应受供养。应字平呼。有三义。一应永害烦恼贼。二应受人天广大供养。三应不受後有。今惟一义。人所熟闻故。第二位云。堪销施主供养。今云应受供养。优劣非无。前以功业堪销。今则正当职分。前但人间。今兼天矣。次十二句。具说三明六通。初二句总标。言三明者。一宿命明。二天眼明。三漏尽明。知三世故。说此三明。宿命知过去。天眼知未来。漏尽知现在。即六通中之三也。余三不得称明者。余三劣故。身通但是工巧。天耳但闻声。他心缘他别想。是故余三但得名通。此如婆沙中说。次三句三明。却与适说不同。第一声明。乃在五明之初。第二色明。义同天眼。第三思明。义当漏尽。然且强配。记主必别有据也。後七句说六通。於中初句总标。其次六句。句各一通。目连尊者。始得六通。即是此也。通之与明。经论皆异。并如智论第三广说。恐烦不引。

真是渐教小乘  理合一身自度  譬如驱羊拽车  独自牵出火宅

初二句诫劝。次二句喻明羊也。非是驾车之器。以表此位道力卑薄。未达大乘深妙。不堪为人法师。且可自度而已。

报属十三梵天  称呼六通罗汉

初句所依土。比前位之上。更增加四禅四天。为报身受用之土。言四天者。一福生。二福爱。三广果。四无想。次句依德立号。

第五辟支佛果。

辟支佛是略梵语。具云辟支迦罗。此翻缘觉。下文与此唐梵影略也。言缘觉者。观察十二因缘而悟道故。法华经云。为求缘觉者。说应十二因缘法。是此义也。或曰因缘起觉。故名缘觉。即是观缘悟道之意。亦翻独觉。出无佛世。无师自悟故。此有麟角部行之不同。避烦不录。

进修五果五向  证得五分报身  五重身光出现  现前五地一般  渐教二乘了毕  到此缘觉最尊

初三句例前。次云现前五地一般。在菩萨十地中。第六现前地。今趱为第五位。此中不配初地故。已如向说。後二句结属二乘之名。

报属十八梵天  此是大乘停半  独觉独自觉知  未可为人师范  犹如将鹿拽车  独自牵出三界

初句正明色界四禅。总有十八天。今云尔者。第四禅中。具有九天。前罗汉位云。报属十三梵天者。自四禅中。第一天起。至四天而住。正当四界四禅十八天中。第十天起。至第十三住也。今此本是第四禅中。第五天起。至第九天而住。正当四界四禅中。第十四天起。至第十八天住也。二处之文。并举末後一天为数。故云报属十八梵天。如此则此位自有五天。为报身受用之土。言五天者。一无烦天。二无热天。三善见天。四善现天。五色究竟天。通名五净居天也。此是大乘停半者。以此十地。作大小一分时。前五是小乘。後五是大乘。今当第五位。故云尔也。独觉独自觉知。释名。未可为人师范。诫劝。末後二句喻说。鹿非驾车之用。以表此位。权渐二乘。方得大乘中路。即不堪为人师范。且可自度而已。

次作三乘教主  直须十地安身  暂宿门外草庵  莫住化城小果  昔日五千退席  尽是声闻缘觉  譬如贫穷乞人  得少便为丰足  恰是众里醩糠  见佛咸德走去  不堪受斯大法  正是憍慢比丘  犀猊生得狐兔  鸾凤产下鸦鹊

初二句立理。次十句引证。并是法华经文。後二句喻明。

奉劝後贤高德  莫学小器辟支

上句劝。下句诫。

第六远行地。

後四位是菩萨乘。即第六七八九之四位也。菩萨是略梵语。具云菩提萨埵。菩提。佛道名也。萨埵秦言大心众生。有大心入佛道。名菩提萨埵。更有多名。既异翻不定。今用梵音也。远行。在十地中。当第七位。今云第六者。用彼名而不用其义也。在彼约其多劫修行。故云远行。今则不尔。下文自说。

