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金刚般若经疏论纂要(并序上)

(快捷键←)[没有了]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金刚般若经疏论纂要三卷

此土著述

金刚般若经疏论纂要三卷

京大兴福寺沙门宗密述长水沙门子璇治定

金刚般若经疏论纂要(并序上)

镜心本净像色元空。梦识无初物境成有。由是惑业袭习报应纶轮。尘沙劫波莫之遏绝。故我满净觉者。现相人中先说生灭因缘。令悟苦集灭道。既除我执未达法空。欲尽病根方谈般若。心境齐泯即是真心。垢净双亡一切清净。三千瑞焕十六会。彰今之所传即第九分。句偈隐略旨趣深微。慧彻三空檀含万行。住一十八处密示阶差。断二十七疑潜通血脉。不先遣遣曷契如如。故虽策修始终无相。由斯教理皆密行果俱玄。致使口讽牛毛心通麟角。或配入名相着事乖宗。或但云一真望源迷泒。其余胸谈臆注不足论矣。河沙珍宝三时身命喻所不及。岂徒然哉。且天亲无著师补处尊。后学何疑或添或弃。故今所述不攻异端。疏是论文。乳非城内纂要名意及经题目。次下即释无烦预云。

稽首牟尼大觉尊  能开般若三空句

发起流通诸上士  冥资所述契群机

将释此经。未入文前悬叙义门。略开四段。第一辩教起因缘。第二明经宗体。第三分别处会。第四释通文义。初中二。初总论诸教。谓酬因酬请显理度生也。若据佛本意。则唯为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开佛知见等。后别显此经五。一为对治我法二执故。由此二执起烦恼所知二障。由烦恼障障心心不解脱。造业受生轮转五道。由所知障障慧慧不解脱。不了自心。不达诸法性相纵出三界亦滞二乘。不得成佛故名障也。二执若除二障随断。为除二执故说此经。二为遮断种现二疑故。遮未起种子之疑。断现起现行之疑。即经中答所问已。便蹑迹节节断疑。乃至经终二十七段。三为转灭轻重二业故。转重业令轻受。灭轻业令不受。因为显示福慧二因故。佛成正觉未说般若之前。众生由无妙慧。施等住相皆成有漏或滞二乘。故谈般若显示妙慧。为法身因。五度为应身因。若无般若。则施等五非波罗蜜。不名佛因。故须福慧二严方成两足尊矣。五为发明真应二果故。未闻般若之前。但言色相是佛。不知应化唯真之影。不如实见真身应身。故此发明二果。令知由前二因证得。第二明经宗体二。初宗。统论佛教因缘为宗。别显此经。则实相般若观照般若不一不二。以为其宗。以即理之智观照诸相故。如金刚能断一切。即智之理是为实相故。如金刚坚牢难坏。万行之中一一不得昧此。是故合之以为经宗二体。文字般若即是经体。文字即含声名句文。文字性空即是般若。无别文字之体故。皆含摄理无不尽统为教体。第三分别处会二。初总明。佛说大部处会六百卷文。四处十六会说。一王舍城鹫峰山七会。山中四会。山顶三会。二给孤独园七会。三他化天宫摩尼宝藏殿一会。四王舍城竹林园白鹭池侧一会。此经则第二处第九会。第五百七十七卷。后别明传译。此卷时主前后六译。一后秦罗什。二后魏菩提流支。三陈朝真谛。四隋朝笈多。五唐初玄奘。六大周义净。上六人皆三藏。今所传者即罗什。弘始四年于长安草堂寺所译。天竺有无著菩萨。入日光定上升兜率。亲诣弥勒禀受八十行偈。又将此偈转授天亲。天亲作长行解释成三卷。论约断疑执以释。无著又造两卷论。约显行位以释。今科经唯约天亲释义。即兼无著。亦傍求余论。采集诸疏题云纂要。其在兹焉。第四释通文义二。初解题目。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金刚者。梵云跋折罗。力士所执之杵是此宝也。金中最刚故名金刚。帝释有之。薄福者难见。极坚极利喻般若焉。无物可能坏之。而能碎坏万物。涅槃经云。譬如金刚无能坏者。而能碎坏一切诸物。