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卷第三十四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大方广佛华严经论卷第三十四

十地品二十六之五

第八不动地

将释此地。五门如前。

一释地名目者。此地何故名不动地。明此位菩萨于处世间智。不须功用。用神思量。不思不为而智随万有。通化无方。名为不动地。

二明此地行门者。此地行愿波罗蜜。为此地智增以智体本净以愿兴行转更自在。若不以愿起智。恐同二乘。以愿防之不令滞净。至此地已法合得诸佛三加七种劝。令念本愿起生智用。任运能起广大慈悲。便能成无作智悲任用圆满。前第七地成入世间中有行有开发。此地成有行有开发中无行无开发。任智用满大悲故。仍于后善慧未自在故。又以任运智慧增明非待作意故。

三明善财表法者。善财于此行中所见善知识在此道场中者。明八地称理入真智称无作契会中义故。云在此道场中明智契中道名之为中。理无彼此我人自他名之为道场。此善知识号大愿精进力救护一切众生者。明此位中方能赴其本愿救生无眼为表。第七地随悲行智者。难成故。此位随智行悲济物广大易成故。为智体遍周十方对现随众生广狭故。如响应无心而与一切众音合故。其智无思等虚空界法界一切众生所乐心合。而以利之。而无成所。而无作者。是故以夜天号大愿精进力救护一切众生。坐普现一切宫殿摩尼王藏师子之座者。明大慈悲普覆一切众生为宫。以智对现利生为殿。智无染净为摩尼。随居染净而无功广救众生名为王故。普现法界国土摩尼宝网弥覆其上者。表智境普含随根设教名之为网。以智无体能现众法而无作者名曰摩尼。此明约智用利生所报依果观因知果举果劝因故。乃至广如经说。明此八地教门是所修行之法。夜天名大愿精进力。是行之人。

四明此地于三界中得何界解脱者。明得智用利物遍周恒无功而解脱。明从初地已来至于七地有为无为皆有修学。此八地二行已终。如菩萨行中。此地功毕。诸佛十力十八不共自在十地方终。

五随文释义者。二义如前。一长科经意者。于此八地约分十一段长科。一是时天王及众已下至一心瞻仰欲听法有二十二行颂。明诸天闻法兴供叹佛神德分。二时解脱月已下两行颂。明请说八地分。三尔时已下一段长行有十行经。明修第八地向入无生忍分。四佛子菩萨成就此忍已下。有十七行经。明此位菩萨入无功用分。五佛子此地菩萨已下一段。有四十行半经。明此位入无功用已诸佛以七种劝发加持分。六佛子已下一段。有五十九行经。明此位菩萨以自智德善知众法差别成坏同事摄生广大自在分。七佛子已下。有十行经。明此位菩萨于身命财十自在无过失分。八佛子已下一段。有六行半经。明不动地随德用具十种名分。九佛子菩萨已下一段。有十行半经。明此位菩萨入佛境界得佛护念梵释四王力士随侍普伏魔道住不动地分。十佛子已下一段。有三十二行半经。明此位菩萨知见广多及受职分。十一七地修治方便慧已下。至经于亿劫不能尽。有四十四行颂。重颂前法。如文自具。

二随文释义者。第一如初一段长行十行经云。入一切法如虚空性是名得无生忍者。明初地已来至七地是顺无生忍八地方名得无生忍。八地已前有为无为皆有觉观修学。至此八为二行方终。自余文义如文自明。