修行得到此位  证得六分报身

六分报身。例前位说。从初发心。加功用行。今至有相功用後边。出过世间二乘道故。至此真如无相边际。最难得到故云修行得到此位也。

弃下声闻缘觉  远求无上菩提  梵语阿毗跋致  此云不退道心  譬如下水之舟  湍流不须多力  习成定慧工夫  势力速如飞去  总是修行如此  何愁佛法无人  初从得意生身  今已超迁五位  若无魔难干怀  十地如观掌内

初四句立理释名。此名有二释。初云远求无上菩提名远行地。次云不退道心。亦名不退地。经云。菩萨到此地。以自所行智慧力故。出过一切二乘之上。故云弃下声闻缘觉。次曰远求无上菩提。释远行二字。与彼本地所释不同。彼约从前说。今约次後说也。阿[鞥-合+(白-日+田)]跋致是梵语。亦云阿惟越致。此云不退转。智论云。无生忍法。即是阿[鞥-合+(白-日+田)]跋致。无生忍乃此位之胜进也。故特用此。以立位名。经云。譬如有人乘船入海。以善巧力。不遭水难。故下文云。譬如下水之舟湍流不须多力。此二句约喻。习成定慧工夫等。是合法。後六句举前况後。总是修行。如此等是庆幸。次四句正述。初句指前第一。今当第六。故云超迁五位也。古人云。道高魔盛。地位到此。非人间可惑。只恐魔来。楞严五十种魔。为此发也。

已出色界禅天  见住空无边处

以无色界四天中空无边处天。为报身受用之地。

凡所有相虗妄  如今验在目前  如梦幻泡影电  方知佛语无虗  水影镜像迷人  三界尽遭吞噉  选甚二皇五帝  谁怕晋宋齐梁  自古英雄征战  从头屈指高贤  早知无我无人  争甚浮名浮利

初六句以教照心。总知不实。後六句以今验古。徒枉前功。

第七不动地。

成唯识论云。无分别智。任运相续。相用烦恼。不能动故。名不动地。

此位七分报身  已到识无边处  法身空有齐肩  报身均摊十地  应身变化无穷  乃是道人活计

初句能依身。次句所依土。即四空天之第二天也。次三句别说三身。以此地中。具三身故。若在华严。则说十身相作矣。末句结属当人。

此位名称不动  引举楞严颂云  妙湛总持不动  首楞严王希有  消我亿劫颠倒  不历僧只法身  寒山有诗一首  吾心有似秋月  影现碧潭皎洁  世间无物比论  教我如何宣说  可谓秋江一点  依稀大海潮平  恍惚冰壶雪窦  表里莹彻无瑕  可怜心地洒然

初句标名。次十句引证。後五句喻显。引证中。初五句引经。次五句引诗。既引诗而又引经者。义理相同故。世出世间之法。皆如此故。引经证中。初句举经。次句赞佛。次句赞法。次句断障。末句悟道。所以引此者。前说所证三身。今举妙湛总持为证。表不妄谈也。末句据文演义。欠一获字。非欠也。证悟至此。本具法身。不必言获。引诗证中。初句举名。次即四句诗也。既悟至此惟证。乃知理圆言偏。固难说也。喻显中。初四句举喻。第五句合法。喻上不动之义。佛体不动。无有作意。如月不降。百水不升。慈善根力。法尔如此。亦如镜像随形所现。镜且不动。可见心地洒然矣。

堪嗟城市喧喧  愁见六尘衮衮  佛赐华海乾坤  争那迷人不见  木虫不知木外  井鱼不信井余  区区声色之中  杳杳[谷-禾+卵]形之内  牵羊来赴市中  捕鱼已安砧上

