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卷上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钦定四库全书

中庸辑畧卷上      宋 朱子 撰

中庸

程子曰中之理至矣独隂不生独阳不生偏则为禽兽为佛老中则为人中则不偏常则不易惟中不足以尽之故曰中庸【明道】 又曰天地之化虽廓然无穷然而隂阳之度日月寒暑昼夜之变莫不有常此道之所以为中庸【伊川】 又曰中者只是不偏偏则不是中庸只是常犹言中者是大中也庸者是定理也定理者天下不易之理也是经也孟子只言反经中在其间【伊川】 又曰中庸之言放之则弥满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明道】 又曰中庸始言一理中散为万事末复合为一理【明道】 又曰中庸之书是孔门传授成于子思传于孟子其书虽是杂记更不分精粗一滚説了今人语道多説高便遗却卑説本便遗却末【伊川】又曰中庸之书其味无穷极当玩味【伊川】 又曰善读中庸者得此一卷书终身用不尽也【伊川】 又曰中庸一卷书自至理便推之于事如国家有九经及歴代圣人之迹莫非实学也如登九层之台自下而上为是 又曰学者如中庸文字辈直须句句理防过使其言互相发明 吕曰中庸之书圣门学者尽心以知性躬行以尽性始卒不越乎此书孔子传之曽子曽子传之子思子思述所受之言以着于篇故此书所论皆圣人之绪言入德之大要也 又曰圣人之德中庸而已中则过与不及皆非道也庸则父子兄弟夫妇君臣朋友之常道欲造次颠沛久而不违于仁岂尚一节一行之诡激者哉 杨曰中庸为书微极乎性命之际幽尽乎鬼神之情广大精微罔不毕举而独以中庸名书何也予闻之师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推是言也则其所以名书者义可知也世之学者智不足以及此而妄意圣人之微言故物我异观天人殊归而髙明中庸之学始二致矣谓髙明者所以处己而同乎天中庸者所以应物而同乎人则圣人之处己者常过乎中而与夫不及者无以异也为是説者又乌足与议圣学哉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程子曰言天之自然者谓之天道言天之付与万物者谓之天命【明道】 又曰民受天地之中以生天命之谓性也人之生也直意亦如此若以生为生养之生却是修道之谓教也至下文始自云能者养之以福不能者败以取祸则乃是教也【明道】 又曰孟子曰仁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中庸所谓率性之谓道是也【明道】 又曰生之谓性性即气气即性生之谓也人生气禀理有善恶然不是性中元有此两物相对而生也有自幼而善有自幼而恶是气禀有然也善固性也然恶亦不可不谓之性也盖生之谓性人生而静以上不容説才説性时便已不是性也凡人説性只是説继之者善也孟子言人性善是也夫所谓继之者善也者犹水流而就下也皆水也有流而至海终无所污此何烦人力之为也有流而未逺固已渐浊有出而甚逺方有所浊有浊之多者有浊之少者清浊虽不同然不可以浊者不为水也如此则人不可以不加澄治之功故用力敏勇则疾清用力缓怠则迟清及其清也则却只是元初水也亦不是将清来换却浊亦不是取出浊来置在一隅也水之清则性善之谓也故不是善与恶在性中为两物相对各自出来此理天命也顺而循之则道也循此而修之各得其分则教也自天命以至于教我无加损焉此舜有天下而不与焉者也 又曰上天之载无声无臭其体则谓之易其理则谓之道其用则谓之神其命于人则谓之性率性则谓之道修道则谓之教孟子去其中又发挥出浩然之气可谓尽矣故説神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大小大事而只曰诚之不可揜如此夫彻上彻下不过如此形而上为道形而下为器须着如此説器亦道道亦器但得道在不系今与后已与人 先生尝语韩持国曰如説妄説幻为不好底性则请别寻一个好底性来换了此不好底性盖道即性也若道外寻性性外寻道便不是圣贤论天德盖谓自家元是天然完全自足之物若无所汚壊即当直而行之若小有汚壊即敬以治之使复如旧所以能使复如旧者盖为自家本质元是完足之物若合修治而修治之是义也若不消修治而不修治亦是义也故常简易明白而易行禅学者总是强生事至如山河大地之説是他山河大地又干你何事至如孔子道如日星之明犹患门人未能尽晓故曰予欲无言如顔子则便黙识其他未免疑问故曰小子何述又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可谓明白矣若能于此言上看得破便信是会禅也非是未寻得盖实是无去处説此理本无二故也【明道】 又曰生之谓性与天命之谓性同乎性字不可一槩论生之谓性止训所禀受也天命之谓性此言性之理也今人言性柔缓性刚急皆生来如此此训所禀受也若性之理则无不善曰天者自然之理也【伊川】 又曰告子云生之谓性凡天地所主之物须是谓之性皆谓之性则可于中却须分别牛之性马之性是他便只道一般如释氏説蠢动含灵皆有佛性如此则不可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者天降是于下万物流形各正性命者是所谓性也循其性而不失是所谓道也此亦通人物而言循性者马则为马之性又不做牛底性牛则为牛底性又不为马底性此所谓率性也人在天地之间与万物同流天几时分别出是人是物修道之谓教此则専在人事以失其本性故修而求复之则入于学若元不失则何修之有成性存存道义之门亦是万物各有成性存存亦是生生不已之意天只是以生为道 又曰率性之谓道率循也若言道不须先立下名义则茫茫地何处下手何处着心【伊川】 游曰惟皇上帝降衷于下民则天命也若遁天倍情则非性矣天之所以命万物者道也而性者具道以生也因其性之固然而无容私焉则道在我矣夫道不可擅而有也固将与天下共之故修礼以示之中修乐以导之和此修道之谓教也或蔽于天或蔽于人为我至于无君兼爱至于无父则非教矣知天命之谓性则孟子性善之説可见矣或曰性恶或曰善恶混或曰有三品皆非知天命者也杨曰天命之谓性人欲非性也率性之谓道离性

