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以下俱杂病,于五脏无所敷,故列于后)

〔娄〕治小儿疟疾,多与大人同法,以出汗为瘥,宜桂枝、柴胡、麻黄、参、苓等辈,又视其病食、病痰,以意消息之,大抵多是饮食失节得之,须以消导为先可也。〔曾〕《内经》疟论: 疟皆生于风,而发作有时何也?岐伯曰:夏伤于暑,秋必病疟。谓腠理开而汗出遇风,或得于澡浴,水气舍于皮肤,因卫气不守,邪气并居。其疾始作,伸欠寒栗,腰背俱痛,骨节烦疼,寒去则内外皆热,头疼而渴,乃阴阳二气交争,虚实更作而然。阴气独盛则阳虚,故先寒战栗,腰背头项骨节皆痛,阳气独胜则阴虚,故先热,发时不嗜食,善呕,头疼腰痛,小便不利,阴盛阳虚则内外皆寒,阳盛阴虚则内外俱热,此外感六淫或内伤七情,蕴积痰饮,病气与卫气并居,故病日作,卫气昼行于阳,夜行于阴,得阳而外出,得阴而内薄,内薄五脏,病气深入,不能与卫气俱出,则间日而作。当卫气所至,病气所在,则发在阳则热,在阴则寒。经曰:亢则害,极乃反,俟阴阳各衰,卫气与病气相杂则病休,阴阳相搏,卫气与病气再集则病复,各随其卫气之所在,与所中邪气相合而然也。先寒后热者,先伤寒而后伤风,名曰寒疟。先热后寒者,先伤风而后伤寒,名曰温疟。但热不寒者,名曰瘅疟。身重寒热,骨节痛,腹胀满,自汗善呕,名曰湿疟。但寒不热者,名曰牝疟。盖疟之为病,为证非一,故处方之制,随其阴阳虚实,脉病证治,汗吐下温,对证施治,以平为期。然百病中人,必因其正气之虚,感受邪气,留而不去,其病为实,自表传里,先汗后下,古今不易,故治疟之法,必须先表,用百解散(惊)水姜葱煎投,次小柴胡汤(往来寒热)加桂、水姜枣煎服,以和解表里之邪,自然作效。若表里实,用当归散(潮热)、五和汤(里热)或乌犀丸(积)、六圣丸(积)下之,匀气散(疝)止补,后以藿香饮(不乳食)加草果、良姜、水姜枣煎投,正胃气,去寒邪,则自平复。如解表后寒热往来,以二仙饮(本条)截之,寒热既除,用平胃散(不乳食)加茴香汤(腹痛)和匀,盐汤空心调服,温胃燥脾,进美饮食,使中州之土既实,则外邪不战而自屈,此为明论。有寒多热少,经久不愈,致脾胃弱,饮食减,神色变,二姜丸(本条)及清脾汤(本条)为治。〔薛〕经曰:夏伤于暑,秋必 疟。其证先起于毫毛伸欠,乃作寒栗鼓颔,腰脊俱痛,寒去则内外皆热,头痛如破,渴欲冷冻饮料,盖邪气并于阳则阳胜,并于阴则阴胜,阴胜则寒,阳胜则热,阴阳上下交争,虚实更作,故寒热间发也。有一日一发,二日一发,三日一发,有间一日连二日发,有日与夜各发,有上半日发,下半日发,及发于夜者,有有汗,有无汗,此其略也。以详言之,当分六经五脏及痰、食、劳、暑、鬼瘴之不同(六经五脏疟详见杂病准绳)。痰疟者,胸膈先有停痰,因而成疟,令人心下胀满,气逆烦呕是也。食疟者,是饮食伤脾,其人噫气吞酸,胸膈不和是也。劳疟者,久而不瘥,表里俱虚,客邪未散,真气不复,故疾虽间,遇劳即发是也。暑疟者,其人面垢口渴,虽热已退,亦常有汗是也。鬼疟者,进退无时是也。

瘴疟者,感山岚瘴气,其状寒热休作有时是也。久而不愈,名曰 疟, 疟、老疟也,老疟不愈,结癖于两胁之间,名曰疟母,此先失于解散,或复外感风寒,内伤饮食,故缠绵不已也。治法,风暑之邪从外而入,宜解散之,解表后,即宜扶持胃气,故丹溪曰:无汗要有汗,散邪为主,有汗要无汗,固正气为主,骤发之疟宜解表,久发之疟宜补脾,寒疟宜温,温疟宜和,瘅疟宜清,挟痰则行痰,兼食则消食,劳疟宜安,暑疟宜解,鬼疟宜祛,瘴疟宜散,此亦其略也。更以详言之,则热多寒少者小柴胡汤。寒多热少者清脾饮子。无汗者桂枝麻黄各半汤。有汗者柴胡桂枝汤。