无著云。金刚难坏。又云。金刚能断又云。金刚者细牢故。细者智因故。牢者不可坏故。皆以坚喻般若体。利喻般若用。又真谛记说六种金刚。一青色能消灾厄。喻般若能除业障。二黄色随人所须。喻无漏功德。三赤色对日出火。慧对本觉出无生智火。四白色能清浊水。般若能清疑浊。五空色令人空中行坐。慧破法执住真空理。六碧色能消诸毒。慧除三毒。傍兼可矣。非坚利之本喻。般若正翻云慧。即照五蕴空相应本觉之慧是也。若约学者从浅至深言之。则摄闻思修三慧总为般若。故无著云。能断者。般若波罗蜜中闻思修所断。如金刚断处而断故。又云。细者智因故者。智因即慧也。依智度论。因位名般若果位名智。则闻思修皆名为细。细妙之慧佛智之因矣。般若能断故在因位。佛果无断转受智名。若依大品经。若字通智慧二义。故智与慧名义少殊体性无别。波罗蜜者。此云彼岸到。应云到彼岸。谓离生死此岸。度烦恼中流。到涅槃彼岸涅槃此云圆寂亦云灭度。一切众生即寂灭相。不复更灭。但以迷倒妄见生死。名在此岸。若悟生死本空。元来圆寂名到彼岸。若兼般若回文。应云到彼岸慧经者梵音修多罗。义翻为契经。契者诠表义理契合人心。即契理契机也。经者。佛地论云。能贯能摄故名为经。以佛圣教贯穿所应说义摄持所化生故。后释经文准常三分。初序分。二正宗分。三流通分。初文二。初证信序二发起序○今初证信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释此分三。一明建立之因。则佛临灭度。阿难请问四事。佛一一答。我灭度后。一依四念处住。二以戒为师。三默摈恶性比丘。四一切经初。皆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某处与某众若干等。二明建立之意。意有三焉。一断疑故。谓结集时阿难升座。欲宣佛法。感得自身相好如佛。众起三疑。一疑佛重起说法。二疑他方佛来。三疑阿难成佛。故说此言三疑顿断。二息诤故。若不推从佛闻。言自制作则诤论起。三异邪故。不同外道经初云阿忧等。三正释文义。具六成就。谓信闻时主处众。六缘不具教则不兴。必须具六故云成就。一信若兼我闻合释。则指法之辞也。如是之法我从佛闻。单释如是者。智度论云。信成就也。佛法大海信为能入智为能度。信者言是事如是。不信者言是事不如是。又圣人说法但为显如。唯如为是故称如是。又有无不二为如如。非有无为是。二闻我即阿难五蕴假者。闻谓耳根发识。废别从总故云我闻。阿难所不闻二十年前之经。有云如来重说。有云得深三昧总领。若推本而言。即阿难是大权菩萨。何法不通三时师资合会说听究竟。故言一时。诸方时分延促不同。故但言一。又说法领法之时。心境泯理智融。凡圣如始本会。此诸二法皆一之时。四主。具云佛陀。此云觉者。起信云。所言觉义者。谓心体离念。离念相者等虚空界。即是如来平等法身。则以无念名之为佛。然觉有三义。一自觉。觉知自心本无生灭。二觉他。觉一切法无不是如。三觉满二觉理圆称之为满。故知有念则不名觉。起信云。一切众生不名为觉。以无始来念念相续未曾离念。又云。若有众生能观无念者。则为向佛智故。五处。舍卫此云闻物。谓具足欲尘财宝多闻解脱等。远闻诸国故。义净译云名称大城。祇树等者。即只陀太子所施之树。给孤长者所买之园。只陀此云战胜。波斯匿王太子也。生时王与外国战胜。因以为名。梵语须达此云善施。给孤独即是善施也。又亦常行施故。西国呼寺。为僧伽蓝此云众园。六众。与者。并也。及也。大者名高德着。比丘梵语此含三义。故存梵不译。一怖魔。二乞士。三净戒。众者理和事和。千二百五十者。佛初成道度憍陈如等五人。次度迦叶三兄弟。兼徒总一千。次度舍利弗目莲。各兼徒一百。次度耶舍长者子等五十人。经举大数故减五人。此常随众故偏列数。非无余众未隐显耳。俱者一时一处。二发起序者。谓乞食威仪离于邪命是为持戒。戒能资定定能发慧。故以戒定发起般若正宗△文二初戒。

