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卷第七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没有了](快捷键→)

大乘阿毗达磨集论卷第七

无著菩萨造

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决择分中得品第三之二

云何建立现观。略有十种。谓法现观。义现观。真现观。后现观。宝现观。不行现观。究竟现观。声闻现观。独觉现观。菩萨现观。

何等法现观。谓于诸谛增上法中已得上品净信胜解随信而行。

何等义现观。谓于诸谛增上法中已得上品谛察法忍。此忍居顺决择分位。此由三种如理作意所显发故。复成三品。谓上软上中上上。何等真现观。谓已得见道十六心刹那位所有圣道。又见道中得现观边。安立谛世俗智不现在前。于修道位此世俗智方可现前。何等后现观。谓一切修道。

何等宝现观。谓于佛证净。于法证净。于僧证净。何等不行现观。谓已证得无作律仪。虽居学位而谓我今已尽那落迦。已尽傍生。已尽饿鬼。已尽颠坠恶趣。我不复造恶趣业感恶趣异熟。何等究竟现观。如道谛中究竟道说。何等声闻现观。谓前所说七种现观。从闻他音而证得故。名声闻现观。

何等独觉现观。谓前所说七种现观。不由他音而证得故。名独觉现观。何等菩萨现观。谓诸菩萨于前所说七现观中。起修习忍而不作证。然于菩萨极喜地中。入诸菩萨正性决定。是名菩萨现观。

声闻现观菩萨现观有何差别。略说有十一种。谓境界差别。任持差别。通达差别。誓愿差别。出离差别。摄受差别。建立差别。眷属差别。胜生差别。生差别。果差别。

其果差别复有十种。谓转依差别。功德圆满差别。五相差别。三身差别。涅槃差别。证得和合智用差别。障清净差别。和合作业差别。方便示现成等正觉入般涅槃差别。五种拔济差别。诸无量等最胜功德。何现观摄后现观究竟现观。摄彼复云何。谓无量解脱胜处遍处无诤愿智无碍解神通相随好清净力无畏念住不护无忘失法永断习气大悲不共佛法一切种妙智。如是等功德诸契经中处处宣说。

无量者。谓四无量。云何慈。谓依止静虑于诸有情与乐相应意乐住具足中。若定若慧及彼相应诸心心所。云何悲。谓依止静虑于诸有情离苦意乐住具足中。若定若慧余如前说。云何喜。谓依止静虑于诸有情不离乐意乐住具足中。若定若慧余如前说。云何舍。谓依止静虑于诸有情利益意乐住具足中。若定若慧余如前说。解脱者。谓八解脱。云何有色观诸色。谓依止静虑于内未伏见者色想。或现安立见者色想。观所见色住具足中。若定若慧及彼相应诸心心所。乃至为解脱变化障。云何内无色想观外诸色。谓依止静虑于已伏见者色想。或现安立见者无色想观所见色住具足中若定若慧。余如前说。云何净解脱身作证具足住。谓依止静虑于内净不净诸色。已得展转相待想展转相入想展转一味想故。于彼已得住具足中。若定若慧余如前说。乃至为解脱净不净。变化烦恼生起障。云何无边空处解脱。谓于随顺解脱无边空处住具足中。若定若慧余如前说。如无边空处解脱。无边识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解脱亦尔。乃至为解脱。寂静解脱无滞碍障。云何想受灭解脱。谓依止非想非非想处解脱。超过诸余寂静解脱。住于似真解脱。住具足中心心所灭。为解脱想受灭障。

胜处者。谓八胜处。前四胜处由二解脱所建立。后四胜处由一解脱所建立。此中解脱是意解所缘。胜处是胜伏所缘。自在转故。依有情数非有情数说色少多。依净不净说色好恶。依人与天说色劣胜。余如解脱中说。胜伏所缘故名胜处。

遍处者。谓十遍处所缘遍满故名遍处。于其遍满住具足中若定若慧。及彼相应心心所法。是名遍处。何故于遍处建立地等。由此遍处观所依能依色。皆遍满故。余随所应如解脱说。如是遍处能成满解脱。

无诤者。谓依止静虑于防护他所应起烦恼住具足中。若定若慧及彼相应诸心心所。愿智者。谓依止静虑于为了所知愿具足中。若定若慧余如前说。

无碍解者。谓四无碍解。云何法无碍解。谓依止静虑于一切法名差别无碍具足中。若定若慧余如前说。云何义无碍解。谓依止静虑于诸相及意趣无碍具足中。若定若慧余如前说。云何训词无碍解。谓依止静虑于诸方言音及训释诸法言词无碍具足中。若定若慧余如前说。云何辩才无碍解。谓依止静虑于诸法差别无碍具足中。若定若慧余如前说。