非道也性天命也命天理也道则性命之理而已孟子道性善盖原于此谓性有不善者诬天也性无不善则不可加损也无俟乎修焉率之而已扬雄谓学以修性非知性也故孔子曰尽性子思曰率性曰尊德性孟子曰知性养性未尝言修也然则道其可修乎曰道者百姓日用而不知也先王为之防范使过不及者取中焉所以教也谓之修者盖亦品节之而已 又曰荆公云天使我有是之谓命命之在我之谓性是未知性命之理其曰使我正所谓使然也使然者可以为命乎以命在我为性则命自一物若中庸言天命之谓性性即天命也又岂二物哉如云在天为命在人为性此语似无病然亦不须如此説性命初无二理第所由之者异耳率性之谓道如易所谓圣人之作易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也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隠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程子曰一物不该非中也一事不为非中也一息不存非中也何哉为其偏而已矣故曰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修此道者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而已由是而不息焉则上天之载无声无臭可以驯致也【伊川】 又曰道之外无物物之外无道是天地之间无适而非道也即父子而父子在所亲即君臣而君臣在所敬以至为夫妇为长幼为朋友无所为而非道此道所以不可须臾离也然则毁人伦去四大者其分于道也逺矣故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若有适有莫则于道为有间非天地之全也彼释氏之学于敬以直内则有之矣于义以方外则未之有也故滞固者入于枯槁疏通者归于恣肆此佛之教所以为隘也吾道则不然率性而已斯道也圣人于易备言之【伊川】 又曰佛有一个觉之理可以敬以直内矣然无义以方外其直内者要之其本亦不是 又曰人只以耳目所见闻者为显见所不见闻者为隠微然不知理却甚显也且如昔人弹琴见螳螂捕蝉而闻者以为有杀声杀在心而人闻其琴而知之岂非显乎人有不善自谓人不知之然天地之理甚着不可欺也【伊川】 又曰于穆不已天之所以为天也纯亦不已文王之所以为文也此天德也有天德便可语王道然其要只在慎独【明道】 又曰洒扫应对便是形而上者理无大小故也故君子只在慎独【明道】 吕曰此章明道之要不可不诚道之在我犹饮食居处之不可去可去皆外物也诚以为己故不欺其心人心至灵一萌于思善与不善莫不知之他人虽明有所不与也故慎其独者知为己而已 又曰率性之谓道则四端之在我者人伦之在彼者皆吾性命之理受乎天地之中所以立人之道不可须臾离也絶类离伦无意乎君臣父子者过而离乎此者也贼恩害义不知有君臣父子者不及而离乎此者也虽过不及有差而皆不可以行于世故曰可离非道也非道者非天地之中而已非天地之中而自谓有道惑也 谢曰敬则外物不能易坐如尸立如齐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非礼勿言动视听须是如顔子事斯语坐如尸坐时习立如齐立时习是不可须臾离也 杨曰独非交物之时有动乎中其违未逺也虽非视听所及而其几固已暸然心目之间矣其为显见孰加焉虽欲自蔽吾谁欺欺天乎此君子必慎其独也 又曰夫盈天地之间孰非道乎道而可离则道有在矣譬之四方有定位焉适东则离乎西适南则离乎北斯则可离也若夫无适而非道则乌得而离耶故寒而衣饥而食日出而作晦而息耳目之视听手足之举履无非道也此百姓所以日用而不知伊尹耕于有莘之野以乐尧舜之道夫尧舜之道岂有物可玩而乐之乎即耕于有莘之野是已此农夫田父之所日用者而伊尹之乐有在乎是若伊尹所谓知之者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吕与叔曰中者道之所由出程子曰此语有病吕曰论其所同不容更有二名别而言之亦不可混为一事如所谓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又曰中者天下之大本和者天下之达道则性与道大本与达道岂有二乎先生曰中即道也若谓道出于中则道在中内别为一物矣所谓论其所同不容更有二名别而言之亦不可混为一事此语固无病若谓性与道大本与达道可混为一即未安在天曰命在人曰性循性曰道性也命也道也各有所当大本言其体达道言其用体用自殊安得不为二乎吕曰既云率性之谓道则循性而行莫非道此非性中别有道也中即性也在天为命在人为性由中而出莫非道所以云中者道之所由出先生曰中即性也此语极未安中也者所以状性之体段【若谓性有体段亦不可姑假此以明彼】又曰不偏之谓中道无不中故以中形道如称天圆地方遂谓方圆即天地可乎方圆即不可谓之天地则万物决非方圆之所自出如中既不可谓之性则道何从称出于中盖中之为义自过不及而立名若只以中为性则中与性不合子若对以中者性之德却为近之吕曰不倚之谓中不杂之谓和先生曰不倚之谓中甚善【语犹未莹】不杂之谓和未当吕曰喜怒哀乐之未发则赤子之心当其未发此心至虚无所偏倚故谓之中以此心应万物之变无往而非中矣孟子曰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此心度物所以甚于权度之审者正以至虚无所偏倚故也有一物存乎其间则轻重长短皆失中矣又安得如权如度乎大人不失其赤子之心乃所谓允执厥中也大临始者有见于此便指此心名为中故前言中者道之所由出也今细思乃命名未当耳此心之状可以言中未可便指此心名之曰中先生曰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赤子之心发而未逺乎中若便谓之中是不识大本也吕曰圣人智周万物赤子全未有知其心固有不同矣然推孟子所云岂非止取纯一无伪可与圣人同乎非谓无毫髪之异也大临前日所云亦取诸此而已此义大临昔者既闻先生君子之教反求诸己若有所自得参之前言往行将无所不合由是而之焉似得其所安以是自信不疑今承教乃云已失大本茫然不知所向圣人之学以中为大本虽尧舜相授以天下亦云允执其中中者无过不及之谓也何所准则而知过不及乎求之此心而已此心之动出入无时何从而守之乎求之于喜怒哀乐未发之际而已当是时也此心即赤子之心此心所发纯是义理与天下之所同然安得不和大临前日敢指赤子之心为中者其説如此来教云赤子之心可谓之和不可谓之中大临思之所谓和者指已发而言之今言赤子之心乃论其未发之际纯一无伪无所偏倚可以言中若谓已发恐不可言心先生曰所云非谓无毫髪之异是有异也有异者得为大本乎推此一言余皆可见吕曰大临以赤子之心为未发先生以赤子之心为已发所谓大本之实则先生与大临之言未有异也但解赤子之心一句不同耳大临初谓赤子之心止取纯一无伪与圣人同恐孟子之义亦然更不曲折一一较其同异故指以为言固未尝以已发不同处为大本也先生谓凡言心者皆指已发而言然则未发之前谓之无心可乎窃谓未发之前心体昭昭具在已发乃心之用也先生曰所论意虽以已发者为未发反求诸言却是认已发者为説词之未莹乃是择之未精耳凡言心者指已发而言此固未当心一也有指体而言者寂然不动是也有指用而言者感而遂通天下之故是也惟观其所见何如耳大抵论愈精微言愈易差也【伊川】又曰敬而无失便是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也敬不可谓之中但敬而无失即所以中也 