尔时世尊食时着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 分七节释。一化主。成实论说具上九号。为物钦重故曰世尊。天上人间共所尊故。二化时。食时辰时。当日初分求乞易得。不恼自他。乞已归园正当巳时。如常斋法。三化仪。着僧伽梨衣。持四天王所献钵。四化处。园在城东南五六里。自外之内为入。处广人多曰大。五化事。佛为欲显头陀功德。令放逸者惭愧。以同事摄故自乞食。璎珞女经说。化佛身如全段金刚。无生熟二藏。今所乞者利益他故。故净名云。为不食故应受彼食。六化等。一由内证平等理。外不见贫富相。二心离贪慢慈。无偏利。三表威德。不惧恶象沽酒淫女等家。四息凡夫猜嫌。五破二乘分别。七化终。然已字义属下句文连上句。饭食字义属上句文连下句。若广其文。令当句中备者。应云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饭食讫收衣钵。佛若不食他福不满。宝云经说。随所乞得分为四分。一拟与同梵行。二拟施贫病乞人。三水陆众生。四自食。十二头陀经唯说三分除梵行。二定。

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分三节释。一并资缘。将欲入定须息攀缘。衣钵不收心有劳虑。故佛示现为后轨也。即收大衣着七条。二净身业。阿含经说。佛行离地四指莲华承足。今示现洗者。顺世表法为后轨也。三正入定。敷座坐禅者。由身端故。心离沉掉故。魏译云。如常敷座结加趺坐。端身而住正念不动。唐译云。端身正愿住对面念。无著云。显示唯寂者。于此能觉能说故。然大圣现迹必有所表。表本觉之佛在五蕴之都。觉魔军本空名为战胜。照心识具德即是给孤。求法养神名乞士众。觉心既发宁弃尘劳。将欲遍观遂入识藏心心数法。次第思惟即妄而真。皆得法喜。法喜无体融合觉心。思惟假缘亡缘可符真性。观照是迹拂迹返本还源。返本还源法空心寂。心寂真体般若朗然。欲谈般若正宗如是示现发起。资圣云。夫身有二。一伪二真。五蕴伪体假衣食以生育。法身无相因般若以照成。群生保伪遗真。诸佛养真弃伪。群生既迷真而取伪。我乃假伪迹而引真。故托乞食之缘。将施法喜之化。故涅槃经云。汝诸比丘虽行乞食。初未曾乞大乘法食。第二正宗分。二门分别。初约无著七种义句以悬判。后依天亲问答断疑以科释。初中七义句者。一种性不断。谓护念付嘱。二发起行相。谓由请赞许。三行所住处。谓十八住。从佛正说直至经终。是无相行所住处矣。四对治。谓一一住处。皆具邪行共见正行二种对治。五不失。谓由对治离增减二边。不失中道。六地位。谓由不失中道。成贤圣位。信行地净心地如来地。七立名。谓由前六智慧坚利位地阔狭。故名金刚。后四但约第三句中十八住说。无别经文。十八住处者。一发心住。经云。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等。二波罗蜜相应行住。不住色布施等。三欲得色身住。可以身相等。四欲得法身住。法身有二。一言说法身。颇有众生等因言显理故。二证得法身。复有二。一智相。如来得阿耨等。二福相若人满三千等。五于修道得胜中无慢住。须陀洹等。从此至十六住。如次对治十二种障。意明欲求色身法身须离是障。障尽故入十七证道住。今当对治第一慢障。六不离佛世时住。昔在然灯等离第二少闻障。不离佛世则具多闻。七愿净佛土住。菩萨庄严佛土不等。离小攀缘作念修道障。缘形相土则小。无缘则大契法界故。八成熟众生住。人身如须弥等。离舍众生障。若见大小不能济物。九远离随顺外论散乱住。如恒河中所有沙等。离乐随外论散乱障。