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当前位置:笔下文学 > 唐会要

唐会要卷三十二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舆服下笏

武德四年八月十六日。诏五品已上执象笏。已下执竹木笏。旧制。三品已下。前挫后直。五品已上。前挫后屈。武德已来。一例上圆下方。其日敕。凡笏周制七。周礼。诸侯以象。大夫以鱼须文竹。晋宋以来。谓之手板。自西魏后。五品已上。通用象牙。六品以下。兼用竹木。近唯尚书郎执笏。公卿但以手板。后周保定四年。百官始执笏。至晋宣时。内外妇人执笏。其拜俯伏兴俱执之。

开元八年九月敕。诸笏。三品已上。前屈后直。五品已上。前屈后挫。并用象。九品已上。竹木。上挫下方。男以上听依品爵执笏。假板官亦依例。

异文袍

武德四年八月十六日。敕三品已上。服大料綢绫及罗。其色紫。饰用玉。五品已上。服小料綢绫及罗。其色朱。饰用金。六品已上。服丝布杂小绫。交梭及双紃。其色黄。六品七品饰银。八品九品?石。流外及庶人。服綢绢絁布。其色通用黄白。饰用铜铁。

天授三年正月二十二日。内出绣袍。赐新除都督刺史。其袍皆刺绣作山形。绕山勒回文铭曰。德政惟明。职令思平。清慎忠勤。荣进躬亲。自此每新除都督刺史。必以此袍赐之。

延载元年五月二十二日。出绣袍以赐文武官三品已上。其袍文仍各有训诫。诸王则饰以盘龙及鹿。宰相饰以凤池。尚书饰以对雁。左右卫将军。饰以对麒麟。左右武卫。饰以对虎。左右鹰扬卫。饰以对鹰。左右千牛卫。饰以对牛。左右豹韬卫。饰以对豹。左右玉铃卫。饰以对鹘。左右监门卫。饰以对狮子。左右金吾卫。饰以对豸。文铭皆各为八字回文。其辞曰。忠贞正直。崇庆荣职。文昌翊政。勋彰庆陟。懿冲顺彰。义忠慎光。廉正躬奉。谦感忠勇。

开元十一年六月。敕诸卫大将军。中军郎将袍文。千牛卫瑞牛文。左右卫瑞马文。骁卫虎文。武卫鹰文。威卫豹文。领军卫白泽文。金吾卫辟邪文。监门卫狮子文。每正冬陈设。朝日着甲。会日着袍。

贞元三年三月。初赐节度观察使等新制时服。上曰。顷来赐衣。文彩不常。非制也。朕今思之。节度使文。以鹘衔绶带。取其武毅。以靖封内。观察使以雁衔仪委。取其行列有序。冀人人有威仪也。

其年十一月九日。令常参官服衣绫袍。金玉带。至八年十一月三日。赐文武常参官大绫袍。

太和六年六月。敕三品已上。许服鹘衔瑞草。雁衔绶带。及对孔雀绫袍袄。四品五品。许服地黄交枝绫。六品已下常参官。许服小团窠绫。及无纹绫。隔织独织等充。除此色外。应有奇文异制袍袄绫等。并禁断。其中书门下省尚书省御史台及诸司三品官。并勒下后。许一月日改易。应诸司常参官。限敕下后两月日改易。除非常参官及供奉官。外州府四品已上官。许通服丝布。仍不得有花文。一切禁断。其花丝布及缭绫。除供御服外。委所在长史禁毁讫闻奏。其不可服丝布者。敕下后。限一月并须改易。