神通者。谓六神通。云何神境通。谓依止静虑于种种神变威德具足中。若定若慧及彼相应诸心心所。云何天耳通。谓依止静虑于随闻种种音声威德具足中。若定若慧余如前说。云何心差别通。谓依止静虑于入他有情心行差别威德具足中。若定若慧余如前说。云何宿住随念通。谓依止静虑于随念前际所行威德具足中。若定若慧余如前说。云何死生通。谓依止静虑于观有情死生差别威德具足中。若定若慧余如前说。云何漏尽通。谓依止静虑于漏尽智威德具足中。若定若慧及彼相应诸心心所。相随好者。谓依止静虑于相随好庄严所依示现具足中。若定若慧及彼相应诸心心所。并彼所起异熟。

清净者。谓四清净。云何依止清净。谓依止静虑于随所欲依止取住舍具足中。若定若慧及彼相应诸心心所。云何境界清净。谓依止静虑。于随所欲境界变化智具足中。若定若慧余如前说。云何心清净。谓依止静虑于如所欲三摩地门自在具足中。若定若慧余如前说。云何智清净。谓依止静虑于随所欲陀罗尼门任持具足中。若定若慧余如前说。

力者。谓如来十力。云何处非处智力。谓依止静虑于一切种处非处智具足中。若定若慧及彼相应诸心心所。云何自业智力。谓依止静虑于一切种自业智具足中。若定若慧余如前说。余力随应当知亦尔。

无畏者。谓四无畏。云何正等觉无畏。谓依止静虑由自利门。于一切种所知境界正等觉自称德号建立具足中。若定若慧及彼相应诸心心所。云何漏尽无畏。谓依止静虑由自利门。于一切种漏尽自称德号建立具足中。若定若慧余如前说。云何障法无畏。谓依止静虑由利他门。于一切种说障碍法自称德号建立具足中。若定若慧余如前说。云何出苦道无畏。谓依止静虑由利他门。于一切种说出苦道法自称德号建立具足中。若定若慧余如前说。

念住者。即三念住。谓御大众时。于一切种杂染不现行具足中。若定若慧余如前说。

不护者。即三不护。谓御大众时于随所欲教授教诫方便具足中。若定若慧余如前说。无忘失法者。谓于一切种随其所作所说明记具足中。若定若慧余如前说。

永断习气者。谓一切智者于非一切智所作不现行具足中。若定若慧余如前说。

大悲者。谓于缘无间苦境大悲住具足中。若定若慧余如前说。

不共佛法者。即十八种不共佛法。谓于不共身语意业清净具足中。于所依及果根未得不退具足中。于不共业现行具足中。于不共智住具足中。若定若慧余如前说。

一切种妙智者。谓于蕴界处一切种妙智性具足中。若定若慧及彼相应诸心心所。

云何引发如是等功德。谓依止清净四静虑。若外道若声闻若菩萨等。引发四无量五神通。多分依止边际第四静虑。若声闻若菩萨若如来等引发所余功德。何因引发如是功德。谓依止静虑数数思惟。随所建立法故。如是等功德略有二种。一现前发起自所作用。二安住自性。若现发起自所作用。以出世后所得世俗智为体。若安住自性。用出世智为体。

无量作何业。谓舍所治障哀愍住故。能速圆满福德资粮。成熟有情心无厌倦。

解脱作何业。谓引发变化事。于净不净变化无有艰难。于寂静解脱无有滞碍。能住第一寂静圣住。由胜解思惟故。

胜处作何业。谓能令前三解脱所缘境界自在而转。由胜伏所缘故。

遍处作何业。谓善能成办解脱所缘。遍满流布故。

无诤作何业。谓所发语言闻皆信伏。爱护他心最为胜故。如其所应发语言故。

愿智作何业。谓能善记别三世等事。一切世间咸所恭敬。由远一切众众所归仰故。

无碍解作何业。谓善说法要悦众生心。能绝一切所疑网故。

神通作何业。谓以身业语业记心。化导有情令入圣教。善知有情一切心行及过未已。如应教授令永出离。相及随好作何业。谓能令暂见。谓大丈夫心生净信。

清净作何业。谓由此势力故。取生有随其乐欲。或住一劫或复劫余。或舍寿行。或于诸法自在而转。或于诸定自在而转。或复任持诸佛正法。

力作何业。谓为除舍无因恶因论不作而得论。无倒宣说增上生道。悟入一切有情心行。正说法品。意乐随眠境界资粮当能出离。随其所应宣说决定胜道。降伏诸魔。善能记别一切问论。