第二段长行者有十七行经。分为四段。一佛子菩萨成就此忍已下至皆悉止息有五行半经。明入第八不动地离一切想寂灭现前二乘灭定所不及分。二菩萨摩诃萨已下至二行相行悉不现前可有八行经。明自初地已来方便功终无功二行不现前分。三佛子已下至皆不现前可有两行经。明举生梵世欲界烦恼不现前喻分。四此菩萨摩诃萨已下一行半经。明菩萨心佛心菩提心涅槃心尚不现前分。经云一切声闻辟支佛所不能及者。为二乘是厌有证无。不同有无二行满。任无作功。离诸諠诤寂灭现前。有无二行功以满故。无有诤故。五地拔世悉达。六地三空智慧终。七地大悲诸行满。八地任运无功智自在大化利生故。无作者故。经云譬如比丘具足神通得心自在者。约小况大。如比丘得出三界定无三界心。但随净定力以出三界。妙净意化现神通。其通有六一身通。二天耳通。三天眼通。四宿命通。五他心通。六漏尽通。如是二乘六通与净土菩萨名数相似。但通用广狭不同。二乘神通变化不得遍他方佛土。菩萨神通得往他方净土。一乘菩萨神通。十方佛刹众生刹。总纳于毛孔。三乘以漏尽通为证。一乘菩萨离诸欲不以漏尽通为证。三乘六通皆有限量。一乘十通无限。如下十通品自明。如净名经云。虽行六通而不尽漏。以智自在不同小果。三乘神通皆有往来。如三乘经云。我欲还归本土等。是一乘菩萨所有神通依理智印。自遍周等虚空界。应物布施为无有去来中边之性。所以一乘菩萨不证漏尽通者。以为明处智境界不见漏性及以无漏有取有舍万法性自法界故。以智自在故。摄生行遍故。不同三乘有忻厌取舍故。是故今此以小况大。喻如下以梦况法。喻者明初地至七地有学有修。如梦所作未寤。八地如梦已觉故万事总无。任用从智。以智自在。号智为王。自余如文自明。

第三佛子已下一段有四十行半经。约分为十二段。一佛子此菩萨本愿力故已下至于此忍门是十方诸佛现如劝修诸如来十八不共法分。二又善男子已下至汝当愍念如是众生是诸佛劝叹得无生忍念度烦恼恶觉众生分。三又善男子汝当忆念已下至智慧之门有两行经。诸佛劝念本所誓愿普大饶益一切众生分。四又善男子已下至一切二乘亦能得无分别法有两行半经。明诸佛劝住法性分。五又善男子汝观我等身相已下至宜应成就此事有两行半经。是诸佛加劝令修福德智慧说法音声分。六又善男子已下至汝应修行成就此法有三行半经。明诸佛劝修无量法明分。七又善男子已下至通达其事有一行半经。明诸佛劝修种种差别如实通达其事分。如上二十行半经。总有三加七劝。三加者。一诸佛现身。二与智。三赞言善哉善哉及与摩顶七劝者。如上科文作七段是也。八佛世尊与此菩萨无量起智门总有可两行经。明诸佛以七劝三加令起差别业分。九佛子已下至优婆尼沙陀分亦不及一可有七行经。明以得起智门起前初发心不可比对分。十何以故已下至以不动法故可五行经。明得无量身语意业分。十一佛子已下至设经百岁亦不能及有三行经。明举喻况乘船至海速疾超过百岁分。十二佛子已下至不能及有四行经。明乘船至此无功行海分。如是劝加从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一一位初首皆诸佛劝叹加持说法者。令说法故。至此八地三加七劝明自修行者。自行无功所得及故。于此地中法尔智现。诸佛加持法相应故。堪领受一切诸佛广大法故。如世帝王德备即凤祥麟应。是德所感也。明此八地无功智现即十方诸佛咸应是法尔合然故。经云善男子此忍第一顺诸佛法者。明此地得。无生忍非如第六七地已前顺忍故。此忍第一顺诸佛法者。明此无生忍是诸佛本体智性故。善男子我等所有十力无畏者。即处非处力等及四无畏是。十八不共诸佛之法汝今未得者。明劝升进如来自在不令住在无功用中。十八不共法者。一无有误失。二无卒暴音。三无忘失念。四无不定心。五无种种想。六无不择舍。志欲七无退精进。八无退念。九无退定。十无退慧。十一无退解。十二无退一切业。十三随智而转智为前导。十四一切诸语业智为前导随智而转。十五一切意业智为前导随智而转。十六知过去世无著。十七知未来世无著。十八知现在世无著四无畏者。一一切智无畏。二漏尽无畏。三说障道无畏。四说尽苦道无畏。十力如先已明。如汝虽得是寂灭解脱已下。劝令念未得众。生令念本愿。普大饶益已下。通有三加七劝。如文自明。以此七劝令起无量差别智业。如歌罗分者。此云竖析。人身上一毛为百分中一分。或曰为十六分之一分。以西域十六分为一升。所谓此地起智升进。不可以前地法能比对少分故。优波尼沙陀分者。优波此云近也。沙陀云对。明此地起智利物之广大。前地设经百千亿不可数劫所作利益。亦不比并此之少许微毫之益故。为明前地以益劣故。以此地起无限化身之益故。余如文自具。已上一段以明三加七劝安立法则。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第八位中大势共同。总明十住初心一念入道生如来智慧家时一切法总具。然法须安立次第升进。不滞诸行故。令诸始发心者知轨度故。从初发心兴大愿故。令大悲智而与法身齐升进故。设教前却学者。一时智有迷悟浅深自路。以智境界非有前后。