汗多渴者白虎汤。渴而小便不利者五苓散。小便赤,热多而渴者,小柴胡汤。热多汗出,腹满便 者,大柴胡汤,渴加葛根。痰疟者,二陈汤(痰涎)加柴胡、黄芩,甚者加枳实。食疟者,先用大安丸(宿食),次用异功散(吐泻)。劳疟、 疟,并用补中益气汤(虚热)。暑疟者,十味香薷饮。鬼疟者,鬼哭散。瘴疟者,四兽饮。疟母者,鳖甲饮。

凡脾胃虚而患疟者,不拘有汗无汗,三阴六经,悉以六君子汤为主,热多加柴胡、山栀,寒多加干姜、肉桂,有汗加黄 、浮麦,无汗加苍术、葛根,元气下陷,及肝木乘脾,并加升麻、柴胡、为善。若用青皮、草果、常山等药,以为攻截良法,正气益虚,邪气益深,是多延绵不止,而为劳热者有矣。若乳母七情六欲,饮食不调,或寒热似疟,肝火炽盛,致儿为患者,又当治其乳母,斯无误矣。

《全生指迷》论曰:寒热之病,或寒已而热,或热已而寒。若寒热战栗,头痛如破,身体拘急,数欠,渴欲饮冷,或先寒而后热,或先热而后寒,或 时而发,或间日而作,至其时便发,发已如常,此谓之疟。疟脉自弦,弦数多热,弦迟多寒,此皆得之于冬中风寒之气,藏于骨髓之中,至春阳气大发,邪气不能自出,因遇大暑,而后与邪气相合而发,寒多者宜温之与姜桂汤,热多者宜解之与栝蒌汤,寒热等者宜调之与鳖甲汤。大人小儿疟疾,若寒从背起,冷大如手,不甚战栗,似欲发热而汗出,或即头痛,呕吐时作,其脉迟小,此由脾胃素弱,因气寒而收聚水谷,不能克化,变而成痰,伏痰在内,阴上乘阳,阳为阴所乘,所以作寒,逼而成汗,宜服旋复花丸、半硫丸。

热多于寒

小柴胡汤(往来寒热)

《全生指迷》栝蒌汤

栝蒌根(四两) 柴胡(去苗,八两) 人参 黄芩 甘草(炙。各三两)

上为粗末。每服五钱,水二盏,生姜三片,枣一枚,掰破,煎至一盏,去滓温服。

寒多于热

清脾饮子 治瘅疟脉弦数,但寒不热,或寒多热少,膈满不食,口苦舌干烦渴,小便黄赤,大肠不利。

青皮(炒) 浓朴(姜制) 白术 草果 柴胡 茯苓 半夏(汤泡七次) 黄芩 甘草(灸。各等分)

上每服二三钱,水煎。

《全生指迷》姜桂汤

干姜 牡蛎(火 通赤) 甘草(炙。各二两) 桂(去粗皮,取心,三两) 柴胡(八两) 栝蒌根(四两) 黄芩(二两。《活人书》用三两)

上为粗末。每服五钱,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草果饮 治寒多热少,手足厥冷,遍身浮肿,肚腹疼痛。

浓朴(姜制) 青皮 草果 藿香 甘草(炙) 丁皮 神面 良姜 半夏曲上等分, 咀。姜枣煎,空心服。

清脾汤 治诸疟久不瘥者,脾胃虚弱,形容憔悴。

浓朴(去粗皮,姜汁拌匀酿一宿,炒干,一两) 乌梅(打破,去仁) 半夏(汤煮透,滤,锉,焙干) 良姜(锉,用东壁土炒) 青皮(去白。各半两) 甘草(炙,三钱) 草果(炮,去壳取仁,二钱半)

上件 咀。每服二钱,水一盏,姜二片,煎七分,未发前并三服。仍忌生冷油腻,时果毒物。

二姜丸 治疟疾往来寒热,经久不愈者。

良姜(一两,锉片,东壁土炒) 白姜(一两,锉片,巴豆九粒去壳,同炒微黄,去巴豆)

上为细末,用 猪胆汁和水煮面糊、丸麻仁大,就带润以朱砂为衣。热多,用温汤早晨面北空心送下。寒多,亦于清旦用温酒面南空心咽服。若寒热相停,用阴阳汤,以一半冷水一半热汤参和是也,不拘向南北投服。

寒热相等

胡黄连散 治小儿疟。

人参 胡黄连 草果 槟榔 甘草 柴胡(各等分)

上锉散。水一盏,煎三分服。

〔张涣〕桃仁汤

桃仁(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 鳖甲(酥炙微黄,去裙 。各一两) 桂心 黄芩 赤茯苓 川升麻(各半两)

上为粗散。每服一钱,水一小盏,煎至五分,去滓温服,量儿大小加减。

《全生指迷》鳖甲汤

鳖甲(汤浸,刮净,酷炙黄) 白术 桂(去皮) 常山 柴胡(去苗。各一两) 牡蛎(半两,火 赤)

上为粗散。每服五钱,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温服。

寒而不热

〔张涣〕乌梅丹 治小儿发寒疟甚者。

乌梅肉(一两,炒干) 母丁香 干漆(微炒) 当归 桂心(各半两。以上捣罗为粗散,吹入) 麝香(二钱半,细研)