苏季明问中之道与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同否曰非也喜怒哀乐未发是言在中之义只一个中字但用不同或曰于喜怒哀乐之前求中可否曰不可既思于喜怒哀乐未发之前求之又却是思也既思即是已发思与喜怒哀乐一般才发便谓之和不可谓之中也又问吕博士言当求于喜怒哀乐未发之前信斯言也恐无着模如之何而可曰言存养于喜怒哀乐未发之时则可若言求中于喜怒哀乐未发之前则不可又问学者于喜怒哀乐发时固当勉强裁抑于未发之前当如何用功曰于喜怒哀乐未发之前更怎生求但平日涵养便是涵养久则喜怒哀乐发自中节或曰有未发之中有既发之中曰非也既发时便是和矣发而中节固是得中【时中之类】只为将中和来分説便是和也【伊川】 又问先生説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是在中之义不识何意曰只喜怒哀乐不发便是中也曰中莫无形体只是个言道之题目否曰非也中有甚形体然既谓之中也须有个形象曰当中之时耳无闻目无见否曰虽耳无闻目无见然见闻之理在始得曰中是有时而中否曰何时而不中以事言之则有时而中以道言之何时而不中曰固是所为皆中然而观于四者未发之时静时自有一般气象及至接事时又自别何也曰善学者不如此却于喜怒哀乐已发之际观之贤且説静时如何曰谓之无物则不可然自有知觉处曰既有知觉却是动也怎生言静人説复其见天地之心皆以谓至静能见天地之心非也复之卦下面一画便是动也安得谓之静自古儒者皆言静见天地之心惟颐言动而见天地之心或曰莫是于动上求静否曰固是然最难云云或曰先生于喜怒哀乐未发之前下动字下静字曰谓之静则可然静中须有物始得这里便是难处学者莫若且先理防得敬能敬则自知此矣或曰敬何以用功曰莫若主一季明曰某常患思虑不定或思一事未了他事如麻又生如何曰不可此不诚之本也须是习能专一时便好不拘思虑与应事时皆要求一或曰当静坐时物之过乎前者还见不见曰看事如何若是大事如祭祀前旒蔽明黈纩充耳凡物之过者不见不闻也若无事时目须见耳须闻或曰当敬时虽见闻莫过焉而不留否曰不説道非礼勿视勿听勿者禁止之辞若説弗字便不得也或问杂説中以赤子之心为已发是否曰已发而去道未远也曰大人不失赤子之心如何曰取其纯一近道也曰赤子之心与圣人之心若何曰圣人之心如明镜如止水【伊川】 又曰圣人未尝无喜也象喜亦喜圣人未尝无怒也一怒而安天下之民圣人未尝无哀也哀此惸独圣人未尝无惧也临事而惧圣人未尝无爱也仁民而爱物圣人未尝无欲也我欲仁斯仁至矣但其中节则谓之和 又曰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中也者言寂然不动者也故曰天下之大本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和也者言感而遂通者也故曰天下之达道【伊川】 又曰致与位字非圣人不能言子思特传之耳【明道】 又曰怒者喜之反哀者乐之反既发则倚于一偏而非中也故未发谓之中中者不偏之谓也由中而出无人欲之私焉发必中节矣一不中节则与物戾非和也故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寂然不动之时也无物不该焉故谓之大本和也者所以感通天下之故故谓之达道中以形道之体和以显道之用致中则范围而不过致和则曲成而不遗故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或问正心诚意如何便可以平天下曰后世自是无人正心若正得心其效自然如此此一念之间毫髪有差便是不正要得常正除非圣人始得且如吾辈还敢便道自己心得其正否此须是于喜怒哀乐未发之际能体所谓中于喜怒哀乐已发之后能得所谓和致中和则天地可位万物可育其于平天下何有 侯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寂然不动也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感而遂通天下之故也中也和也非二也于此四者已发未发之间尔未发之中非时中之谓乎中一也未发之中时中在其中矣特未发尔伊川先生曰未发之中在中之义是也譬之水也湛然澄寂谓之静果其所行则谓之动静也动也中和二字譬焉思过半矣然则中谓之大本和谓之达道何也中者理也无物不该焉故曰大本由是而之焉顺此理而发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交达之天下莫不由之以之修身则身修以之齐家则家齐以之治国则国治以之平天下则天下平故曰达道致此者非圣人不能故曰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祁寛问曰如顔子之不迁怒此是中节亦只是中何故才发便谓之和尹子曰虽顔子之怒亦是倚于怒矣喜怒哀乐亦然故只可谓之和 吕曰人莫不知理义之当无过无不及之谓中未及乎所以中也喜怒哀乐未发之前反求吾心果何为乎易曰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语曰子絶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孟子曰大人者不失赤子之心此言皆何谓也回也其庶乎屡空惟空然后可以见乎中而空非中也必有事焉喜怒哀乐之未发无私意小智挠乎其间乃所谓空由空然后见乎中实则不见也君子贡聚闻见之多其心已实如货殖焉所蓄有数所应有限虽曰富有亦有时而穷故亿则屡中而未皆中也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则心之度物甚于权度之审其应物当无毫髪之差然人应物不中节者常多其故何也由不得中而执之有私意小知挠乎其间故理义不当或过或不及犹权度之法不精则称量百物不能无铢两分寸之差也此所谓性命之理出于天道之自然非人私知所能为也故推而放诸四海而准前圣后圣若合符节故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