初二句世缘妨道。次二句佛境难知。後六句喻显凡庸。故兴愍念。

今蒙佛赠三乘  顿生极乐国土

有能修此三乘教法。必能证此三乘圣果。出火宅樊笼。入莲花净域。原其所自。皆佛赠我也。

第八善慧地。

依真如理体。起无碍智用。成就微妙四无碍解。善说法故。名善慧地。

到此八分报身

地地增高。故云八分。比後欠二。已前皆不及矣。

已至二十七天  呼为无所有处

无所有处。乃第二十七天。有本云八。字悟也。

喻如大牛之车  灌顶法王子位  名为受职菩萨

始入大乘下位也。生在佛家。名之为儿。受灌顶法王子之职位。故下句云。名为受职菩萨。

理合说法度人  见有六根功德  普徧三千大千  眼有八百功德  十方普现眼前  耳有千二功德  听声远彻遐迹  鼻有八百功德  能齅百亿界香  舌有千二功德  说法力在舌根  身有八百功德  造化隐现身中  意有千二功德  六根智慧主宰  得是六根清净  绍佛说法传灯

初句按定。次下通妨。问有何因缘。说法度人。答见有六根功德等。初二句总标。次十二句正明六根功德。末二句结显本位。六皆名根者。皆有生长义故。又皆是窍穴门户。四大为其体质。由此谓之根门。

法华第十九品  留与法师看详

法华经法师功德品第十九。正说六根功德故。

法华第二十品  不轻菩萨化人  正法像法灭後  增上慢者横行  不依菩萨正路  计着邪法乱人  是时不轻礼拜  拜告邪慢比丘  请行十地正道  勿将非法陷人  邪慢有大势力  恶口骂詈不轻  不用虗妄授记  汝是无智比丘  当是四部恶人  不信三乘十地  二百亿劫地狱  邪慢岂可不闻  不轻尚遭打掷  况复老身孤寒  甘伏被邪毁辱

初二句总标。次十五句举经证据。圣化尚然。末後四句邪法盛行。凡身宁免。

第九法云地。

慈阴妙云。覆涅盘海。名法云地。

到此九分报身

随位增微故。

上至三界之顶  已出二十八天

即非非想天。为此报身受用之土。出即到也。以是三界之顶。上无隣居。故名出也。非是逈然出离也。

名为等觉大乘  乃是法师正位  露地车驾白牛

等觉有二义。一即齐等。等於妙觉故。二即等级。比於妙觉。犹较一等。故云约等。妙觉亦名如来。虽等而修。亦名菩萨。今当後义。在华严中。此名当第十地。或合等觉。於此地中。今从此说。既以後位名妙觉佛乘。故以此位寄等觉也。乃是法师正位。拣异前文之辞。前云。理合说法度人。约胜进说也。露地车驾白牛。亦是拣异前文之辞。前位云大牛之车。乃临门三车中。所许之者。有名无实。今云露地牛车。乃四衢所授者。方是实果。与前牛车。黑白有异。

西天二十八代  佛种似此传灯  个个称呼菩萨  神通比佛一般  真是释迦心印  果位照据分明  临灭上升虗空  出现一十八变  三昧心火自焚  空中舍利如雨

初五句以人验法。後五句以果验人。言二十八代者。自佛嘱迦叶。展转于今。以心传心。历代不绝。乃至菩提达磨。自西来东。传於此土。譬如一灯传百千灯。灯灯不绝。故云。佛种似此传灯。言佛种者。绍隆佛种之谓也。心印即是正法眼藏涅盘妙心之异名也。心心相授。如印印物。故云心印。後五句中。初句总标。後四句证验。若非释迦心印亲传。安得如此。

迦叶结集经藏  统属大乘小乘  先了辟支一半  次言十地满心  惟有妙觉同宗  果位看他高下  圣说凡听无疑  呌唤醉醒修行  凡说凡听乖讹  转使众生瞌睡

初二句总标。次四句别释。後四句拣异。如来在世。根熟易调。一禀尊言。无不悬契。世尊灭後。末世无闻。须用结集大小乘藏。以应大小乘机。故律中有言。过去六佛中。四佛结集经教。故佛法久住於世。二佛不结集经教。故佛法速灭。故知佛所说法。须用结集也。

