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卷第三十二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大方广佛华严经论卷第三十二

十地品二十六之四

第五难胜地

将释此地。五门如前。

一释地名目者。此地何故名为难胜地。为以禅波罗蜜发起善根慈悲喜舍。通达世法。下地不如。故名难胜地。

二明此地修何行门者。此地以禅波罗蜜为体。余九为伴。

三明善财表法者。云去此地不远有夜神。名寂静音海。坐摩尼幢庄严莲华座。善财得菩萨念念出生广大喜庄严解脱门。云不远者。不离菩提体而有禅波罗蜜行故。号寂静音海者。明禅是寂静故。音海。是表定能发慧用故。坐摩尼幢庄严莲华座者。表摩尼名离垢宝明禅定离垢故。幢者。明法性定体不随境动。明境界与心当体自定。为无自性故。庄严者。以无作性禅用严万行故。莲华者。表行无染故。明行性不异无作禅俱无性故。得菩萨念念出生广大喜庄严解脱门者。表无作性禅。体同法界。故云广大。常居生死常行万行。禅悦无忧名之为喜。以定严慧名曰庄严。不迷静乱名为解脱。此名难胜地者。为明以定体善知世法无定乱性胜于定乱故。名难胜地。为过三界惑复不证涅槃。三界及涅槃。总不能坏。其无依住之智慧。故名难胜地。夜神者。表无依住中智慧处生死之长夜破一切众生迷故。此夜神所将名目及所坐之座。表法。大意明不坏无依无作无性自体之禅。用彰万行以寂起用故。善财问言。此解脱门为何事业。行何境界。起何方便。作何观察。夜神答言。我发起清净平等乐欲心。我发起离一切世间尘垢清净坚固庄严不可坏乐欲心。我发起攀缘不退转位永不退转心。已下如是无量发起心。具如经说。意明住欲界心多者。便令使修寂静定至。色界无色界禅多者。令入法性禅发起攀缘于后上上位中智慧方便广度众生等空无限大用故。不令守净住禅乐故。此寂静音海主夜神坐摩尼幢庄严莲华座。百万阿僧祇主夜神前后围绕。表法性无作体遍周无尽行体亦遍周故。言百万者。大数之长也。阿僧祇者。不可数也。此明寂用圆满以名座及同住之众。及住处近远及法门名目。思之可解此地之意。

四明此地于三界中得何界解脱者。若以总相。三界同一解脱。若以别相。此地以禅波罗蜜为体。得上色无色解脱。为四地重治欲界细惑。此地重治色无色界细惑。既上界解脱下界自然同一解脱。以此一乘法门常以根本智以为进修。以无作智为禅体。以过上二界中息想禅故。得任理智法界自在随缘无作禅。此明升进渐妙智体不离本智。此明前四地以三十七观。重治前位欲界之习。知此地重以将定体用治上界之细惑。

五随文释义者。二义如前。第一长科经意者。于此第五地。长科为十四段。第一从菩萨闻此胜地行已下有十九行颂。明大众闻说第四地法门称叹欢喜兴供及请说后地分。第二尔时金刚藏菩萨已下。至得入菩萨第五地。有十行经。明十平等心入第五地向。第三佛子已下。至得不退转心。有六行经。以十二种法住第五地分。第四佛子已下。有十四行半经。明善知十谛法门分。第五佛子已下至生大慈光明。有两行经。明知谛智于诸众生生大慈悲分。第六佛子已下至皆如实知。有六行半经。明以智观众生起真随妄分。第七佛子已下至波涛之所漂溺。有八行经。明菩萨念众生愚痴随苦漂流分。第八佛子已下一段有五行半经。明念一切众生穷苦独励发心不求伴侣以己功德普令一切众生得至如来十力智分。第九佛子已下一段。有五行半经。明菩萨以智慧观察善根救护一切众生令入涅槃分。第十佛子已下一段。有十七行经。明菩萨住第五地能善知诸法分。第十一佛子已下一段。有八行半经。明此位菩萨以布施爱语同行善能教化众生及自求胜法分。第十二佛子已下一段。有十一行半经。明此地菩萨为众生善解世间诸杂技艺分。第十三佛子已下一段。有三十二行半经。明此地菩萨见佛广狭及受职分。第十四菩萨四地已清净已下一段。有四十四行颂。颂前法分。

第二随文释义者。于初一段十九行颂。复分为两段。一从菩萨闻此胜地行已下至瞻仰如来默然住。十七行颂。明大众闻法欢喜兴供称赞分。二是时已下两行颂。明解脱月为诸大众请第五地法门分。于颂中文义。随文自具可知。