无畏作何业。谓处大众中自正建立我为大师。摧伏一切邪难外道。

念住作何业。谓能不染污摄御大众。不护作何业。谓能无间断教授教诫所化徒众。

无忘失法作何业。谓能不舍离一切佛事。永断习气作何业。谓离诸烦恼亦不显现。似诸烦恼所作事业。

大悲作何业。谓日夜六时遍观世间。不共佛法作何业。谓由身语意业清净已得不退。若行若住映蔽一切听闻独觉。

一切种妙智作何业。谓能绝一切有情一切疑网。令正法眼长时得住。由此有情未成熟者令其成熟。已成熟者令得解脱。

于上所说现观位中。证得后后胜品道时。舍前所得下劣品道。又即此时集断作证于无余依涅槃界位。声闻独觉一切圣道无不皆由顿舍所舍。非诸菩萨。是故唯说诸菩萨等为无尽善根者。无尽功德者。何故建立诸无记事。由彼所问不如理故。何故所问不如理耶。远离因果染净所应思处故。

何缘菩萨已入菩萨超升离生位。而非预流耶。由得不住道一向预流行不成就故。何缘亦非一来耶。故受诸有无量生故。何缘亦非不还耶。安住静虑还生欲界故。

又诸菩萨已得谛现观。于十地修道位唯修所知障对治道。非烦恼障对治道。若得菩提时顿断烦恼障及所知障。顿成阿罗汉及如来。此诸菩萨虽未永断一切烦恼。然此烦恼犹如咒药所伏诸毒。不起一切烦恼过失。一切地中如阿罗汉已断烦恼。

又诸菩萨于所知境应修善巧。于诸方便应修善巧。于虚妄分别应修善巧。于无分别应修善巧。于时时中应修练根。

云何所知境。谓略有六种。一迷乱。二迷乱所依。三不迷乱所依。四迷乱不迷乱。五不迷乱。六不迷乱等流。

云何方便善巧。谓略有四种。一成熟有情方便善巧。二圆满佛法方便善巧。三速证通慧方便善巧。四道无断绝方便善巧。

云何虚妄分别。谓略有十种。一根本分别。二相分别。三相显现分别。四相变异分别。五相显现变异分别。六他引分别。七不如理分别。八如理分别。九执著分别。十散乱分别。此复十种。一无性分别。二有性分别。三增益分别。四损减分别。五一性分别。六异性分别。七自性分别。八差别分别。九随名义分别。十随义名分别。

云何无分别。谓略有三种。一知足无分别。二无颠倒无分别。三无戏论无分别。如此三种异生声闻菩萨。如其次第应知。其相无戏论无分别。复离五相。一非无作意故。二非超过作意故。三非寂静故。四非自性故。五非于所缘作加行故。谓于所缘不起加行。若诸菩萨性是利根。云何复令修练根行。谓令依利软根引发利中根。复依利中根引发利利根故。

大乘阿毗达磨集论决择分中论议品第四

云何论议决择略说有七种。谓义决择。释决择。分别显示决择。等论决择。摄决择。论轨决择。秘密决择。

何等义决择。谓依六义而起决择。何等六义。谓自性义因义果义业义相应义转义。自性义者。谓三自性。因义者。谓三因。一生因。二转因。三成因。果义者。谓五果。一异熟果。二等流果。三增上果。四事用果。五离系果。业义者。谓五业。一取受业。二作用业。三加行业。四转变业。五证得业。相应义者。谓五相应。一聚结相应。二随逐相应。三连缀相应。四分位相应。五转变相应。转义者。谓五转。一相转。二安住转。三颠倒转。四不颠倒转。五差别转。

何等释决择。谓能解释诸经宗要。此复云何。略有六种。一所遍知事。二所遍知义。三遍知因缘。四遍知自性。五遍知果。六彼证受。又十四门辩释决择。何等十四。谓摄释门。摄事门。总别分门。后后开引门。遮止门。转变字门。坏不坏门。安立补特伽罗门。安立差别门。理趣门。遍知等门。力无力门。别别引门。引发门。何等分别显示决择。谓于如所说蕴等诸法中随其所应。作一行顺前句顺后句二句三句四句述可句遮止句等。