辂车

武德初着令。天子銮辂五等。玉金象革木。以供服乘用之。属车十乘。指南车。记里鼓车。白鹭车。鸾旗车。辟恶车。皮轩车。安车。耕根车。四望车。羊车。

贞观元年十一月。始加豹尾车。黄钺车。通为十二乘也。以为仪仗之用。大驾行幸。则分前后。施于卤簿之内。若大陈设。则分左右。施于仪卫之中。高祖太宗。大礼则乘大辂。高宗不喜乘辂。每有大礼。则御辇。至则天以为常。元宗以辇不中礼。废而不用。旧制。辇有七。一曰大凤辇。二曰大芳辇。三曰仙游辇。四曰小轻辇。五曰芳亭辇。六曰大玉辇。七曰小玉辇。轝有三。一曰五色轝。二曰常平轝。其用如七辇之仪。三曰腰轝。则常御焉。

开元十一年冬。祀南郊。乘辂而往。礼毕。骑还。自是行幸郊祀。皆骑于仪卫之内。其五辂腰轝。陈于卤簿而已。

贞元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户部侍郎裴延龄。奉进止。修造法驾御辂排城等。

元和十年十月。上阅新作指南车记里车于麟德殿。

会昌六年十一月。太仆寺奏。请重修御辂鼓法驾等车二十四乘。并调马拖车一十三乘。

乘车杂记

贞观十三年。上幸九成宫。时中郎将结社尔反。犯御营。马骑得逾长幕。宿卫官拒之。方败走。太宗乃遣造为漆盾。于三卫幕外。编以为城。于盾而彩画为兽头。咸外向。令马骑见之。不敢进。遂为永式。至显庆三年九月二十四日。有司奏。请造排车七百乘。拟车驾行幸。运载排城。上以为劳烦。乃令于旧顿筑墙为固。

显庆二年十月。左仆射于志宁奏。请驾行日。须三部张设。更造九十连帐。及三梁等。上曰。九十连帐。非惟营造费功。又大须车牛运辇。朕坐小帐。足以自安。行日止用两部帐幕。不须办三部。其殿中帐幕两部外。宜回与卫尉。无忌奏曰。陛下每事俭约。非惟不造大帐。又减一部。事多省约。弥彰圣德。抃舞称贺。

二年十一月诏。朕近寻殿中旧帐。宝钿鞍辔甚多。既非所须。徒烦贮掌。其殿中供奉。及妃嫔已下宝钿。并金装鞍辔鞯秋等。并宜令毁剔。各依仪式。须赐人者量留。

开元十五年七月。敕殿中鞍辔伞扇。及诸司杂物。须修理造作者。本司送至作所修理讫。自往请受。不得追匠就本司。其不可送作司者。给匠修理。其物应纳库藏。亦本司自送。

天宝元年正月敕。黄钺古来。以金为饰。金者。应五行之数。其黄钺宜改为金钺。副威武之义也。

七载正月二十八日。太常卿韦韬奏。御案褥床帐。望去紫用赤黄。制曰。可。十载七月。敕近改旗帜为赤黄。以符土德。其诸卫队仗绯色者。宜令所司。依内出黄色样。即造。其枪并用赤稠木。仍依本色。不须更染别色。长一丈四尺为限。其诸军职掌。有先用火焰绯幡处。宜各依一样。送付诸道。准此改换。先用赤色宜停。

羃?

武德初。袭齐隋旧制。妇人多着羃?。虽发自戎夷。而全身障蔽。至永徽已后。皆用帷帽。拖裙到颈。即渐为浅露矣。龙朔三年。有敕禁断。初虽暂息。旋又仍旧。

咸亨二年八月二十二日。又敕下百官家口。咸预士流。至于衢路之间。岂可全无障蔽。比来多着帷帽。遂弃羃?。曾不乘车。别坐檐子。递相仿效。寖成风俗。过为轻率。深失礼容。前者已令渐改。如闻犹未止息。理须禁断。自后不得更然。