恒沙宝施不及持经。如何外学不修正法。十色及众生身抟取中观破相应行住。三千世界所有微尘等。离破影像相中无巧便障。既离散乱与定相应。以细末不念二种方便。破粗至细泯细至空。则除影像之相想。十一供养给侍如来住。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等。离福资粮不具障。不以相见常见法身。名为给侍福无边矣。十二远离利养及疲乏热恼。故不起精进及退失住。恒河沙身命布施等。离乐味懈怠利养障。恒沙命施犹劣受持。岂为一身耽着利养。身疲心恼而懈怠耶。十三忍苦住。忍波罗蜜割截身等。离不能忍苦障。无我等相累苦能忍。十四离寂静味住。当来之世若有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等。离智资粮不具障。日三时舍身。一一沙数不及信经。如何唯专禅定耽寂静味。阙于智慧而不持说。十五于证道时远离喜动住。云何住降等。离十一不自摄障。我能住降心生喜动。动则不能自摄。十六求佛教受住。于燃灯佛所有法得菩提不等。离十二无教授障。欲入初地须佛教授。故约遇佛得无所得。而证道矣。十七证道住。人身长大等。摄种性智证遍行真如成法报身故长大矣。十八上求佛地住。于中复有六种具足一国土净具足。我当庄严佛土等。此教二地已上诸大菩萨。二无上见智净具足。有肉眼不等。此下皆唯佛果故云无上。无上之言贯通下四三福自在具足。若人满三千界七宝等。四身具足。佛可以具足色身等。五语具足。汝勿谓如来说法等。六心具足。佛得阿耨菩提为无所得耶。乃至应作如是观。又十八住略为八种。亦得满足。一摄住处。二波罗蜜净住处。一二次配。三欲住处摄三及四。四离障碍住处。即前十二障也。从五至十六。五净心住处。六究竟住处。上二次配十七十八。七广大住处。八甚深住处。上二各摄十八住处。一一住中皆深皆广。十八住文配位地者。第一十住。第二十行中前六。三第七行。四后三行。五至十四如次配十回向。十五暖顶。十六忍世第一。十七初地十八从二地乃至佛地。第二依天亲问答断疑以科释。总分四段△初善现申请。二初整仪赞佛。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 长老者。德长年老。唐译云具寿。寿即是命。魏译云慧命。以慧为命。须菩提有三义译。谓善吉善现空生。生时室空。解空之善瑞现矣。相师占云。唯善唯吉。从座起下。皆整理威仪修敬之相。希有者。世所无故。如来者。从如而来。论云善护念者。依根熟菩萨说。谓与智慧力令成就佛法。与教化力令摄受众生。善付嘱者。依根未熟菩萨说。惧其退失。付授智者。付者将小付大。嘱者嘱大化小。菩提萨埵。此云觉有情。三释。一约境所求所度。二约心有觉悟之智。余情虑之识。三约能所。所求能求三皆如次配觉及有情。二正发问端。

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 典分二。初释当机。华严云。忘失菩提心修诸善业。魔所摄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此云无上正遍正觉。谓正智遍智觉知真俗不偏不邪。二释正问。魏译云。应云何住。云何修行。云何降伏其心。意云若人发菩提心已。住何境界修何行业。妄心若起云何降伏。故佛令安住四心修六度行。于中降心不令着相。秦译略修行者意云。住道降心即是修行。谓四心六度皆名住修降伏故。无著云。住谓欲愿。修行谓相应等持。降伏谓彼心若散制令还住。又十八住中。一一皆以住修降伏释之。故知义虽有三而行是一○二如来赞许。