何等等论决择。谓依八。何八。若之词问答决择一切真伪。复有四种等论决择道理。一能破。二能立。三能断。四能觉。

何等摄决择。谓由十处摄诸决择。何等十处。一成所作决择处。二趣入决择处。三胜解决择处。四道理决择处。五论决择处。六通达决择处。七清净决择处。八引发决择处。九句差别决择处。十不由功用暂作意时一切义成决择处。

何等论轨决择。略有七种。一论体。二论处。三论依。四论庄严。五论负。六论出离。七论多所作法。

第一论体复有六种。一言论。二尚论。三诤论。四毁论。五顺论。六教论。言论者。谓一切世间语言。尚论者。谓诸世间所随闻论。世智所尚故。诤论者。谓互相违返所立言论。毁论者。谓更相愤怒发粗恶言。顺论者。谓随顺清净智见所有决择言论。教论者。谓教导有情心未定者令其心定。心已定者令得解脱所有言论。

第二论处。谓或于王家。或于执理家。或对淳质堪为量者。或对善伴。或对善解法义沙门婆罗门等而起论端。第三论依。谓依此立论略有二种。一所成立。二能成立。所成立有二种。一自性。二差别。能成立有八种。一立宗二立因。三立喻四合。五结六现量。七比量八圣教量。所成立自性者。谓我自性或法自性差别者。谓我差别或法差别。立宗者。谓以所应成自所许义。宣示于他令彼解了。立因者。谓即于所成未显了义。正说现量可得不可得等信解之相。立喻者。谓以所见边与未所见边和会正说。合者。为引所余此种类义。令就此法正说理趣。结者。谓到究竟趣所有正说。现量者。谓自正明了无迷乱义。比量者。谓现余信解。圣教量者。谓不违二量之教。第四论庄严。谓依论正理而发论端。深为善美名论庄严。此复六种。一善自他宗。二言音圆满。三无畏。四辩才。五敦肃。六应供。

第五论负。谓舍言言屈言过。舍言者。谓自发言称己论失称他论德。言屈者。谓假托余事方便而退。或说外事而舍本宗。或现忿怒憍慢覆藏等。如经广说。言过者。略有九种。一杂乱。二粗犷。三不辩了。四无限量。五非义相应。六不应时。七不决定。八不显了。九不相续。

第六论出离。谓观察德失令论出离或复不作。若知敌论非正法器时众无德自无善巧不应兴论。若知敌论是正法器时众有德自有善巧方可兴论。

第七论多所作法。略有三种。一善达自他宗由此堪能遍兴谈论。二无畏由此堪能处一切众而兴论端。三辩才由此堪能于诸问难皆善辩答。

复次若欲自求利益安乐。于诸论轨应善通达。不应与他而兴诤论。如薄伽梵于大乘阿毗达磨经中说如是言。若诸菩萨欲勤精进修诸善品。欲行真实法随法行。欲善摄益一切有情。欲得速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当正观察十二处法。不应与他共兴诤论。何等十二。一者宣说证无上义微妙法时。其信解者甚为难得。二者作受教心而请问者甚为难得。三者时众贤善观察德失甚为难得。四者凡所兴论能离六失甚为难得。何等为六。谓执著邪宗失。矫乱语失。所作语言不应时失。言退屈失。粗恶语失。心恚怒失。五者凡兴论时不怀犷毒甚为难得。六者凡兴论时善护他心甚为难得。七者凡兴论时善护定心甚为难得。八者凡兴论时欲令己劣他得胜心甚为难得。九者己劣他胜心不烦恼甚为难得。十者心已烦恼得安隐住甚为难得。十一者既不安住常修善法甚为难得。十二者于诸善法既不恒修。心未得定能速得定。心已得定能速解脱甚为难得。

何等秘密决择。谓说余义名句文身。隐密转变更显余义。如契经言。

逆害于父母  王及二多闻

诛国及随行  是人说清净

又契经言。

不信不知恩  断蜜无容处

恒食人所吐  是最上丈夫

又契经言。

觉不坚为坚  善住于颠倒

极烦恼所恼  得最上菩提

又契经言。菩萨摩诃萨成就五法。施波罗蜜多速得圆满。何等为五。一者增益悭吝法性。二者于施有倦。三者憎恶乞求。四者无暂少施。五者远离于施。

又契经言。菩萨摩诃萨成就五法名梵行者。成就第一清净梵行。何等为五。一者常求以欲离欲。二者舍断欲法。三者欲贪已生即便坚执。四者怖治欲法。五者三二数贪。

何故此论名为大乘阿毗达磨集。略有三义。谓等所集故。遍所集故。正所集故。

大乘阿毗达磨集论卷第七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