景龙三年七月。皇后表请。妇人不因夫子而加邑号者。请见同任职事官。听子孙用荫。门施棨戟。制从之。

开元八年九月敕。庙社宫门。正一品。开府仪同三司。嗣王。郡王。上柱国柱国带职事二品已上。及京兆河南尹。大都督。大都护。开国及护军带职事三品。若下都督诸州门。其门戟幡有破坏。五年一易。百官门不在官易之限。薨者葬讫追纳。若子孙合给者。听准数留。不足更给。其以理去任。及改为四品官。非被贬责。并不合追收。元宗朝。卫尉卿张介然为河陇行军司马。因入奏上言曰。臣今三品。合立棨戟。臣河东人。若得本乡立之。百代荣盛。上曰。卿且将戟归故乡。朕更别给卿戟。列于京宅。本乡立戟。介然始也。(检年月未获。)

天宝六载四月八日。敕改仪制令。庙社门。宫殿门。每门各二十戟。东宫每门各十八戟。一品门十六戟。嗣王郡王。若上柱国柱国带职事二品。散官光禄大夫已上。镇国大将军已上。各同职事品。及京兆河南太原府。大都督大都护。门十四戟。上柱国柱国带职事三品。上护军带职事二品。若中都督。上州。上都护。门十二戟。国公及上护军带职事三品。若下都督。中下州。门各十戟。并官给。

上元元年闰正月。宰臣吕諲令立戟。有司送戟至宅。或曰。吉庆之事。不宜以凶服受之。諲遂权释襂服衣吉。当中而拜。识者讥其失礼。

贞元四年七月诏。试大理评事兼监察御史李愿。为银青光禄大夫。兼太子宾客。仍赐上柱国。以晟功高。故宠异之。赐勋。俾与父并列门戟。

五年十二月十九日。中书门下奏。应请列戟官。准仪制令。正一品。开府仪同三司。嗣王郡王。并勋官上柱国柱国等带职事三品已上。并许列戟。准天宝六载敕。

六年四月八日敕文。散官光禄大夫。镇军大将军已上。各同职事品。近日散试官。使带高阶者众。恐须商量者。伏请准旧制令本文。取带三品已上正员职事官为定。敕旨。宜依。

元和六年十二月敕。立戟官阶勋。悉至三品。然后申请。仍编于格令。

其年。敕立戟官。京兆尹上柱国赐紫金鱼袋元义方。朝议大夫户部侍郎护军赐紫金鱼袋卢坦。立戟虽令式所着。似有阙文。造次而行。殊乖审慎。宜令各罚一月俸料。其戟仍令所司收纳。左司郎中陆质。句检不精。礼部员外郎崔备。工部员外郎元佑等。守官假器。其过尤深。各罚一季俸料。缘兵兴以来。勋官超越。其所立戟。须有明文。宜令所司准旧制。待官阶勋并至三品。然后申请。仍编于格令。(近列立戟官。率有银青阶。而元义方独据令文。上柱国官三品者。十二戟。无以阶叙戟之文。牒省申请。省司不能议。准式立戟。后转为四品官。自非贬受。兼判勋阶。其戟不夺。既而卢坦以前任宣州刺史。是三品兼护军。又请立戟。以列于门。议者以坦居四品官。状亦无据。台司将劾而未举。吏部尚书郑余庆。以为不可。台司因移牒给礼部状。称令文内。祇言勋官。并不言阶。自贞元以来。立戟一十八人。并无银青色下阶者。遂以上闻。故皆坐罚。而申之续放免。陆质及崔备。元佑。俱罚一季俸料。)

十一年十月。礼部奏。宁武军节度使李愿奏云。贞元三年立戟十二竿。经今三十余年。戟竿及衣幡破坏。准仪制令。官戟五年一换。敕旨。李愿立戟年深。称要修换。有司详检。在格无文。以其家承忠勋。身着劳效。特宜赐与。用示恩荣。即与重换其戟。收纳旧者。

十五年三月。左右神策军护军中尉马进潭。梁守谦。左右监门卫将军魏简。陈宏庆。刘承偕。韦元素。仇士良。李藏用。李朝盛等奏。臣等准格令。合有棨戟之荣。事下礼部。而员外郎贾●。以为进潭等三人。合立棨戟。其陈宏庆已下六人。缘官是员外郎置。与节文不同。奏罢之。