右第一章子思述所传之意以立言首明道之本原出于天而不可易其实体备于己而不可离次言存养省察之要终言圣神功化之极盖欲学者于此反求诸身而自得之以去夫外诱之私而充其本然之善杨氏所谓一篇之体要是也其下十章盖子思引夫子之言以终此章之义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程子曰君子之于中庸也无适而不中则其心与中庸无异体矣小人之于中庸无所忌惮则与戒慎恐惧者异矣是其所以反中庸也【伊川】 又曰小人之中庸小人而无忌惮也小人更有甚中庸脱一反字小人不主于义理则无忌惮无忌惮所以反中庸也亦有其心畏谨而不中亦是反中庸语恶有浅深则可谓之中庸则不可【伊川】 又曰且唤做中若以四方之中为中则四边无中乎若以中外之中为中则外面无中乎如生生之谓易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岂可只以今之易书为易行乎中者且谓之中不可捉一个中来为中【明道】 又曰欲知中庸无如权须是时而为中若以手足胼胝闭户不出二者之间取中便不是中若当手足胼胝则于此为中当闭户不出则于此为中权之为言称锤之义也何物为权义也然此只是説得到义义以上更难説在人自看如何【伊川】苏季明问君子时中莫是随时否曰是也中字最难识须是黙识心通且试言一防则中央为中一家则防中非中而堂为中言一国则堂非中而国之中为中推此类可见矣且如初寒时则薄裘为中如在盛寒而用初寒之裘则非中也更如三过其门不入在禹稷之世为中若居陋巷则不中矣居陋巷在顔子之时为中若三过其门不入则非中也或曰男女不授受之类皆然曰是也男女不授受中也在丧祭则不如此矣【伊川】 又曰杨子拔一毛不为墨子又摩顶放踵为之此皆是不得中至于子莫执中又欲执此二者之中不知怎生执得识得则事事物物上皆天然有个中在那上不待人安排也安排着则不中矣【伊川】 又曰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此皆时也未尝不合中故曰君子而时中【伊川】 又曰万物无一物失所便是天理时中 张子曰时中之义甚大须精义入神始得观其防通以行其典礼此方真是义礼也行其典礼而不达防通则有非时中者矣君子要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者以其看前言往行熟则自能见得时中 吕曰君子蹈乎中庸小人反乎中庸者也君子之中庸也有君子之心又达乎时中小人之中庸也有小人之心反乎中庸无所忌惮而自谓之时中也时中者当其可之谓也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当其可也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速则速可以久则久当其可也曾子子思易地则皆然禹稷顔回同道当其可也舜不告而娶周公杀管蔡孔子以微罪行当其可也小人见君子之时中唯变所适而不知当其可而欲肆其奸心济其私欲或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则曰唯义所在而已然实未尝知义之所在有临丧而歌人或非之则曰是恶知礼意然实未尝知乎礼意猖狂妄行不谨先王之法以欺惑流俗此小人之乱德先王之所以必诛而不以听者也 游曰道之体无偏而其用则通而不穷无偏中也不穷庸也以性情言之则为中和以德行言之则为中庸其实一道也君子者道中庸之实也小人则窃中庸之名而实背之是中庸之贼也故曰反中庸或问有谓中所以立常权所以尽变不知权则不