第二尔时金刚藏已下至入第五地有十行经。明以十种平等心入第五地分。如道非道智。明此地治见道疑修行任运八地方终。十地始自在大意。三地治上界禅粗惑。此五地重治上二界禅细惑。以此能除见道是非疑。第六地明得出世间中世间智慧自在。如十住中第六住海幢比丘。是其样式。同此第六地。出世间中世间智慧自在故。以比丘表之。此十地第六地位中即以守护一切城夜天神。表以明出世间中世间智慧心城无有邪思恶贼所入。一切邪念总成智慧城故。此明第五地得难胜名者。为出世间无作本寂用定以终故。第六现前地世出世法皆悉了知智慧现前已终故。以此十地以智成悲故。以夜神表之。是故此五地除见道疑。六地除世间出世间智慧疑。

第三佛子已下一段有五行半经。明住第五地法善修十二种法。如文可知。

第四佛子已下一段有十四行半经。复分为两段。一佛子已下至善知如来智成就谛有六行经。此位菩萨善知十种谛法门分。二此菩萨随众生心乐已下八行半经。明便述知谛之所由。经自释讫。如第一段中善知此苦圣谛者。不同三乘厌苦忻净方求圣谛故。但达此世间诸苦体无故。即苦无灭性。道无生性。当知苦体即不生不灭。即与圣道无二性故。故云善知苦圣谛。已下三圣谛总如之。已下诸谛义。如经自具。

第五此菩萨已下一段有两行半经。明善知诸谛智已。如实知有为虚妄诳惑愚夫转增大慈光明分。如文自具。谛者。实也真也。如实知见不虚。名之为谛。

第六佛子此菩萨摩诃萨已下一段有六行半经。明此位菩萨观诸谛无有谛相。根栽本末无我无人之智。然不舍一切众生。善知一切众生皆从十二缘有生居五蕴宅中。复知缘体离我我所分。此一段如经自具。但以说法者以大慈悲心如文称叹。善知苦缚体性自无为。

第七佛子已下至波涛之所漂溺有八行经。明菩萨念众生愚痴随苦漂流分。如文自具。

第八佛子已下一段有五行半经。明此位菩萨愍苦发独立志愍接众生不待伴侣分。如文自具。

第九佛子已下一段有五行半经。明所修一切善根皆救护一切众生令入涅槃不为自求己乐分。如文可知。

第十佛子已下一段有十七行经明此难胜地于世间出世间自利利他法具足及成就庄严佛身语意分。

第十一佛子已下一段有八行半经。复分为两段。一佛子已下至以种种方便行教化众生有六行半经。明以布施四摄等十种方便教化众生分。布施一。四摄二。后有八。通为十。如文自具。二佛子已下至常勤修学殊胜行法有两行半经。明教化众生恒相续分。如文自具。

第十二佛子已下一段有十一行半经。明为利众生修学世间一切诸技艺分。经云印玺者。明玄既未萌。及如咒中结手印等。准王用玉为玺。铜铁木为印。此明如龙树等符印也。地水火风。明五行阴阳。觉鸟情等云种种。余如文自具足也。

第十三佛子已下一段有三十二行半经。于中大意有十一种事。一明此地以愿力故见佛广多。二明供养。三明恭敬听法随力修行。四明出家闻法总持。五明住地多积修众善。六明如真金以砗磲磨莹转更明净。七明下地善不能得及。八明受职为兜率天王。九明入千亿三昧现身千亿事千亿佛。十明以愿力故其数甚过。十一明金刚藏说颂叹法。如文自具。

第十四说颂中有四十四行颂。明重颂前法如文自具。意明难胜地以其禅体。治三界中寂乱障。契菩提根本无造作禅理不出三界不在三界。无有欣求净秽等障。任理恒寂用自在。以定观察为世技之妙能。