长庆二年十月。以礼部尚书韦绶。为山南西道节度使。辞日。请门戟十二。自持赴镇。从之。

咸通二年。杨汝士与诸子。位皆至正卿。所居静恭里。兄弟并列门戟。时人荣之。

天佑四年。太常礼院奏。两浙节度使钱镠。受册讫。旧立门戟一十二枝。合准礼例。更添四枝。仍五年一易。从之。

议曰。按礼祭法。上古祭名。不闻有戟神节神。近代受节。置于一室。朔望必祭之拜之。非也。凡戟。天子二十四。诸侯十。今之藩镇。古之诸侯也。在其地则施于公府门。爵位崇显者。亦许列之私第。苟祭之拜之。不经之甚也。

雅乐上

高祖受禅。军国多务。未遑改创乐府。尚用隋氏旧文。武德九年正月十日。始命太常少卿祖孝孙。考正雅乐。至贞观二年六月十日。乐成。奏之。太宗谓侍臣曰。礼乐之作。盖圣人缘物设教。以为撙节。治之隆替。岂此之由。御史大夫杜淹对曰。前代兴亡。实由于乐。陈之将亡也。为玉树后庭花。齐之将亡也。而为伴侣曲。行路闻之。莫不悲泣。所谓亡国之音也。以是观之。盖乐之由也。太宗曰。不然。夫音声感人。自然之道也。故欢者闻之。则悦。忧者听之则悲。悲悦之情。在于人心。非由乐也。将亡之政。其民必苦。然苦心所感。故闻之则悲耳。岂乐声哀怨。能使悦者悲乎。今玉树后庭花。伴侣之曲。其声俱存。朕当为公奏之。知公必不悲矣。尚书右丞魏征进曰。古人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乐在人和。不由音调。上然之。初。孝孙以陈梁旧乐。杂用吴楚之音。周齐旧乐。多涉胡戎之伎。于是斟酌南北。考以古音。而作大唐雅乐。以十二律各顺其月。旋相为宫。按礼记。大乐与天地同和。故制十二和之乐。合三十二曲。八十有四调。祭圜丘以黄钟为宫。方泽以林钟为宫。宗庙以太簇为宫。五郊朝贺飨宴。则随月用律为宫。(初。隋但用黄钟一宫。惟扣七钟。余五钟虚悬而不扣。及孝孙建旋宫之法。扣钟皆遍。无复虚悬者矣。)凡祭天神。奏豫和之乐。地祇奏顺和。宗庙奏永和。天地宗庙登歌。俱奏肃和。皇帝临轩。奏太和。王公出入。奏舒和。皇帝食举及饮酒。奏休和。皇帝受朝。奏正和。皇太子轩悬出入。奏承和。元日冬至。皇帝礼会登歌。奏昭和。郊庙俎入。奏雍和。皇帝祭享酌酒读祝文。及饮福受胙。奏寿和。五郊迎气。各以月律。而奏其音。又郊庙祭享。奏化康凯安之舞。(周礼旋宫之义。亡绝已久。莫能知之。一朝复古。自孝孙始也。)