足以应物知权则中有时乎不必用矣是否杨曰知中则知权不知权则是不知中也如一尺之物约五寸而执之中也一尺而厚薄小大之体殊则所执者轻重不等矣犹执五寸以为中是无权也盖五寸之执长短多寡之中而非厚薄小大之中也欲求厚薄小大之中则释五寸之约唯轻重之知而其中得矣故权以中行中因权立中庸之书不言权其曰君子而时中盖所以为权也 又曰中者岂执一之谓哉亦贵乎时中也时中者当其可之谓也尧授舜舜授禹受之而不为泰汤放桀武王伐纣取之而不为贪伊尹放太甲君子不以为簒周公诛管蔡天下不以为逆以其事观之岂不异哉圣人安行而不疑者盖当其可也后世圣学不明昧执中之权而不通时措之宜故徇名失实流而为之哙之让白公之争自取絶灭者有之矣至或临之以兵而为忠小不忍而为仁皆失是也

右第二章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吕曰中庸者天下之所共知天下之所共行犹寒而衣饥而食渴而饮不可须臾离也众人之情厌常而喜新质薄而气弱虽知不可离而亦不能久也惟君子之学自明而诚明而未至乎诚虽心悦而不去然知不可不思行不可不勉在思勉之分而气不能无衰志不能无懈故有日月至焉者有三月不违者皆德之可久者也若至乎诚则不思不勉至于常久而不息非圣人其孰能之 谢曰中不可过是以谓之至德过可为也中不可为是以民鲜能久矣

右第三章

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 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程子曰知者过之若是圣人之知岂更有过【伊川】 吕曰诸子百家异端殊技其诚心非欲理义之不当然卒不可以入尧舜之道者所知有过不及之害也疏明洞达以中为不足守出于天地范围之中沦于虚无寂寞之境穷高极深要之无所用于世此过之之害也蔽蒙固滞不知所以为中泥于形名度数之末节徇于耳目闻见之所及不能体天地之化达君子之时中此不及之害也二者所知一过一不及天下欲蹈乎中庸而以所归此道之所以不行也贤者常处其厚不肖者常处其薄曾子执亲之丧水浆不入口者七日高柴泣血三年未尝见齿虽本于厚而灭性伤生无义以节之者也宰予以三年之丧为已久食稻衣锦而自以为安墨子之治丧也以薄为其道既本于薄又徇生逐末不勉于恩以厚之也二者所行一过一不及天下欲择乎中庸而不得此道之所以不明也知之不中习矣而不察者也行之不中行之而不著者也是知饮食而不知味者也 杨曰极高明而不知中庸之为至则道不行知者过之也尊德性而已不道问学则道不明贤者过之也夫道不为尧桀而存亡虽不行不明于天下常自若也人日用而不知耳犹之莫不饮食而鲜知味也 又曰圣人人伦之至也岂有异于人乎哉尧舜之道曰孝弟不过行止疾徐之间而已皆人所日用而昧者不知也夏葛而冬裘渴饮而饥食日出而作晦而息无非道者譬之莫不饮食而知味者鲜矣 吕曰此章言失中之害必知所以然而后道行必可常行然后道明知之过无征而不适用不及则卑陋不足为是不行之因也行之过不与众共不及则无以异于众是不明之因也行之不着习矣不察是皆饮食而不知味者如此而望道之行难矣夫【此通下章下同】 游曰知出于知性然后可与有行知者过之非知性也故知之过而行之不至也已则不行其能行于天下乎若邹衍之谈天公孙龙之诡辨是知之过也愚者又不足以与此此道之所以不行也行出于循理然后可与有明贤者过之非循理也故行之过而知之不至也已则不知其能明于天下乎若杨氏为我墨氏兼爱是行之过也不肖者又不足以与此此道之所以不明也道不违物存乎人者日用而不知耳故以饮食况之饮食而知味非自外得也亦反诸身以自得之而已夫行道必自致知始使知道如知味是道其忧不行乎今也鲜能知味此道之所以不行也

右第四章

子曰道其不行矣夫

同上章

右第五章

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隠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张子谓范防之曰今人所以不及古人之因此非难悟设此语者盖欲学者存意之不忘庶游心寖熟有一日脱然如大寐之得醒耳舜之心未尝去道故好察迩言昧者日用不知口诵圣言而不知察况迩言一释则弃犹草芥之不足珍也试更思此説推舜与昧者之分寐与醒之所以异无忽鄙言之迩也 吕曰舜之知所以为大者乐取诸人以为善而已好问而好察迩言隠恶而善皆乐取诸人者也两端过与不及也执其两端乃所以用其时中犹持权衡而称物轻重皆得其平故舜之所以为舜取诸人用诸民皆以能执两端而不失中也 一本云好问则无知愚无贤不肖无贵贱无长幼皆在所问好察迩言者流俗之谚野人之语皆在所察广问合乎众议者也迩言出于无心者也虽未尽合乎理义而理义存焉其恶者隠而不取其善者举而从之此与人同之道也 杨曰道之不行知者过之也故以舜大知之事明之舜好问而好察迩言取诸人以为善也隠恶而善与人为善人必以善归之皆非小智自私之所能为也执其两端于以权轻重而取中也由是而用于民虽愚者可及矣此舜所以为大知而道之所以行也

右第六章

子曰人皆曰予知驱而纳诸罟获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朞月守也

杨曰择乎中庸而不能朞月守非所谓智知而不去者则其为知也乃所以为愚也

右第七章

子曰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程子曰顔子择中庸得一善则拳拳中庸如何择如博学之又审问之又谨思之又明辩之所以能择中庸也虽然学问思辩亦何所据乃识中庸此则存乎致知致知者此则在学者自加功也大凡于道择之则在乎智守之则在乎仁断之则在乎勇人之于道则患在不能择不能守不能断【伊川】 吕曰【人皆曰予智以下】中庸之可守人莫不知之鲜能蹈之乌在其为知也欤惟顔子择中庸而能守之此所以为顔子也众人之不能朞月守闻见之知非心知也顔子服膺而弗失心知而已此所以与众人异 一本云择乎中庸可守而不能久知及之而仁不能守之者也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自谓之知安在其为知也欤虽得之必失之故君子之学自明而诚明则能择诚则能守能择知也能守仁也如顔子者可谓能择而能守也高明不可穷博厚不可极则中道不可识故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然在后察其志也非见圣人之卓不足谓之中随其所至尽其所得据而守之则拳拳服膺而不敢失勉而进之则既竭吾才而不敢缓此所以恍惚前后而不可为像求见圣人之止欲罢而不能也一宫之中则庭为之中矣指宫而求之一国则宫或非其中指国而求之九州则国或非其中故极其大则中可求止其中则大可有此顔子之志乎 游曰道之不行知者过之如舜之知则道之所以行也道之不明贤者过之如回之贤则道之所以明也 又曰择乎中庸见善明也得一善则服膺不失用心刚也 杨曰道之不明贤者过之也故又以回之事明之夫得一善拳拳服膺而弗失此贤者所以不过也回之言曰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用此道也故继舜言之

