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简介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周注〗。温病由伏邪自内发出。一达于外。表里俱热。热势既壮。郁邪耗液。故发而即渴。其表本无邪郁。内方喜寒。故不恶寒。延至三五日间。或腹满。或下利者。即此证也。与伤寒之先表后里者大异。然独系太阳。以未显他经之证。明自少阴发出为表里也。

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曰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螈 。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方注〗。灼热。谓热转加甚也。风温。谓于温病有风也。阴阳俱浮。太阳本浮。而风温皆阳。故上下皆见浮也。自汗出。亦卫受伤也。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者。风拥则气昏。热甚则气郁也。小便不利者。太阳主膀胱。而风温皆阳。下则反攻。徒亡其津液。而膀胱之气伤也。直视者。太阳之筋。支者为目上纲。故不转睛而上窜也。失溲。言小便甚失其常度也。火。灸熨之类也。微。言攻之微。则变亦微。发黄者。火热则土燥。故其色外夺也。剧。言攻之剧。则变亦剧。如惊痫时螈 者。火盛热极而生风也。熏。亦火劫也。一逆。言乍误也。尚引日。言犹可俄延。再逆。言复误也。促命期。言夭枉人之天年。其致警之意深矣。

〖周注〗。此条紧承上文云。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曰风温。是仍太阳病温。误发其汗。与更感于风者自是不同。然亦名风温何也。既曰太阳。不即显少阴证。惟误汗则其证本温。复以辛热之药汗之。则阴津外出。表里增热。脉必至尺寸俱浮。正以风与温混。肾水不能独沉。其证自汗身重。肾本病也。多眠睡。鼻息鼾。语言难。肾本病也。始先太阳。因汗使少阴之候同时荐至。危且殆矣。古律垂戒云。风温治在少阴。不可发汗。发汗者死。岂知太阳亦不可发汗。发汗则亦同于风温之少阴乎。缘医者误认为伤寒。而用正汗药也。若不汗而误下者。伤膀胱之气化。小便不利。津液大伤。直视失溲。一腑一脏。同时两绝矣。至误被火劫者。微则热伤营气。而热瘀发黄。剧则热甚风生。而惊痫螈 。盖因乱其神明。扰其筋脉也。然则于三者之中。一逆已待毙。再犯则立危矣。喻嘉言论内经刺热论温。首引太阳之脉色荣颧骨。荣未交。曰今且得汗。待时而已。与厥阴争见者死。期不过三日。其热病内连肾。少阳之脉色荣颊前。荣未交。曰今且得汗。待时而已。与少阴脉争见者死。互言得汗。非发汗也。故圣人专论谷气。肾中精胜。乃汗则生。肾中虚甚。更热则死。其旨至矣尽矣。仲景复出不尽之脏。更视膀胱以纬之。视小便不利。则膀胱伤甚。直视失溲。命门所藏之精不能照物。神髓涸矣。瞳子高为太阳不足。戴眼为太阳已绝。已绝者。其足不可屈伸。是以中风暴病。多绝膀胱。不识人者。风温扼要。首视膀胱。未有膀胱不绝。而肾水先绝者也。

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

〖周注〗。黄芩汤。治温本药也。明言太少二阳。何不用二经药。非伤寒也。伤寒由表入里。此则自内发外。无表何以知太少二阳。或胁满。或头痛。或口苦引饮。因不恶寒而即热。故不得谓之表也。如伤寒合病。皆表病也。今不但无表。且有下利里证。伤寒协热利。必自传经而入。不若此之即利也。温何以即利。外发未久。内郁已深。其人中气本虚。岂能一时尽泄于外。势必下走作利矣。

黄芩汤

黄芩(三两) 甘草(二两炙) 芍药(二两) 大枣(十二枚擘)

上四味。以水一斗。煎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服。夜一服。若呕者。加半夏半升。生姜三两。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

黄芩(三两) 甘草(二两) 芍药(二两) 大枣(十二枚擘) 半夏(半升) 生姜(三两)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服。夜一服。