第六现前地

将释此地。五门如前。

一释地名目者。何故名为现前地。为明此地世间出世间一切智慧皆悉现前。为善观十二缘生故。为得十三昧故。

二明此地修何行者。修般若波罗蜜为体。余九为伴。

三明善财表法者。善财于此位中。见夜天号守护一切城增长威力。在菩提场如来会中。坐一切宝摩尼王师子之座。无数夜神所共围绕。现一切众生色相身。现普对一切众生身等。得甚深自在妙音解脱。名守护一切城增长威力者。经云。善男子。我于生死夜无明昏寐诸众生中而独觉悟。令诸众生守护心城舍三界住一切智无上法城。明此第六地是所修之法门此主夜神是此六地所行之地行。恐修行者不解其事。以此法行二俱表之。住在菩提场佛众会者。明行以菩提为体故。坐一切宝摩尼王师子座者。明以一切差别智慧为座体故。还依果亦尔。摩尼表智慧离染自他垢故。王者。明智慧自在故。师子者。依主释。皆须观知因果故。无数夜神围绕者。表行遍周也。现一切众生色相身者。对现色身随根接俗故。得甚深自在妙音解脱者。明此位智慧自在善说教故。当以名义思之可见大意。此位说教由恐众生不解其行故。以是圣者举教及行。总彰令易解故。修行不错谬故。十住第六住且明出世间中世间智慧。即以比丘表之。以十住且求出世心故。此十地中明长养慈悲。即第六地及余地。以女天表之。准此例随位升进以知其意。

四明此地于三界中得何界解脱者。此通三界及三乘出三界中世间出世间智慧解脱。为明善能分别三界中染净等智慧自在故。得入明净。随顺无生忍。如称理契无生忍。即七地以出世间智慧。善能入世间智慧。随一切众生尘劳诸行。不异世间不坏无生。七地创修。八地毕功。九地方能说法自在。十地始悲智。圆成自在。若也取随分无生。十住创心即分分有之。若也论始终不易。虽同众生无量劫积修。元不移毫念。还依六相义。总别思之。若也但逐升进。即便乖其本体故。无亏本智了积修升降不迁。即理事非亏。即同异俱济。即智愚全别。即因果无二。

五随文释义者。二义如前。一长科经意者。于此第六地一段中。义分为九段。第一从初一段有十八行经约分为两段。一有十七行颂。明闻第五地法门大众欢喜兴供称赞分。二最下一行。明解脱月更请后地分。经文自具。第二尔时已下一段有九行经。明观十平等法修六地之向。第三有十段经。明逆顺观十二缘生观第四段有七行半经。明观达十二缘生无体得空解脱分。第五一段有十行半经。观十二缘大悲转增精勤修习分。第六一段有六行半经。明此现前地得十空无相无愿三昧分。第七一段有九行半经。明住此现前地复更修习不可坏心入佛智地分。第八一段有二十七行半经。明入此位中见佛广狭分。第九一段有四十四行颂。明重颂前法。

二随文释义者。于逆顺观十二缘生法有十段经。具如下列。一如观十二缘法中义。第一段从佛子此菩萨摩诃萨如是观已大悲为首已下有十四行半经。明观世间受生皆由着我。若离此者则无生处。又明由有我故。常求有无。一切诸恶业邪道。皆由此生。邪道者。九十五种邪道也。罪行者。三恶趣也。福行者。人中及第六天已来散善福也。不动行者。色无色界八禅是也。及小乘三果分段生死乃至四果净土菩萨变易生死。虽免粗苦。分段生死及变易生死。皆名邪道。亦名不动行。积集增长者。三恶道积集增长恶业。欲界积集增长有为善业。上二界积集增长有漏八禅。声闻缘觉净土菩萨。积集增长净业。成变易生死之身。一乘菩萨积集增长具佛悲智。虽总十二缘生。乘缘各有差别。若于三界中具缚凡夫。以十二缘成诸恶业。二乘观十二缘空无体折伏现行烦恼。得有为无漏。净上菩萨。以修四谛十二缘行六度门生于净土。一乘菩萨以如来知见。修十波罗蜜四摄四无量三十七品助菩提行。成一切种一切智智。广大如法界。究竟如虚空。无限圆满佛大悲大慈大智佛果法门。及成法界无作自性缘起大圆明普光明智。恒以一切众生生死海。便为一个道场。恒以十方佛刹众生刹。住居毛孔。夫缘生之法性自本无。众生横计诸圣嗟叹。枉流生死无自觉知。故劳圣叹大悲示护。是故诸仁应当顺理善观离诸慢业便得识种业谢智果开敷三界报亡等悲垂俗任性缘起不没死流对现色身应根利物。经云。于诸行中植心种子。植者种也。于业田中种识种子为有取有漏。其漏有七。一见二诸根三妄四恶五亲近六爱七念。复起后有。生来世生老病已下如文自具无明闇覆者。覆谓覆盖自己如如之本智故。为智自无性逐境缘迷故。随迷苦极自觉迷除故。以觉无我智无明即无故。迷我成妄觉我成智。觉之与迷各无自性。皆从缘而有迷悟故。为根本智自性无性故。不自了知非智。但随境起。逐境情生。起于我见非至苦极厌苦求真。若自未厌苦源。设圣者化时不信从。斯发起有二种发心。