右第八章

子曰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程子曰克己最难故曰中庸不可能也【明道】 吕曰此章言中庸之难也均之为言平治也周官冢宰均邦国平治之谓也平治乎天下国家智者之所能也逊千乗之国辞万钟之禄廉者之所能也犯难致命死而无悔勇者之所能也三者世之所难也然有志者率皆能之中庸者世之所谓易也然非圣人其孰能之唯其以为易故以为不足学而不察以为不足行而不守此道之所以不行也

右第九章

子路问强 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寛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 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 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

程子曰南方人柔弱所谓强者是理义之强故君子居之北方人强悍所谓强者是血气之强故小人居之凡人血气须要以理义胜之【伊川】 吕曰此章言强之中也南方之强不及乎强者也北方之强过乎强者也而强者汝之所当强者也南方中国北方夷狄以北对南故中国所以言南方也南方虽不及强然犯而不校未害为君子北方则过于强尚力用强故止为强者而已未及君子之中也得君子之中乃汝之所当强也柔而立寛而栗故能和而不流刚而寡欲故能中立而不倚富贵不能淫故国有道不变塞焉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故国无道至死不变塞未达也君子达不离道故当天下有道其身必达不变未达之所守所谓不变塞焉者也 游曰中庸之道造次颠沛之不可违惟自强不息者为能守之故以子路问强次顔渊 杨曰公孙衍张仪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可谓强矣而孟子曰妾妇之道也至于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然后谓之大丈夫故君子之强至于至死不变然后为至右第十章

子曰索隠行怪后世有述焉吾弗为之矣 君子遵道而行半涂而废吾弗能已矣 君子依乎中庸遯世不见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

程子曰索隠行怪是过者也半涂而废是不及也不见知而不悔是中者也【伊川】 吕曰怪者君子之所不为也己者君子之所不能也不为其所过不已其所不及此所以依乎中庸自信而不悔也

右第十一章

君子之道费而隠 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能焉天地之大也人犹有所憾故君子语大天下莫能载焉语小天下莫能破焉 诗云鸢飞戾天鱼跃于渊言其上下察也 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程子曰费日用处【伊川】 问圣人亦何有不能不知也曰天下之理圣人岂有不尽者盖于事有所不徧知不徧能也至纤悉委曲处如农圃百工之事孔子亦岂能知哉【伊川】 又曰鸢飞鱼跃言其上下察也此一段子思吃为人处与必有事焉而勿正心之意同活泼泼地防得时活泼泼地防不得只是弄精神【明道】又曰鸢飞戾天向上更有天在鱼跃于渊向下更

有地在 吕曰天地之大亦有所不能故人犹有憾况圣人乎天地之大犹有憾语大者也有憾于天地则大于天地矣此所以天下莫能载愚不肖之夫妇所常行语小者也愚不肖所常行虽圣人亦有不可废此所谓天下莫能破 谢曰鸢飞戾天鱼跃于渊非是极其上下而言盖真个见得如此此正是子思吃道与人处若从此解悟便可入尧舜气象 又曰鸢飞戾天鱼跃于渊无些私意上下察以明道体无所不在非指鸢鱼而言也若指鸢鱼言则上面更有天下面更有地在知勿忘勿助长则知此知此则知夫子与防之意 又曰诗云鸢飞戾天鱼跃于渊犹韩愈所谓鱼川泳而鸟云飞上下自然各得其所也诗人之意言如此气象周王作人似之子思之意言上下察也犹孟子所谓必有事焉而勿正察见天理不用私意也故结上文云君子语大天下莫能载语小天下莫能破今人学诗将章句横在肚里怎生得脱洒去 杨曰道者人之所日用也故费虽曰日用而至赜存焉故隠 侯曰圣人所不知不能如孔子问礼于老访官名于郯子谓异世之礼制官名之因革所尚不同不可强知故也又如大德位禄名夀舜之必得而孔子不得又如博施济众修己以安百姓欲尽圣人溥博无穷之心极天之所覆极地之所载无不被其泽者虽尧舜之仁亦在所病也又如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日用之费民固由之矣其道则安能人人知之虽使尧舜周孔所过者化其化者不越所过者尔又安能使穷荒极逺未过者皆化哉此亦圣人之所不能也

右第十二章子思之言盖以申明首章道不可离之意也其下八章杂引孔子之言以明之

子曰道不逺人人之为道而逺人不可以为道 诗云伐柯伐柯其则不逺执柯以伐柯睨而视之犹以为逺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 忠恕违道不逺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庸德之行庸言之谨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余不敢尽言顾行行顾言君子胡不慥慥尔