贞观初。张文收善音律。尝览萧吉乐谱。以为未甚详悉。乃取历代沿革。截竹为十律二吹之。备尽旋宫之义。太宗召文收于太常。令与少卿祖孝孙参定雅乐。大乐有古钟十二。近代惟用其七。余有五钟。俗号哑钟。莫能通者。文收吹调律之。声皆响彻。时人咸服其妙。寻授协律郎。及孝孙卒。文收复采三礼。更加厘革。依周礼。祭昊天上帝。以圜钟为宫。黄钟为角。太簇为征。姑洗为羽。奏元和之舞。若封泰山。同用此乐。祭地祇方丘。以函钟为宫。太簇为角。姑洗为征。南吕为羽。奏顺和之舞。禅梁父同用此乐。祫禘宗庙。以黄钟为宫。大吕为角。太簇为征。应钟为羽。奏永和之舞。五郊日月星辰。及类上帝。黄钟为宫。奏元和之曲。大蜡大报。以黄钟。太簇。姑洗。蕤宾。夷则。无射等调。奏元和。顺和。永和之曲。明堂雩。以黄钟为宫。奏元和之曲。神州社稷藉田。宜以太簇为宫。雨师以姑洗为宫。山川以蕤宾为宫。并奏顺和之曲。飨先妣。以夷则为宫。奏永和之曲。大飨燕。奏姑洗蕤宾二调。皇帝郊庙食举。以月律为宫。并奏休和之曲。皇帝郊庙出入。奏太和之曲。临轩出入。奏舒和之乐。并以姑洗为宫。皇帝大射。以姑洗为宫。奏驺虞之曲。皇太子奏狸首之曲。皇太子轩悬。以姑洗为宫。奏永和之曲。凡奏黄钟。歌大吕。奏太簇。歌应钟。奏姑洗。歌南吕。奏蕤宾。歌林钟。奏夷则。歌中吕。奏无射。歌夹钟。凡黄钟蕤宾为宫。其乐九变。大吕林钟为宫。其乐八变。太簇夷则为宫。其乐七变。夹钟南吕为宫。其乐六变。姑洗无射为宫。其乐五变。中吕应钟为宫。其乐四变。天子十二钟。上公九。侯伯七。子男五。卿六。大夫四。士三。然后乐教大备。

贞观十四年六月一日。诏曰。殷荐祖考。以崇功德。比虽加以诚洁。而庙乐未称。宜令所司。详诸故实。制定奏闻。秘书监颜师古议曰。近奉德音。俾令厘革。嘉名创立。实宜允副。伏惟皇祖宏农府君。宣简公。懿王。并积德累仁。重光袭轨。化覃行苇。庆隆瓜瓞。诗云。浚哲惟商。长发其祥。言殷之先祖。久有深智。虞夏二代。发其祥也。三庙之乐。请同奏长发之舞。其登歌则各为辞。太祖景皇帝。迹肇沮漆。教渐豳岐。胥宇之志既勤。灵台之萌始附。诗云。君子万年。永錫祚?。言遐远之期。惟天所命。长与福祚。流于子孙也。庙乐请奏永锡之舞。世祖元皇帝。丕承鸿绪。克绍宏猷。实启蕃昌。用集宝命。易大有彖曰。其德刚健而文明。应乎天而时行。言德应天道。行不失时。刚健靡滞。文明不配也。庙乐请奏大有之舞。高祖大武皇帝。应期驭历。揖让受终。奄有四方。仰齐七政。介以景福。申兹多祜。式崇勿替。诞保无疆。易曰。大明终始。六位时成。谓终始之道。皆能大明。故不失时。成六位也。诗有大明之篇。称文王有明德。庙乐请奏大明之舞。文德皇后。厚德载物。凝晖丽天。易曰。含宏光大。品物咸亨。言坤道至静。柔顺利贞。资生庶类。皆畅达也。庙乐请奏光大之舞。给事中许敬宗议曰。臣闻七庙观德。义冠于宗祀。三祖在天。式章于严配。前圣所履。莫大于兹。钟律革音。播铿锵于享荐。羽钥成列。申蹈厉于烝尝。爰诏典司。乃加隆称。循声核实。敬阐尊名。谨备乐章。式昭彝范。皇祖宏农府君。宣简公。懿王庙乐。请同奏长发之舞。太祖景皇帝庙乐。请奏永锡之舞。世祖元皇帝庙乐。请奏大有之舞。高祖大武皇帝庙乐。请奏大明之舞。文德皇后庙乐。请奏光大之舞。七庙登歌。请每室别奏。诏曰。可。