〖周注〗。黄芩涤热。故为温利主药。以能泄热也。然用芍药者。性酸寒,深入阴分。一泄一收。热去而利止耳。取甘、枣者。和中也。膀胱与胆。二腑既病。胃无独安之理。

至有呕。明有痰饮结聚。非姜、半不除。姜、半辛燥。非伏气所宜。而去呕则有殊功也。况以芩为君。又何畏乎。

三阳合病。脉浮大。上关上。但欲眠睡。目合则汗。

〖方注〗。太阳脉浮。阳明脉大。关上乃少阳之部位。故曰三阳合病。但欲眠睡者。热聚于胆也。目合则汗者。少阳少血。虚则不与阳和。寐属阴。故盗汗出也。

〖周注〗。温气发出。乃至三阳皆病。其邪热溷实。不言可知。故其脉浮大也。忆邪伏少阴时。则尺脉亦已大。今因由内发外。由下达上。而浮大见于关以上。故曰上关上也。邪虽上见阳位。少阴之源未靖。则欲眠尚显本证。而目合则汗。即为盗汗。又显少阳本证。何以独见少阳。因母虚子亦虚。而少阴邪火与少阳相火。同升燔灼也。所以稍异热病者。但目合则汗。不似热病之大汗不止也。然何以不言太阳阳明二经证。以浮为太阳经脉。大为阳明经脉也。治法当以小柴胡去人参、姜、半。加芍药为主。

师曰。伏气之病。以意候之。今月之内。欲有伏气。假令旧有伏气。当须脉之。若脉微弱。当喉中痛似伤。非喉痹也。病患云。实咽中痛。虽尔。今复欲下利。

〖周注〗。于伏气之时。见伏气之病。而脉得微弱。则是少阴脉也。其人肾气虚者。不及于阳。而即发于阴。以少阴脉本循喉也。故将发必咽痛。至发后则痛极似伤矣。岂可认为痹证。而误治耶。然咽痛势已发于上。殊不知肾司开阖。阴热上升。

岂遂尽泄。故必疾趋后阴。而下利可预知也。

少阴病二三日。咽痛者。可与甘草汤。不瘥者。与桔梗汤。

〖周注〗。伏气发出少阴之经。必咽痛者。不必言矣。先与甘草汤。以缓其上升之势。更与桔梗汤。以开其怫郁之邪。亦不必言矣。但伏气为重证。少阴为至虚。仲景轻轻先试。不用黄芩本汤者。夫岂无故。以才发少阴。止见咽痛。无胸满心烦等症也。无下利呕渴等症也。欲用他药。从何入手。故二三日间。姑就咽痛。连举二汤。使服之痛止。则少阴之邪。先已去其大半。后有证见。随之投药。此圣人明示不可妄治之道也。

甘草汤

甘草(二两)

上一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滓温服七合。日二服。

〖周注〗。少阴之脉循喉咙。邪热客之。能无痛乎。正挟少阴之火上升也。主甘草者。甘能治热火也。

桔梗汤

桔梗(一两) 甘草(二两)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温再服。

〖周注〗。设服前汤而不除。非药之不胜病也。正以少阴之火挟邪上攻。则并其母亦病。故加桔梗开之。而自无不愈矣。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

〖周注〗。伏邪未发。津液先已暗耗。今得之二三日以上。虽阴火不升。未见咽痛等证。而心烦不卧。已知阴血消耗。故令芩、连祛热。胶、芍滋阴。两得之矣。

黄连阿胶汤

黄连(四两) 黄芩(二两) 芍药(二两) 鸡子黄(二枚) 阿胶(三两)

上五味。以水五升。先煮三物。取二升。去滓内入胶。烊尽小冷。内鸡子黄。搅令相得。温服七合。日三服。

〖周注〗。里热当祛之。内燥须滋之。然滋之而即得其润。祛之而适涤其热。惟圣人合宜也。心烦故主黄连。佐以黄芩。则肺胃之邪俱清。然热甚以消少阴之水。水源既燥。津液有不匮乏者乎。鸡子黄、阿胶。深益血分之味。以滋其阴。连、芩得此。功莫大焉。况加芍药以敛消烁之心气。兼以入肝。遂使烦者不烦。不卧者卧矣。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