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曲分三。一印赞所赞。重言善哉赞美之极。护付能令佛种不断。是事必然。故印赞言如汝所说○二敕听许说。无以生灭心行听实相法。智论偈云。听者端视如渴饮一心入于语义中。踊跃闻法心悲喜。如是之人可为说。三标劝将陈。我当为汝如是如是委细而说。三善现伫闻。

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唯者顺从之辞。礼对曰唯。野对曰阿。十地经云。如渴思冷水。如饥思美食。如病思良药。如众蜂依蜜。我等亦如是。愿闻甘露法△四如来正说二。一正答所问二。初举总标别以牒问。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 此以降伏为总。住修为别也。谓住修之中皆有降伏。经意在此故唯标降伏有科。此所标云。举后摄初者。乃令经文极不稳畅。理例颠倒自古言教秪有以初摄后。未闻以后摄初。况详经文无别答降伏之处。则知降伏在住修中。皆令离相是答。降伏问也不别答者。此经宗于离相。离相正是降心。本意欲明降心。须约住修而显。住修降心本不相离故。无著十八住。皆有住修降心。△二约别显总以答问二。一答安住降心问四初广大心。

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 文二。初句标三界普度故。若卵下二列三。一受生差别。天狱化生鬼通胎化人畜各四。诸余微细水陆地空。不可具分品类。卵劣在初者二释。一约境。具缘多者为首。二约心从本至末为次。二依止差别。有色四禅无色四空。三境界差别。功德施云。有想则空识二处。无想则无所有处。非等则有顶○○二第一心。

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 即无住处涅槃。不共二乘故云第一。无著云。何故愿此不可得义生所摄故。又云。卵湿无想有顶则不能。云何普入。有三因缘。一难处生者待时故。二非难处生未成熟者。成熟之故。三已成熟者解脱之。故○○三常心。

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一性空故。二同体故。论云。自身灭度无异众生。三本寂故。四无念故。五法界故。四不倒心。

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论云。远离依止身见众生等相故。无著云。已断我见得自行平等相故。信解自他平等。显示降伏心中。摄散时众生想亦不转。如彼尔炎。△二答修行降心问五○初总标。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 于法者。统标诸法。应无下正明修行。问菩萨万行何唯说一。答万行不出六度。六度总名布施。故偈云。檀义摄于六。资生无畏法。此中一二三。是名修行住。无著云。若无精进疲倦故不能说法。若无禅定。即贪信敬利养染心。说法。若无智慧便颠倒说。法二别释。

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 本论但指三事。谓自身报恩果报。偈云自身及报恩。果报斯不着。护存己不施。防求于异事。三总结。

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 前但指三事。今则心境空有微细尽袪故。偈云。远离取相心。论云。不见施物。受者施者。无著云不住相想。有人。将此结文。为答降伏问非也。前标次释次结。皆云无住。都是修行中降伏之义。何忽偏判配结之文为答别问○四显益。

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 初句征者。论云。若离施等相想。云何成就施福。若菩萨下释。于中三。初法说。为疑无福。不可思以断之。东方下喻说可知。菩萨无住相下法合。虚空者无者。云犹如虚空。有三因缘。一遍一切处。谓住不住相中福生故。二宽广高大殊胜故。三无尽究竟不穷故。五结劝。

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二蹑迹断疑。论云。自此已下示现断生疑心。于中文分二十七段。一断求佛行施住相疑。疑云。为求佛果行施。即是住所求佛相。云何无住。又不住相为因。岂感色相之果。因果不类故。断之文四。初举疑因以问。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 本秪因以相为佛。故对前不住相起疑。佛举疑起之因。问答欲令除断○二防相得以酬。

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 遮防疑者。欲以相求令得见佛。故答云。不可以相得见。论云。为防彼相成就得如来身。三释体异有为。

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 相是有为生住异灭。佛体异此故非身相。偈云。三相异体故者。佛体异于有为三相也。住异二相同是现在故合为一。若细分即四。故唯识云。生表此法先非有。灭表此法后是无。异表此法非凝然。住表此法暂有用。四印佛身无相。