第四段有五十九行经。约分为八段。一佛子菩萨住此第八地已下至皆如实知有四行经。明以善巧智观世间成坏由何业因分。二又知地界小相大相已下至差别相有两行经。明地水火风大小差别相分。三知微尘细相已下至知微尘差别智有七行经。明知微尘差别相。四又知欲界色界成坏已下至观三界差别智有两行半经。明知三界成坏相分。五佛子此菩萨复起智明已下至悉现其身有七行半经。明观众生身差别随应现身分。六佛子已下至而为现身有十二行经。明现身同事分。七佛子已下至于此身现如是形有十行半经。明此位菩萨住于无心相中现身同别自在分。八此菩萨知众生集已下至显现色身相有十二行半经。明业报身及相差别分。随文释义者如观一切智者。是根本智。所行境者。差别智也。从根本智所分别故。观世间成相者。如世界初成及四时人天地狱畜生饿鬼等成相及以坏相。皆由业成。皆由业坏。皆同类相应非常总尔。于不迁不变无时之中。见长寿。见短寿。延促万类不同。自成他坏。或复同时皆随业然。非真有故。如是成坏劫住延促时分增减。此八地菩萨悉知。地界小相大相者。明知小相一尘是也。大相一尘无体即广狭悉等。又如一毛孔中安立广大世界及小世界净秽差别咸住其中。微细无限。重重无碍。如因陀罗网。十方互参。如是悉见如水火风界大小之相者。且如此世界。约俱舍论云。安立器世界。风轮最居下。其量广无数。厚十六亿由旬次上水轮。深厚十一亿二万三千四百半由旬。下八由旬水余结凝成金。如是金刚际已上积尘成世界。如楞伽经云。津润妄想。能生内外水界。堪能妄想。能生内外火界。断截妄想。能生内外地界。飘动妄想。能生内外风界。所谓爱生水界。我所堪能生于火界。能所二执能生地界。思想彼此能生风界。爱心亡水灾不及。我能我所亡火灾不及。思想亡风灾不及。二禅水灾不及。三禅火灾不及。四禅风灾不及。为思想绝故。内无出入息。外无风灾。内无能所。外无火灾。内无欲爱。外无水灾。一如色界四禅次第。又以增上欲爱故。能生火界。即如莲华宝女地狱以爱心取故。欲爱增上便成热铜柱等苦。以热烧[火  (十/甲/寸)]闷绝便死而复生。如是一日千生万死苦无穷极。皆由爱恋。如增上业火成融铜猛火业风等。一如说地狱等经如是业坏。此位菩萨悉能如实知见。经云随何世界中所有地水火风界各若干微尘者。如以积小成大者。即以邻虚尘透金尘透铜尘透铁尘隙中兔毫羊毛虮虱草子穬麦。皆七七比之以成分寸尺肘弓等量。知之者是凡情所知。如俱舍论所说。及此阎浮提洲地南北东西广狭之量。亦如彼说。如人畜身以身长短以积尘之法。七七比之而知人畜身之尘数者。此是凡情之量见也。此位菩萨世界国土人畜等身。皆智眼见之。知三界成坏智者。三界所有成时乃至大相小相。此位菩萨皆智力知见。婆罗门众者。净种也。刹利众者。王种也。毗舍众者。商估种也。首陀众者。农夫种也。经云此菩萨知众生身者。是业报身也。国土身者。或以众生身为国土。如人身于中有八万四千户虫居等是。已下十身悉能同别自在。此菩萨知众生集业身者集何业果增上。而报得身悉知之。烦恼身者。通三界身。色身者。色界身也。无色身者。无色界也。如是等身大小相以智能知。如来身有十种菩提身。愿身者。以菩提心起愿成身故。化身者。随众生所现故。力持身者。十力所持故。相好身者。福智万行所庄严故。威势身者。示现摧伏诸我慢故。意生身者。逐众生情所欲故。福德身者。具庄严故。法身者。如虚空故。智身者。知无边法故。知智身者。觉自智及他智故。善思量相者。任智所知无情识故。如实决择相者。以根本智起差别智善决择义相故。果行所摄相者。即一乘从根本智果起普贤愿行故。世间出世间差别相者。真俗二智悉现前故。三乘差别相者。二乘趣寂。菩萨生于净土。或云留惑润生等事。共相者。三乘共一体无生相。不共相者。具慈悲无慈悲名不共相。又共相者。凡圣一体具如来智。又不共相者。有迷悟不同故。出离相者。三乘是也。非出离相者。一切凡夫具烦恼者是。一乘非此二事。有学相者。七地已前菩萨是。无学相者。八地已后菩萨是。知法身平等相者。万法无自性故。不坏相者。如智所报得境界故。随时随俗假名差别相者。即化身随乐欲心故。众生非众生法差别相者。有情无情差别相故。佛法圣僧法差别相者。声闻僧缘觉僧净土菩萨僧一乘菩萨僧差别相故。佛亦随类知之。知处空身无量相者。以法身起智随行所感无量色别故。周遍相者。为法身。智身周遍。行亦周遍故。其色相亦遍无形相无异相者。悉同体故无边相者。以法身智境非情限故。显现色身相者。明色身无体无依智自在显现故。已上如前科文中有八段经。文深隐处解之。文自具处如文自明。大意明此地菩萨无功之智所及之用故。