惟有十地正修  其余那堪屈指  三乘久炼成功  争那时流性急  人爱易学易成  恰似画饼不饱  哀哉古道茆生  不免编排十地

初四句正显此宗之要。次二句喻明妄冀之非。後二句因示述作之意。

第十妙觉地。

此地乃顿教大乘也。已前三乘皆渐。今称顿教者。即是佛乘十地中。本无妙学地。佛意慈悲。下接三乘。同居十地。劝三乘人学佛故也。三乘及佛。所以异者。谨按藏经。修行格式。其塑像及画像等。四果罗汉。及五果辟支。皆是二乘小仙。其塑画形像。只依常僧相貌。以表小乘人也。其菩萨大仙者。披璎珞。持环钏。顶花冠。以表受职法师大仙也。今此妙觉一佛乘人。顶上旋螺发。项背焰光。胷题卍字。身黄金色。以表功行圆满。故此特立顿教之名也。言妙觉者。功行既足。朗然大悟。离觉所觉。故云妙觉。惟识论云。金刚喻定现在前时。断佛地障。即入妙觉也。是故妙觉名无上士。无上士者。无所断故。

到此十分报身  是名超出三界

上句圆满报身。下句二十八天。罗笼不住。

初以三乘诱引  实以佛乘度脱  独此名为顿教  向下总是渐修  欢喜离垢发光  焰慧难胜现前  远行不动善慧  法云妙觉已终  十住十行十向  十地十一功圆

此即顿渐分宗。佛说一大藏经。不出渐顿二字。於中则有约机约法约喻不同。舍父逃逝。照镜迷头。此约机以明渐顿。渐设五时。顿无二谛。约法以明渐顿。登九层之台。斩一綟之丝。约喻以明渐顿。虽然机教相须。以喻显法。其实一道也。宗途既异。故今分之。初二句引经证成。次二句已如向说。次四句具列地名。後二句出此教意。问今文不用初欢喜地。何故亦总列耶。答非不用也。但以欢喜为入道之方便。当外凡位。未预圣流。故不数也。若无方便。安入正乘。故复列耳。後二句别出顿教佛乘之意。故举三贤十圣。会入华严大乘。同性经云。所有声闻法。辟支佛法。菩萨法。诸佛法。如是一切诸法。皆悉流入毗卢遮那智藏大海。斯良证也。

般若文殊智满  涅盘普贤行成  继绍释迦种智  到此弥勒下生

文殊智普贤行。各自表法。释迦则总具上二。入大寂定。则弥勒当下生矣。

善财童子规矩  五十知识徧参  今归善住楼阁  卢舍那身在兹

如华严说。此是善财。於我何预。若有敬慕心。亦当如是学。

华海藏里安身  极乐国中永寿  大宝华王座上  自在师子哮吼  佛为一大因缘  今日悟佛知见  已入无余涅盘  降伏群魔外道  三身四智已辨  八解六通久成  无为无相解脱  觉海无来无去  法身法界齐平  心包尘尘刹刹  化出六道四生  六合乾坤内外  天地是佛子孙

初二句所依土。次二句能应身。次二句化事毕。次二句道力备。次六句德相具足。後三句功用圆成。三身四智。八解六通。诸佛分上所具之德相业用也。法报化三身。如前七地说。言四智者。转识所成。即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大圆镜智。八解六通。乃华严二句经文。文云。获六神通。得八解脱。谓之八无学果。本来成佛。故曰久成。生佛体同。故云化出。六道或云五道。四生即卵胎湿化也。今此三界。皆是我有。其中众生。悉是吾子。即知天地是佛子孙矣。

略举法华作证  尔时诸梵天王  并及诸天帝释  护世四大天王  及大自在天主  眷属百千万数  合掌稽首礼我  请我转正法轮  若但赞佛大乘  众生没在於苦  不能信是正法  破法不肯信故

并是法华经文。第十句云。众生没在於苦。有本云。没有一人在苦。传写之讹也。

再举法华作证  今此三界我有  其中悉是吾子  但系有形有名  不可与佛比肩  三界独称最尊  隐头圣凡慈父

初三句引证。後四句随机。

三乘十地说已  是为佛法正宗  普愿法界众生  同入萨婆若海

此是结劝流通。正法圣师设教。贵在流通。普被将来。遐益群品。

初学记(终)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