麟德二年七月二十四日诏。国家平定天下。革命创制。纪功旌德。久被乐章。今郊祀四悬。犹用干戚之舞。先朝作乐。韫而未申。其郊庙享宴等。所奏宫悬文舞。宜用功成庆善之乐。皆着履执绋。依旧服葱褶。童子冠。其武舞宜用神功破阵之乐。皆被甲持戟。其执纛之人。亦着金甲。人数并依八佾。仍量加箫笛歌鼓等。于悬南列坐。若舞即与宫悬合奏。其宴乐内二色舞者。仍依旧别设。

咸亨四年十一月十五日。上自制乐十四首。有上元。二仪。三才。四时。五行。六律。七政。八风。九宫。十州。得一。庆云之曲。诏有司。诸大祀享并奏之。

上元三年十一月三日。敕新造上元之舞。先令大祀享皆将陈设。自今以后。圜丘方泽。太庙祀享。然后用此舞。余祭并停。

仪凤二年十一月六日。太常少卿韦万石奏。据贞观礼。郊享日。文舞奏豫和顺和等乐。其舞人着委貌冠服。手执钥翟。其武舞奏凯安。其舞人着平冕。手执干戚。奉麟德三年十月敕。文舞改用功成庆善乐。武舞改用神功破阵乐。并改器服。但以庆善不可降神。神功破阵乐。又未入雅乐。虽改用器服。其舞曲依旧。迄今不改。事既不安。恐须别有处分。诏曰。旧文舞武舞。既不可废。并器服总宜依旧。若轩悬作上元舞日。仍奏神功破阵乐。及功成庆善乐。并殿庭用舞。并须引出悬外。作其安置。舞曲宜更商量。作安稳法。并录凯安六变法象奏闻。二十二日。万石又与刊正乐官等奏曰。谨按凯安舞。是贞观年中所造。武舞准贞观礼及今礼。但郊庙祭享。奏武舞之乐即用之。凡有六变。(一变象龙兴参墟。二变象克靖关中。三变象夷夏宾服。四变象江淮宁谧。五变象猃狁詟伏。六变复位。象兵还振旅。)谨按贞观礼祭享曰。武舞准作六变。亦如周之大武六成乐止。按乐有因人而作者。则因人而止。如礼云。诸侯相见。揖让而入门。入门而悬兴。揖让而升堂。升堂而乐阕。是也。有着成数者。数终则止。不得取行事赊促。为乐终早晚。如礼云。三阕六成八变九变是也。今礼奏武舞六成。而数终未止。既非师古。不可依行。武舞凯安。望请依古礼及贞观礼。六成乐止。立部伎内。破阵乐五十二遍。修入雅乐。祇有两遍。名曰七德。立部伎内。庆善乐七遍。修入雅乐。祇有一遍。名曰九功。上元舞二十九遍。今入雅乐。一无所减。每见祭享日。三献已终。上元舞犹自未毕。今更加破阵乐庆善乐。恐酌献已后。歌舞更长。其雅乐内破阵乐庆善乐及上元舞三曲。并望修改通融。令长短与礼相称。冀望于事为便。破阵乐有象武事。庆善乐有象文事。按古六代舞。有云门。大咸。大夏。大韶等。是古之文舞。殷之大濩。周之大武。是古之武舞。儒先相传。国家以揖让得天下。则先奏文舞。若以征伐得天下。则先奏武舞。望请应用二舞日。先奏神功破阵乐。次奏功成善庆乐。先奉敕于圜丘方泽。太庙祀享日。则用上元舞。臣据见行礼。欲于天皇酌献降。复位已后。即作凯安。六变乐止。其神功破阵乐。功成庆善乐。上元之舞三曲。待改修讫。以次通融作之。即新旧并行。前后有序。诏从之。