一有久从生死苦厌苦发心。有得三乘一乘之果。名自觉圣智。亦名佛智自然智无师智。二依先觉者。劝令知苦本方能发心。夫发心者。有此二种。若言要。依先佛发心者。即有常过。即同外道常见。即先觉者。以谁为师。转转相承不离常见。若有古时常佛为展转之师。即古佛自体自真不随妄者。即不可践其古迹。为真自常真不可以真随生死故。即生死是常生死佛自是常佛故。若也众生定有生死者。生死自常生死。不可得成真故。此是断见。此二种俱非不离断常也。为一切众生生死无性本无生死横计生死本非生死。一切诸佛本无自性故。实无菩提亦无涅槃。而众生妄谓诸佛有菩提涅槃。若有众生能如是知者。名为发心。名为诸佛。名为见道。而能开悟一切众生。是名达无明者。无明本无。诸佛亦无。名为觉者。但以无依住无体无性妙智。能随响应对现色身。能以此理教化众生。名为大悲。故不可得有证。有忻有厌。有取有舍。有古有今。有真有假。发菩提心也。如是发菩提心。不为长夜无明之所覆故。经云。爱水为润者。因爱有生故。我慢溉灌者。有八种慢。一慢二大慢三慢慢四我慢五增上慢六不如慢七邪慢八骜慢。见网增长者。五见及六十二见等是。生名色牙者。由于诸见起贪与名色俱起。名色增长生五根者。由名色故。以眼耳鼻舌身。对名色生触触对生受。其身触体有十二种。涩滑轻重冷热饥渴坚湿暖动。眼色触有二十五。青黄赤白长短方圆高下正不正光影明闇烟云尘雾粗细迥表空显色故。耳闻声有十一种触。可意不可意俱相违因受大种因不受大种因俱大种世所共成所引遍计所执圣言所摄非圣言所摄声也。鼻有六种香触。好恶平等和合俱生变异。味有十二种触。苦酢甘辛咸淡可意不可意俱相违和合俱生变异。于前五根上所得。随意思量名之为六十六种意法。以心起意。意识随五根中所现名触。意根随取名受。受之不舍名爱。爱增长取。取增长有。有生已。将前六根上六十六种意识所缘。于诸趣中成五蕴身为生。生已衰变名老。终殁为死。于死时生诸热恼。乃至忧愁悲叹众苦皆集故。从此因缘故集已后一行半经。明缘生无体。妄谓生死随顺缘体。应如是观。明十二缘体众生情有而实理无善达理无缘性便即生死为不生死。此上一段。明由着我因有十二有支若作无我观得离我所诸虚妄缘便为法界大智无作自性缘生故。

第二段中有十行半经。明菩萨念一切众生分。迷第一义谛。号曰无明。所作业果。是行行依止。初心是识者。以明迷第一义故名为无明。真之为妄皆有依报。以有依报便有名色。为迷真相情识取境与受想行识及以六根同时而取名之为蕴。蕴不坏故名之为业。识心为主。六根及境三事和合而为所缘。共生四取者。情为名色为境。情识为能缘。受随之名为行。寻思烦忧迷其净智名之为蕴。六根境识三事和合名之为触。因此五蕴对于六根。情识之上有十二支同时而有已下十二有支具如经文说。如是已上一段。明迷第一义而生五蕴。从五蕴上共生十二有支。

第三段中有七行半经。明三界所有唯是一心。明十二有支从一心起。以随事贪欲迷真心故。妄心生为想。想心乖智妄辨为识。妄心所辨是识缘境。是行于行迷惑者所缘之境。谓实有故名曰无明。以心无明故便生名色。从名色六根妄心三事和合生触正触相应分别取着是受。余如经自具。此已上心境六根触受爱取有生老死一时无前后体妄作前后。迷如来之理智本来无作者故。横生诸苦。波浪苦流不息故。