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非但佛身无相但是一切凡圣依正。有为之相尽是虚妄。以从妄念所变现故。妄念本空所变何实。故起信云。一切境界唯依妄念。而有差别若离心念即无一切境界之相。若见诸相等者。遮离色观空也。恐闻相是虚妄。又别求无相佛身。故云相即非相便是如来。不唯佛化身相是如来。所见一切相相皆无相即如来也。故起信云。所言觉义者。谓心体离念。离念相者等虚空界。即是如来平等法身。肇云。行合解通则为见佛。偈云。离彼是如来者。离彼三相是法身如来也。无著则于色身但离遍计。不执色相即真色身。故彼论云。此为显示如来色身。又此当第三欲得色身住处。二断因果俱深无信疑。论云。无住行施因深也。无相见佛果深也。未来恶世必不生。信空说何益。断之文四。初约无信以呈疑。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 魏云。颇有众生于未来世云云。今略此句者。影在后五百岁也。句诠差别章者解句。实信者。大品云。于一切法不信是信般若。二呵疑词以显信。

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 后五百岁者。大集云。初五百岁解脱牢固。第二五百岁禅定牢固。三多闻。四塔寺。五斗诤。皆如初二句例本疑恶世无信故举恶世以断疑。持戒修福者戒定也。以此为实者。正解无倒。无著云。增上戒等三学。显示修行少欲等功德。戒出三涂定出六欲慧出三界。三明能信之所以二。初明历事善友积集信因。

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 无著云。显示集因于多佛所。明久事善友则缘胜也。种诸善根。明久伏三毒则因胜也。二明善友所摄成就信德二。初明摄受得福显福德门。

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 无著云。谓于一切行住所作中知其心。四蕴见其依止色身故。此等显示善友所摄。论云。若不说见。或谓如来以比智知。若不说知。或谓如来以肉眼见。故须二语。得福德者。魏云。生如是福德取如是福德。论云。生者能生因。取者熏修自体果义。无著云。生者福正起时现行。取者即彼灭时摄持种子。此云得者。生取二义不离于得。得之一字生取俱摄。二明摄受所以显智慧门。由无二执故得摄受。△文二。初正明已断粗执。

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 初征信者。以何义故。得如来悉知悉见。后释二。一无我执。执取自体为我。计我展转趣于余趣为人。计我盛衰苦乐种种变异相续为众生。计我一报命根不断而住为寿者。二无法执。论云。无法相者。能取所取一切法无。亦无非法相者。无我真空实有。然离二执正是得佛知见。成就净信之本善根福德。却是相兼故。论云。有智慧便足。何故。复说持戒功德。为示现实相差别义故。亦有持戒功德。依信心恭敬能生实相故。不但说般若二因。显未除细执。

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则为着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 若心取下。总明二相总解取法非法。尽名相也。亦是建立取相。则我等相便生立义宗也。若取法下。别明二相。论云。但有无明使无现行粗烦恼。示无我见故。无著云。但取法及非法相转。非我等想。以我等想及依止不转。中有征者。取法但为法相。何故便着我等。释云。取非法亦着我等。何况取法以后释前也。四示中道之玄门。

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初正结归中后引说。以证筏喻者。假言显义。不应如言执义。不执即为不取。非全弃也。偈云。彼不住随顺于法中证智。论释云。不住者得证智。舍教如到彼岸。随顺者。随顺彼证智之教法。如未到岸。无著云。法尚应舍者。实相生故。何况非法者。理不应故。三断无相。云何得说疑。论云。向说不可以相见佛。佛非有为。云何释迦得阿耨菩提。云何说法。断之文二。初问答断疑四。初举疑因以问。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 佛问得不。意显不得故。无著云。显示翻于正觉取故。二顺实理以酬。