程子曰执柯伐柯其则不逺人犹以为逺君子之道本诸身发诸心岂逺乎哉【伊川】 又曰以己及物忠也推己及物恕也违道不逺是也忠恕一以贯之忠者天道恕者人道忠者无妄恕者所以行乎忠也忠者体恕者用大本达道也此与违道不逺异者动以天尔【明道】 又曰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忠体也恕用也 又曰尽己谓忠如心为恕 或问恕字学者可用功否曰恕字甚大然恕不可独用须得忠以为体不忠何以能恕看忠恕两字自见相为用处【伊川】 又曰忠恕所以公平造德则自忠恕其致则公平【伊川】张子曰所求乎君子之道四是实未能道何尝有尽圣人人也人则有限是诚不能尽道也圣人之心则直欲尽道事则安能得尽如博施济众尧舜实病诸尧舜之心其施直欲至于无穷方为博施然安得若是修己以安百姓是亦尧舜实病之欲得人人如此然后得如此 又曰以责人之心责己则尽道所谓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者也以爱己之心爱人则尽仁所谓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者也以众人望人则易从所谓以人治人改而止者也此君子所以责己责人爱人之三术也 吕曰妙道精义常存乎君臣父子夫妇朋友之间不离乎交际酬酢应对之未皆人心之所同然未有不出于天者也若絶乎人伦外乎世务穷其所不可知议其所不可及则有天人之分内外之别非所谓大而无外一以贯之安在其为道也欤柯斧之柄也执斧之柄而求柯于木其尺度之则固不逺矣然柯犹在外睨而视之始得其则若夫治己治人之道于己取之不必睨视之劳而自得于此矣故君子推是心也其治众人也以众人之道而已以众人之所及知责其所知以众人之所能行责其所行改而后止不厚望也其爱人也以忠恕而已忠者诚有是心而不自欺恕者推待己之心以及人者也忠恕不可谓之道而道非忠恕不行此所以言违道不逺者其治己也以求乎人者反于吾身事父事君事兄先施之朋友皆众人之所能尽人伦之至则虽圣人亦自谓未能此舜所以尽事亲之道必至瞽瞍底豫者也庸者常道也事父孝事君忠事兄悌交朋友信庸德也必行而已有问有答有倡有和不越乎此者庸言也无易而已不足而不勉则德有止而不进有余而尽之则道难继而不行无是行也不敢苟言以自欺故言顾行有是言也不敢不行而自弃故行顾言 问忠恕谢氏曰犹形影也无忠做恕不出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诸人説得自分明恕如心而已 游曰有所不足不敢不勉将以践言也则其行顾言矣有余不敢尽耻躬之不逮也则其言顾行矣言行相顾则于心无馁故曰胡不慥慥尔慥慥心之实也 杨曰孟子言舜之怨慕非深知舜之心不能及此据舜惟患不顺于父母不谓其尽孝也凯风之诗曰母氏圣善我无令人孝子之事亲如此此孔子所以取之也孔子曰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若乃自以为能则失之矣 或曰曾子説出忠恕二字子思所以只发明恕字者何故侯曰无恕不见得忠无忠做恕不出来诚有是心之谓忠见于功用之谓恕曰明道言忠恕二字要除一个除不得正谓此欤曰然 又曰父子君臣兄弟朋友之常孔子自谓皆未能何也只谓恕己以及人则将使天下皆无父子无君臣乎盖以责人之心责己则尽道也今人有君亲而不尽其心以事焉曰圣人犹未能尽而曰恕己以及人是祸天下君臣父子也

右第十三章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 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 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 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 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

张子曰责己者当知天下国家无皆非之理故学至于不尤人学之至也 吕曰达则兼善天下得志则泽加于民素富贵行乎富贵者也不骄不淫不足以道之也穷则独善其身不得志则修身见于世素贫贱行乎贫贱者也不謟不慑不足以道之也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素夷狄行乎夷狄者也文王内文明而外柔顺以蒙大难箕子内难而能正其志素患难行乎患难者也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此在上位所以不陵下也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义吾何慊乎哉此在下位所以不援上也陵下不得则罪其下援上不得则非其上是所谓尤人者也庸德之行庸言之谨居易者也国有道不变塞焉国无道至死不变心逸日休行其所无事如子从父命无所往而不受俟命者也若夫行险以徼一旦之幸得之则贪为己力不得则不能反躬是所谓怨天者也故君子正己而不求于人如射而已射之不中由吾巧之不至也故失诸正鹄者未有不反求诸身如君子之治己行有不得亦反求诸身则德之不进岂吾忧哉 游曰素其位而行者即其位而道行乎其中若其素然也舜之饭糗茹草若将终身此非素贫贱而道行乎贫贱不能然也及其为天子被袗衣鼓琴若固有之此非素富贵而道行乎富贵不能然也饭糗袗衣其位虽不同而此道之行一也至于夷狄患难亦若此而已道无不行则无入而不自得矣盖道之在天下不以易世而有存亡故无古今则君子之行道不以易地而有加损故无得丧至于在上位不陵下知富贵之非泰也在下位不援上知贫贱之非约也此惟正己而不求于人者能之故能上不怨天下不尤人盖君子为能循理故居易以俟命居易未必不得也故穷通皆好小人反是故行险以徼幸行险未必常得也故穷通皆丑学者要当笃信而已射有似乎君子者射者发而不中则必反而求其不中之因意者志未正邪体未直邪持弓矢而未审固邪然而不中者寡矣君子之正身亦若此也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而已而何怨天尤人之有哉失诸正鹄者行有不得之况也杨曰君子居其位若固有之无出位之思素其位也侯曰总老尝问一士人曰论语云黙而识之识是识个

甚子思言君子无入不自得得是得个甚或者无以为对侯子闻之曰是不识吾儒之道犹以吾儒语为释氏用在吾儒为不成説话既曰黙识与无入不自得更理防甚识甚得之事是不成説话也今人见笔墨须谓之笔墨见人须谓之人不须问黙而识之是黙识个甚也圣贤于道犹是也庸言之信庸行之谨是自得也岂可名为所得所识之事乎