开元八年九月。瀛州司法参军赵慎言。论郊庙用乐表日。祭天地宗庙。乐合用商音。又周礼三处大祭。俱无商调。郑玄云。此无商调者。祭尚柔。商坚刚也。以臣愚知。斯义不当。但商金声也。周家木德。金能克木。作者去之。今皇唐土王。即殊周室。五音损益。须逐便宜。岂可将木德之仪。施土德之用。又说者以商声配金。即作刚柔理解。殊不知声无定性。音无常主。刚柔之体。实由其人。人和则音柔。人怒则声烈。故礼称怒心感人者。其声粗以厉。爱心感者。其声和以柔。祇如宫声为君。商声为臣。岂以臣位配金。金为臣道。便为刚乎。是知周制无商。不为坚刚见阙。盖以扶木德。忌金行。故国祚灵长。后业昌盛。卜世三十。卜年八百。是去金之应也。即人神之心可见。刚柔之理全乖。原夫圣人之心。详夫作者之旨车服器械。为易代之通规。郊禋声调。避德王之刑克。此不疑之理也。其三祭并请加商调。去角调。又郊庙二舞人。不依古制。未协人神。按周礼以乐舞教国子。舞云门。大咸。大濩。大武。是知古之舞者。即诸侯之子孙。容服鲜丽。故得神祇降福。灵光烛坛。今之舞人。并容貌蕞陋。屠沽之流。用以接神。欲求降福。固亦难矣。有隋之际。犹以品子为之。号为二舞郎。逮乎圣朝。遂变斯制。诚愿革兹近误。考复古道。其二舞圣人。望取品子年二十已下。颜修正者充。令太常博士主之。准国子学给料。行事之外。习六乐之道。学五礼之仪。经十周年。量文武授散官。号曰云门生。又按周礼奏太簇。歌应钟。以享地祇。注云。地祇。谓神州社稷也。太簇。阳也。位在寅。应钟。阴也。位在亥。故斗柄建亥。则日月会于寅。斗柄建寅。则日月会于亥。是知圣人之制。取合于阴阳。歌奏之仪。用符于交会。今之祭社。即乖古法。乃下奏太簇。上歌黄钟。俱是阳律。上下歌奏不异。仍是阳合于阳。非特违其礼经。抑亦乖于会合。其社坛歌黄钟。望改为应钟。又五郊工人舞人衣服。合依方色。按周礼以苍璧礼天。以黄钟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元璜礼北方。是知五天帝德。色玉不同。四时文物。各随方变。冀以同色相感。同事相宜。阴阳交泰。莫不由此。今祭器茵褥。总随于五方。五郊衣服。独乖于方色。舞者常持皂饰。工人恒服绛衣。以臣愚知。深为不便。但五行相克。贤愚共悉。绛为火色。有忌于金方。皂为水位。则妨于火德。事理乖迕。居然可明。其工人舞人衣。望各依方色。其宗庙黄色。仍各以所主色褾袖。又以乐理身心。礼移风俗。请立乐教。以化兆民。周礼曰。以乐德教国子。中和祇庸孝友。其国子诸生。望教以乐经。同于礼传。则人人知礼。家家知乐。自然风移俗易。灾害不生。其乐经章目。虽详稍乖旨要。望委通明博识修撰讫。然后颁下。二十五年。太常卿韦绦。令博士韦逌。直大乐季尚冲。乐正沉元礼。郊社令陈虔。申怀操等。铨叙前后所行用乐章为五卷。以付大乐鼓吹两署。令工人习之。时太常旧相传有燕乐五调歌词各一卷。或云。贞观中。侍中杨恭仁赵方等所铨集。词多郑卫。皆近代词人杂诗。至是。绦又令大乐令孙元成。更加厘革。编为七卷。