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 偈云。应化非真佛。亦非说法者。三释无定法之言。

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 无著云。不可取者。谓正闻时。不可说者。谓正说时。非法者。分别性故。非非法者。法无我理故。论云。彼法非法非非法。依真如义说。非法者。一切法无体相故。非非法者。彼真如无我实相有故。何故。唯言说不言证。有言。说者。即成证义故。若不证者。则不能说。四释无取说之所以。

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魏云。一切圣人皆以无为法得名。论意云。圣人但依真如清净得名。非别得法故无取说。而有差别者。论云。真如具足清净分清净。无著云。无为者无分别义故。是故菩萨有学得名。如来无学得名。初无为者。折伏散乱时显了故。后无为者。唯第一义者无上觉故。三乘贤圣皆修证无为。故通说为差别。二校量显胜四。初举劣福以问。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 俱舍偈云。四大洲日月苏迷卢欲天梵世各一千。名一小千界。此小千千倍。说名一中千。此千倍大千。皆同一成坏。七宝者。金银琉璃珊瑚码瑙赤真珠颇梨二释福多以酬。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 无著云。是福德者标牒。即非者约胜义空。是故者约世俗有。三判经福超过。

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 偈云。受持法及说。不空于福德。福不趣菩提。二能趣菩提。四句者。但于四句诠义。究竟即成四句偈。如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此最妙也。然但义见四句。持说即趣菩提。文或增减不必唯四。义若阙者则互成谤。四释超过所以二。初正释。

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 诸佛菩提法者。论云。名为法身。于彼法身此二能作了因。一切诸佛者即报化身。论云。于此能为生因。二转释。

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第一义中。无有佛法从经出也。四断声闻得果是取疑。论云。向说圣人无为法不可取说。云何声闻各取自果。如证而说。断之文四。初入流果。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 须陀洹。此云入流。入圣人流故。亦云预流。预圣人流故。秪由不入六尘名入圣流。不是别有所入故。论云。圣人得果不取一法。不取六尘境界。故名逆流。乃至罗汉不取一法。以是义故。名阿罗汉。然非不取无为自果。但于证时离取我等烦恼。是故无如是心。我能得果。若起如是心我能得果。即为着我等故。知得果是不取义。何得疑云是取。二一来果。

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 斯陀含。此云一来。断欲界六品修惑。从此命终。一往天上一来人间。便得阿罗汉果。故名一来。而实无来者。已悟无我谁能往来。三不来果。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是故名阿那含 阿那含。此云不来。亦云不还。断欲界九品修惑尽。命终一往天上。更不还来下界。故云不来。而实无不来义。同前释。四不生果。阿罗汉。此释有三。一无贼。三界见修烦恼尽故。二不生。不受后有故。三应供。应受人天广大供养故。文三。初举所得以问。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 二明无取以答。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着我人众生寿者 三引已证令信。三初明佛先印。

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 无诤者。不恼众生。能令众生不起烦恼。故佛赞之。十弟子中善现第一离欲者。三界烦恼但有贪心尽名为欲。非唯欲界二彰已不取。

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 三却释佛意。

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论云。离二种障。一烦恼障得阿罗汉故离。二三昧障得无诤故离。故无所行。阿兰那者。此云寂静。五断释迦然灯取说疑。论云。释迦昔于燃灯佛所受法。彼佛为此佛说法。云何言不可取不可说。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燃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 于法实无所得者。然灯佛说。说是语言。释迦所闻唯闻语言。语言非实智证法故。论云。释迦于然灯所。言语所说不取证法。以是义故。显彼证智不可说不可取。六断严土违于不取疑。论云。若法不可取。云何诸菩萨取庄严净土。云何自受法王身。断之文三。初举取相庄严问。

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 佛意欲明法性真土。故问取形相庄严土不。二释离相庄严答。

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 偈云。智习唯识通。如是取净土。非形第一体。非严庄严意。论释云。诸佛无有庄严国土事。唯真实智慧习识通达故。不可取庄严有二。一形相。二第一义相。非严者无形相故。庄严意者。即是第一庄严。以一切功德成就庄严故。三依净心庄严劝。