右第十四章

君子之道辟如行逺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诗曰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乐且眈宜尔室家乐尔妻帑 子曰父母其顺矣乎

吕曰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故君子之道莫大乎孝孝之道莫大乎顺父母故仁人孝子欲顺乎亲必先乎妻子不失其好兄弟不失其和室家宜之妻帑乐之致家道成然后可以养父母之志而无违也行逺登高者谓孝莫大乎顺其亲者也自迩自卑者谓本乎妻子兄弟者也故身不行道不行于妻子文王刑于寡妻至于兄弟则治家之道必自妻子始

右第十五章

子曰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 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体物而不可遗 使天下之人斋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 诗曰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 夫微之显诚之不可揜如此夫问明则有礼乐幽则有鬼神何也程子曰鬼神只是一个造化天尊地卑乾坤定矣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是也【伊川】 又曰夫天専言之则道也分而言之则以形体谓之天以主宰谓之帝以功用谓之鬼神以妙用谓之神以性情谓之干【伊川】 又曰鬼神者造化之迹也 又曰鬼是往而不反之义 又曰立清虚一大为万物之源恐未安须兼清浊虚实乃可言神道体物不遗不应有方所【明道】 又曰上天之载无声无臭其体则谓之易其理则谓之道其用则谓之神故説神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大小大事而只曰诚之不可揜如此夫彻上彻下不过如此 问世言鬼神之事虽知其无然不能无疑如何可以晓悟其理曰理防得精气为物游魂为变与原始要终之説便能知也鬼神之道只恁説与贤虽防得亦信不过须是自得也【伊川】 又曰鬼神往来屈伸之义故天曰神地曰祗人曰鬼神示者归之始归往者来之终又曰天体物不遗犹仁体事而无不在也礼仪三百威仪三千无一物之非仁也昊天曰明及尔出王昊天曰旦及尔游衍无一物之不体也 又曰凡可状皆有也凡有皆象也凡象皆气也气之性本虚而神则神与性乃气所固有此鬼神所以体物而不可遗也 吕曰鬼神者无形故视之不见无声故听之不闻然万物之生莫不有气气也者神之盛也莫不有魄魄也者鬼之盛也故人亦鬼神之防尔此体物而不可遗者也鬼神者周流天地之间无所不在虽寂然不动而有感必通虽无形无声而有所谓昭昭不可欺者故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也弗见弗闻可谓微矣然体物而不可遗此谓之显周流天地之间昭昭而不可欺可谓诚矣然因感而必通此之谓不可揜 又曰鬼神者二气之往来尔物感虽微无不通于二气故人有是心虽自谓隠微心未尝不动动则固己感于气矣鬼神安有不见乎其心之动又必见于声色举动之间人乘间以知之则感之著者也谢曰动而不已其神乎滞而有迹其鬼乎往来不息神也摧仆归根鬼也致生之故其鬼神致死之故其鬼不神何也人以为神则神以为不神则不神矣之死而致生之不智之死而致死之不仁圣人所为神明之也 或问死生之説谢曰人死时气尽也曰有鬼神否谢曰余当时亦曾问明道先生明道曰待向你道无来你怎生信得及待向你道有来你但去寻讨看谢曰此便是答底语又曰横渠説得来别这个便是天地间妙用须是将来做个题目入思议始得讲説不济事曰沈魂滞魄影响底事如何曰须是自家看得破始得张亢郡君化去尝来附语亢所知事皆能言之亢一日方与道士围碁人自外来道士封一把碁子令将去问之张不知数便道不得又如紫姑神不识字底把着冩不得不信底把着冩不得推此可以见矣曰先王祭享鬼神则甚曰是他意思别三日斋五日戒求诸隂阳四方上下盖是要集自家精神所以假有庙必于萃与涣言之虽然如是以为有亦不可以为无亦不可这里有妙理于若有若无之间须断置得去始得曰如此却是鹘突也谢曰不是鹘突自家要有便有自家要无便无始得鬼神在虚空中辟塞满触目皆是为他是天地间妙用祖考精神便是自家精神 杨曰鬼神体物而不可遗盖其妙万物而无不在故也

右第十六章

子曰舜其大孝也与德为圣人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 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夀 故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笃焉故栽者培之倾者覆之 诗曰嘉乐君子宪宪令德宜民宜人受禄于天保佑命之自天申之 故大德者必受命

程子曰知天命是达天理也必受命是得其应也命者是天之付与如命令之命天之报应皆如影响得其报者是常理也不得其报者非常理也然而细推之则须有报应但人以浅狭之见求之便为差误天命不可易也然有可易者唯有德者能之如修养之永年世祚之祈天永命常人之至于圣贤者皆此道也【伊川】 张子曰德不胜气性命于气德胜其气性命于德穷理尽性则性天德命天理气之不可变者独死生修夭而已故论死生则曰有命以言其气也语富贵则曰在天以言其理也此大德所以必受命吕曰中庸之行孝弟而已如舜之德位皆极流泽之逺始可谓尽孝故禄位名夀之皆得非大德其孰能致之 又曰命虽不易惟至诚不息亦足以移之此大德所以必受命君子所以有性焉不谓命也 游曰中庸以人伦为主故以孝德言之 侯曰舜匹夫也而有天下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以天下养宗庙飨之子孙保之孝之大也位禄名夀必得者理之常也不得者非常也得其常者舜也不得其常者孔子也舜自匹夫而有天下栽者培之也桀自天子而为匹夫倾者覆之也天非为舜桀而存亡之也理固然也故曰大德必受命必言其可必也

右第十七章

中庸辑畧卷上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