第五段有十行半经。约分为三段。一佛子已下至法自在有两行半经。明此位已成就如上身智已得十自在分。二得此十自在故已下至无能坏智者有一行半经。得四种智自在分。三此菩萨已下至积集一切佛法有六行半经。明此位菩萨以无过失身口意业随般若波罗蜜能集一切佛法分。经云命自在者。于不生不灭大智体上同一切众生受生死自在故。心自在者。随无念智所作能办故。余如文自具。

第六一段有九行半经总为一段。佛子菩萨住此地已下至于诸事中无有过咎。明此位菩萨得住十种力分。如经自具云。一切种一切智者。一切种者。明加行具修多种智故。一切智者。是根本智。或云一切智智者。明从根本智起差别智故。意明以根本无功用智作种种多功用智无二故。智现前故者。明如上自在智现前故。此菩萨已下明得无功之智力故。能现一切诸所作事于诸事中无有过咎。以智无能所故。

第七一段有六行半经。明不动地具有十种地名分。其地名义如经自明。一切世间无能测故名童真地。明七地已前有行有开发是世间智此八地无功之智现前故。是初童蒙入真智故。号曰童真地。无过失故名为生地。明有觉有观已绝无觉观刺之所伤故云生地。以生在无功用智中故。余如文自具。

第八一段有十行半经。于此段中约分为两段。一佛子菩萨成就如是智慧已下至示成正觉有五行半经。明此位菩萨入佛境界自力所持感招梵释王等常随侍奉分。二佛子菩萨如是入一乘会中已下至住不动地有五行经。明入一乘无功用会获神通随意自在分。常为如来之护念者。明诸佛非不护念一切众生断善根之辈。其护念有三义。一护念苦道众生未发心者。二护念已发心者有学有开发者。三护念入无功用菩萨令得佛自在故。梵释四王金刚力士常随侍卫亦有三义。一侍卫一切众生。二侍卫已发心之者。三侍卫已至无功用智及一切诸佛故。侍卫亦有二义。一大悲覆育侍卫。二入位菩萨以尊敬彼法侍卫。于一一身有大势力报得神通者。七地已前是修。生报业神通未能自在。此地无功之智报业神通广大自在。七地已前报业神通依禅定愿力生。此地报业神通无作智生。无修作故。放大光明者。所作障亡故光明自应。入无碍法界者。诸作已亡故。任智无有碍。余如文自具。

第九一段有三十二行经。约分为四段。一佛子已下至善能开阐智慧门故有十三行半经。明此位菩萨见佛广多及举真金治作宝庄严喻分。二佛子已下至不可穷尽有六行半经。明此位菩萨普放光明及所行之行愿波罗蜜增上分。三佛子已下至一切智智依止者可有七行经。明此位菩萨授职及行诸波罗蜜四摄四无量不离三宝分。四此菩萨已下有五行半经。明此位菩萨以无功用智起精进力所得三昧及愿力所求示现菩萨眷属广多分。

第十段中有四十二行颂。重颂前法。如文自具。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