第四一段有十五行半经。明无明及十二有支皆有二种业者。一由无明故。令一切众生迷于无作智自性法界。二由无明缘生便作思想行缘故。故云与行作生起因。行亦有二种业者。一由迷法界智执成来世报。二由妄行心想识种便生。是故经云与识作生起因。识亦有二种业者。一由迷根本智种妄生识种令诸业有相续不断。二由迷根本普光明智。所有无名相之微妙功德之名色。生识种所成生死业报之粗名色也。名色亦有二种业者。一由识成名色由名色成识故云互相助成。二由名色故对六根中现相。能令六根中情识取之。六根亦有二种业者。一由迷无相体一相之理智。各随别境别取境界色声等异。二为六根现境识心相对妄情便起故。云与触作生起因。触亦有二种业者。一由触能迷所缘便能受现世尘成诸喜怒。二由受现世尘故。成当来有苦果故。受亦有二种业者。一由迷一切法空能领受爱憎等事。二与爱作生起因。已下如文自具。此一段缘生皆从无明迷理智为首。

第五段有四行半经。分为两段。一佛子此中无明缘行已下至助成故有两行经。明无明等十一有支皆总由迷本智以妄心成识更相助成分。于一一缘中皆有十二。以互体更相助成有一百四十四。于三世上各有一百四十四。总共为四百三十二。总由迷本真智。号曰无明。于无明中因境六根识三事而生五蕴。以五蕴对六根。缘生一切触。总以意识为主。而随根境识能作种种生死业缘乃至八万四千一切尘劳从此而起八万四千烦恼者。其名数至随好光明功德品中具明。但自了识心根境三事一性。一性者。所谓无性。达无性理。以普光明智。普印诸境。妙用恒寂无明成智一切名为种智海。二无明灭已下两行半经。明达无明成解脱缘。如文自具。

第六段有三行半经。明无明爱取三事不断。是烦恼道。行有二事不断是业道。余分者。所谓名色触受生老病死忧悲等是苦道。前后际及现在三世上前三段烦恼断。即无三世及三段烦恼。离我我所但有生灭。犹如束芦者。明虽有分别相似生灭了中虚无也。如束芦苇。其相虽有一一中虚。明六根及境虽有法眼常虚。此明观达也。

第七一段有两行半经。云复次无明缘行者。有三世无明。无明缘行。是当念中过去是所缘前境故。经云是观过去识。乃至受是观现在为识受。是当念中现在。为明识受分别领受现在事故。爱乃至有是观未来为爱有。二事是当念中未来故为是当念中识受。后方计实有成爱染故。于是以后展转相续者。以此无明缘行识受爱有。成三世业苦果相续不断。但无明灭即行灭。即识受爱有并十二有支总灭。是观待断者。明十二缘待观方断故。此以六相义该通。

第八一段有两行半经。总明十二有支。共成三苦。一无明行及六根是行苦。是迷境攀缘不息故是行苦。二触受是苦苦。明受诸触有爱憎生苦。以受触时即有苦。更加贪恋及以憎嫌苦更加苦。余是坏苦者。于十二有支中。从名色识取爱有生老病死。七是坏苦。但观无明灭即行灭。即三苦灭。十二有支灭。

第九一段有五行经。明有三段断灭生起十二有支之缘。一明无明缘行是生起义。无无明诸行亦无。余亦如之。二无明缘行者。是系缚义。无明灭行灭者。系缚灭是断烦恼义。是解脱故。为大智慧相应故。三无明缘行者。是随顺无所有观。是生起观行力。随缘观十二缘自体无所有故。无明灭行灭者。以观十二有支无体故。余亦如是。通总十二缘。但无明无即十二缘无故。

第十段有四行半经。明以十种逆顺观十二有支缘起相续皆一心所摄。但以自业苦乐不同而有差别。不离十二有支。但如前三道不断者。所谓心境无明。此三无者。余皆自无。若不断者。三苦聚集。即行苦苦苦坏苦聚也。言其断者。以无明即成不苦之妙用理智故。已上是长科第三段中十种逆顺观十二有支分。

长科第四段中有七行半经。明作前十种逆顺观十二有支已达诸缘起性自无生。便得三解脱门现前。三解脱门者。一观十二缘自性空无作皆自性灭毕竟解脱得空解脱门。二无有少法可得即得无相解脱门。三得前空及无相二门。更无余愿求。唯有大悲教化一切众生皆令毕竟解脱得无愿解脱门。余如文自具。