开元十三年。诏燕国公张说。改定乐章。上自定声度。说为之词令。太常乐工。就集贤院教习。数月方毕。因定封禅郊庙词曲及舞。至今行焉。司徒杜佑论曰。夫音生于人心。心惨则音哀。心舒则音和。然人心复因音之哀和。亦感而舒惨。故韩娥曼声哀哭。一里愁悲。曼声长歌。众皆喜忭。斯之谓矣。是故哀乐喜怒敬爱六者。随物感动。播于形气。协律吕。谐五声。舞也者。咏歌不足。故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动其容。象其事。而谓之乐。乐也者。圣人之所乐。可以善人心焉。古之天子诸侯卿大夫。无故不撤乐。士无故不去琴瑟。以平其心。以畅其志。则和气不散。邪气不干。此古先哲后。立乐之方也。周衰政失。郑卫是兴。秦汉已还。古乐沦缺。世之所存。韶武而已。下不达振铎。上不达讴谣。但更其名。示不相袭。知音复寡。罕能制作。而况古雅莫尚。胡乐荐臻。其声怨思。其状迂怪。方之郑卫。又何远乎。爰自永嘉。戎羯迭乱。事有先兆。其在于兹。贞观初。作破阵乐。舞有发扬蹈厉之容。歌有和易啴发之音。以表兴王之盛烈。何让有周之大武。岂近古相习。所能思关哉。而人间胡戎之乐。久而未革。古者因乐以着教。其感人深。乃移风俗。将欲闲其邪。正其颓。惟乐而已。太宗文皇帝。留心雅正。厉精文教。命考隋氏所传南北之乐。梁陈尽吴楚之声。周齐皆胡虏之音。乃命太常卿祖孝孙。正宫调。起居郎吕才习音韵。协律郎张文收考律吕。平其散滥。为之折衷。西汉以来。郊祀明堂。有夕牲。迎神。登歌等曲。近代加祼地迎牲饮福酒。今夕牲祼地。不用乐。公卿摄事。又去饮福酒之乐。周享神诸乐。多以夏为名。宋以永为名。梁以雅为名。后周亦以夏为名。隋氏因之。国朝以和为名。旋宫之乐久丧。汉章帝建初三年。鲍邺始请用之。顺帝阳嘉二年复废。累代习黄钟一均。变极七音。则五钟废而不击。反谓之哑钟。孝孙始为旋宫之法。造十二和乐。合四十八曲。八十四调。至开元中。又造三和乐。又制文舞武舞。文舞朝廷谓之九功舞。武舞朝廷谓之七德舞。乐用钟。磬。柷。敔。晋鼓。琴。瑟。筝。竽。笙。箫。笛。篪。埙。錞于。铙铎。舞拍。舂牍等。谓之雅乐。唯郊庙元会冬至。及册命大礼。则辨其曲度章句。而分始终之次。二十九年六月。太常奏东封太山日。所定雅乐。其乐曰豫和六变。以降天神。顺和八变。以降地祇。皇帝行用太和之乐。其封泰山也。登歌奠玉币。用肃和之乐。迎俎用雍和之乐。酌福饮福。用寿和之乐。送文迎武。用舒和之乐。亚献终献。用凯安之乐。送神用夹钟宫元和之乐。禅社首送神。用林钟顺和之乐。享太庙迎神。用太和之乐。献祖宣皇帝酌献。用光大之舞。懿祖光皇帝酌献。用长发之舞。太祖景皇帝酌献。用大政之舞。世祖元皇帝酌献。用大成之舞。高祖神尧皇帝酌献。用大明之舞。太宗文武皇帝酌献。用崇德之舞。高宗天皇大帝酌献。用钧天之舞。中宗孝和皇帝酌献。用太和之舞。睿宗大圣贞皇帝酌献。用景云之舞。彻豆用雍和之舞。送神黄钟宫永和之乐。臣以乐章残缺。积有岁时。自有事东巡。亲谒九庙。圣情敦礼。精祈感通。皆祠前累月。考定音律。请编诸史册。万代施行。乃下制曰。王公卿士。爰及有司。频诣阙上言。请以唐乐为名者。斯至公之事。朕安得辞之焉。然则大咸。大韶。大濩。大夏。皆以大字表其乐章。今依所请。宜曰大唐乐。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