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论云。若人分别佛土。是有为形相。而言我成就者。彼住于色等境中。为遮此故。故云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等也。而生其心者。则是正智。此是真心。若都无心便同空见。七断受得报身有取疑。疑意如前。断之文二。初问答断疑。

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论云。如须弥山王势力高远故名为大。而不取我是山王。以无分别故。报佛亦如是。以得无上法王体故名大。而不取我是法王。以无分别故。故偈云。如山王无取。受报亦复然。非身名身者。非有漏有为身。是无漏无为身。故偈云。远离于诸漏。及有为法故。论云。若如是即无有物。若如是即名有物。以唯有清净身故。以远离有为法故。以是义故。实有我体。以不依他缘住故。二校量显胜二。一约外财挍量广显经胜二。一校量胜劣三。初约多河以辨沙。

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 恒河者。从阿耨池东面流出。周四十里沙细如面。金沙混流。佛多近此说法。故取为喻。二约多沙以彰福。

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沙河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 论云。前已说喻何故复说。偈云。说多义差别亦成胜校量。后福过于前故重说胜喻。何故不先说此喻。为渐化众生令信上妙义故。又前未显以何等胜功德能得菩提故。三约多福以显胜。

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施感生死经趣菩提大意同前。二释胜所以五。一尊处叹人胜三。初明处可敬。

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 大般若说。天帝不在。诸天若来但见空座。尽皆作礼供养而去。窣堵波。此云高显。塔者边国讹语。庙藐也。于塔中安佛形藐。二显人获益。

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 前四句犹胜。况此尽能受持。故最上等也。三显处有佛。

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则为有佛。若尊重弟子 经显如来法身依法则有报化。又一切贤圣皆以无为得名。经显无为必有贤圣尊重弟子。二约义释辨名胜。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则非般若波罗蜜 佛立经名约能断惑。断惑故胜也。则非般若者。无著云。对治如言执故。三佛无异说胜。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 无所说者。无别异增减之说。但如证而说。既如其说则无所说。三世佛皆然故云无异说。故论云无有一法唯独如来说。余佛不说。无著云。第一义不可说。四施福劣尘胜。

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论云。宝施福德是烦恼因。以能成就烦恼事故。地尘无记非烦恼因故。尘胜施劣。大云云。故诸地尘则非贪等烦恼。尘是名无记。地尘如来说三千界非烦恼染因。界是名地尘。无记界是则界为尘。因尘不生烦恼。施为福因福生烦恼。五感果离相胜。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恐施宝者云。我施求佛谁言烦恼。故此经云。可以相为佛不。论云。持说此法能成菩提。胜彼福德。何以故。彼相于佛菩提非法身相故。经福能降施福德三十二相。意明经福降施方得色相佛身。若但宝施即烦恼因。二约内财校量倍显经胜。二初校量胜劣。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舍身胜于宝施。持说又胜舍命。二释胜所以五。初泣叹未闻深法胜。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 舍身之苦已感人心。何况更闻不及持说。是故悲泪。论云。念彼身苦尊重法故悲泪。慧眼人空也。未闻法空也。二净心契实具德胜二。初正明。

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 论云。此中有实相余者非实相。二佛迹。

世尊。是实相者。则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 无著云。为离实相分别想故。三信解三空同佛胜三。初总标信解。

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则为第一希有 无著云。未来法灭时。尚有菩萨受持。故无我人等取。云何汝等于正法时。远离修行不生惭愧。二别显三空。

何以故。此人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 无著云。无我等者。无人取我等。即非相者无法取。离一切者。显示诸菩萨随顺学相。诸佛世尊离一切相。是故我等应如是学。三如来印定。

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 四闻时不动希有胜。

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 论云。惊者谓非处生惧。怖者不能断疑心故。畏者一向怖故。其心毕竟堕惊怖故。五大因清净第一胜。

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 何以故者有二。一蹑前不惊等征。二都蹑前胜以征。论云。此法门者。名为大因。胜余修多罗故名为清净。无量诸佛同说故。故彼珍宝檀等无如是功德。是故彼福德中。此福为胜。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