第五段中有十行半经。明此位菩萨得三空解脱转增大悲分。于此段中复分为二。一佛子此菩萨已下至亦不毕竟灭于诸行有五行半经。明观一切有为法皆是无常甚可厌。患为成就众生亦不永灭诸行分。二佛子菩萨如是已下至未圆满故有六行半经。明菩萨观有为法多诸过恶无有自性而恒起大悲得般若波罗蜜分。如经云。为未满菩提分法者。明此六地已得空无相无作出世菩提未得入俗大悲圆满随普贤行海自在菩提。复作是念一切有为有和合则转者。明迷情缘即诸法无常转变情称理即一切诸法。性自无生。此心生即法生也。已下准知。如缘集即转不集即不转者。若无明缘行则转。若无明灭即行随。智起则起唯法起非无常迁恋故。已下准知。有为法多诸过患者。有情识所为。皆生老病死苦痛患。若以智悲所行皆普贤行也。已下准知。即得般若波罗蜜现前者。已超闻思修慧。此一乘智慧。是佛智慧。是究竟无作普光明智慧也。此称智遍周应根利物。不为而用。不思而应。自余如经自具。以菩提分法未圆满故者。言正觉菩提初心以成。随行菩提十一地始满。

第六段中有六行半经。明得十空三昧现前分。自性空三昧者。不由修作任理无功而自现故。此云正定。三者正也。昧者定也。何故以三为正。凡为作法以三度为正。昧者情识不现名之为昧。正智现前名之为三。又三者正也。何以故。以三为阳故正也。如十一月一阳生。十二月二阳生。正月三阳生为正月。以寅为木为日为火也。以火生于寅。又以日为智。以十二月正月为艮为山。为止。为门阙。为小男。为童蒙。是故圣者取之为法表。正月三阳已生。以从艮止。而生火也。明从定为止发起无作正智慧。明是入道启蒙之门阙故。艮为童蒙。以明童蒙心止能启大智慧日光明故。云三者正也昧者定也。以五蕴冥昧即正智便现又一止是正字。以一心止其道正故。故止一处无事不办。第一义空三昧者。过一切有为无常法故第一空三昧者。明创过上二界息想定。亦过声闻缘觉净土三乘净秽之定。又十方万像一性名第一空三昧。大空三昧者。过世情所识空过三乘住无作空也。得意生身故。合空三昧者。明与十方凡圣有情无情合故。起空三昧者。明寂用自在故。如实不分别空三昧者。明无情识故。示现根所见故。不舍离空三昧者。示现远离过恶故。离不离空三昧者。处世界如莲华居水故。以此十二昧为首。皆不离空无作无愿。三三昧门为体。百千二昧总从此起。

第七段有九行半经。分为三段。一佛子已下至皆悉圆满有三行半经。明修十种无限心分。二佛子已下至常行不舍有四行经。明随顺佛菩提不惧异论入佛智地分。三佛子已下至随顺无违故有两行半经。明住此位菩萨般若波罗蜜行得随顺忍分。经云不惧异论者。人天外道及三乘异论。入佛智地者。明从根本智入差别智地故。离二乘道者。二乘断烦恼而证空。菩萨达烦恼而成智海故。云趣于佛智诸烦恼魔无能沮坏者。明烦恼魔是生死因也。阴魔死魔是生死果也。天魔生死缘。住于菩萨智者。一切随世差别智也。佛子菩萨住此现前地中得般若波罗蜜行增上者。明此地菩萨于三界中一切诸缘生法逆顺观彻得世间中出世间智慧满故。故名增上。第三明利顺忍者。准五忍中。是第三顺忍。若准十忍中。是第二顺忍。如三乘中五忍者。一伏忍。二信忍。三顺忍。四无生忍。五寂灭忍。如三乘中地前三贤菩萨得伏忍。五地得信忍。六地顺忍。八地无生忍。十地寂灭忍。十忍者。经文自具。如此一乘教中以十波罗蜜。以五位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十一地通修习。位位中以十波罗蜜互为主伴。五位之上有五百个行门。分分微薄。以六相总别之义言之。时日岁月皆如是。犹如帝网重重参映一多同异皆不转变。

第八一段中有二十七行半经。约分为六段。

一从初佛子已下至转更明净有九行经。明以愿力见佛广多及供养佛法僧分。

二譬如真金已下至四种魔道所不能坏有六行经。明举喻显法分。

三此菩萨十波罗蜜已下至第六现前地有两行半经。明此地菩萨所修法门分。

四菩萨住此地已下至为一切智智依止者可有六行经。明此位菩萨授职堪能教化一切众生分。

五此菩萨已下至说颂有四行经。明此位菩萨以三昧见佛广多分。

六从初一行颂至我为佛子已宣说有四十四行颂。重颂前法如文自明。

已上八段已释第六现前地。此地是善达缘生成世间。出世间智慧。第七远行地以方便波罗蜜。成就入世间中出世间智慈之慧。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