上件拌匀,炼蜜、和丸如黍米大。每服十粒,粥饮下,量儿大小加减。

《全生指迷》旋复花丸

旋复花 桂心 枳实(麸炒) 人参(各五分) 干姜 芍药 白术(各六分) 茯苓 野狼毒 乌头(炮,去皮) 矾石(火 一伏时。各八分) 细辛(去苗) 大黄(湿纸裹,煨) 黄芩 葶苈(炒) 浓朴(去粗皮,姜汁炙) 吴茱萸(炒) 芫花(炒) 橘皮(洗。各四分) 甘遂(三分,炒)

上为细末,炼蜜和丸,如梧子大。米饮下三丸,未知加至七丸,小儿黄米大二丸。

半硫丸

半夏(汤洗七次,三两) 硫黄(二两,研飞)

上为末,生姜汁煮面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米饮下,不拘时候,小儿黍米大、三五丸。

热而不寒

〔汤〕治瘅疟但热不寒方,用黄丹 通红,临发,蜜汤调下,能饮酒用酒调。一法,专服小柴胡汤,次服人参前胡汤。

〔张涣〕知母丹 治小儿发热疟甚者。

知母(微炒) 鳖甲(酥炙,去裙 ) 川大黄(细锉,微炒) 赤茯苓 朱砂(细研水飞。各一两) 川芒硝川升麻(各半两) 龙脑(一钱,研)

上件同拌匀,炼蜜和丸,如黍米大。每服五粒至七粒,生姜汤下,大便利下即愈,量儿大小加减。

《活人书》治疟疾但热不寒者。

知母(六两) 甘草(炙,二两) 石膏(一斤) 桂(去皮秤,三两) 粳米(二合)

上锉如麻豆大。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服。

外散风暑之邪

桂枝麻黄各半汤 治发热自汗或无汗。

桂枝 白芍药 生姜 甘草(炙) 麻黄(各一钱) 杏仁(十粒,汤泡,去皮尖)

上,水一钟,大枣二枚,煎四分,食远服。

知母麻黄汤 治伤寒,或十数日,或半月二十日,终不惺惺,常昏沉似失精神,言语错缪,又无寒热,医或作鬼祟,或作风疾,多般治之不瘥,或朝夕潮热颊赤,或有寒热似疟,都是发汗不尽,余毒在心胞络间所致。

知母 麻黄(去节) 甘草(炙) 芍药 黄芩(各半两) 桂枝(去粗皮,半两,盛暑可减半)

上锉散。每三钱,水一盏,煎七分,去滓温服。令微汗,若心烦不眠,欲饮水,当稍稍与之,令胃气和即愈,未汗再服,大小加减。

柴胡桂枝汤 治疟身热多汗。

柴胡(八钱) 黄芩 桂枝 芍药 甘草(各三钱) 半夏(二钱半)

上,每服二三钱,姜枣水煎。

白虎加桂汤 治小儿疟疾发渴。

石膏(五钱,碎如米) 知母(一钱) 甘草(五分) 桂枝(五分)

上,水一盏,粳米一撮,煎服。

十味香薷散

香薷(一两) 人参 白术 黄 橘红 白扁豆 干木瓜 浓朴(姜制) 白茯苓 甘草(炙。各半两)

上为细末。每服一钱,不拘热汤或冷水,调下。

内理中气

养胃汤 治外感风寒,内伤生冷,温中快膈能辟山岚瘴气,寒疟,脾胃虚寒。

浓朴(姜汁炙) 苍术(米泔浸,去皮,锉,炒) 半夏(汤泡。各一两) 藿香 草果仁 茯苓 人参(各半两) 甘草(炙) 橘红(各二钱半)

上锉散。每服三钱,水一盏,姜七片,乌梅一个,煎六分,去滓热服。兼治冷饮伤脾,发为疟疾,或中脘虚寒,呕逆恶心。寒疟加桂。

又方陈皮(汤浸,去白,三钱半) 甘草(炙) 浓朴(姜制) 半夏(泡。各三钱) 人参 草果(各二钱) 白茯苓(四钱) 藿香(洗,七钱) 青皮(去穣) 三棱(煨) 蓬术(煨) 大腹皮(各一钱半) 苍术 乌梅(各五钱)

上锉散。每服三钱,姜枣水煎。

四兽饮 治阴阳相胜,结聚涎饮为疟,兼治瘴疟。

半夏 茯苓 人参 白术 草果 橘红(各等分) 甘草(减半)

上用乌梅、姜枣,湿纸裹,煨香熟,焙干入药。每服二钱,水煎服。

鬼疟

鬼哭散 止疟疾。

常山 大腹皮 白茯苓 鳖甲(醋炙) 甘草(炙。各等分)

上,除甘草、鳖甲炙外,三味不得见火。用桃柳枝各七寸同煎。临发略吐涎不妨,只用常山、白茯苓、甘草亦效。

瘴疟

《千金》大五补汤 治大人小儿时行后、变成瘴疟。

桂心(一两二钱半) 远志 桔梗 川芎(各二两) 茯苓 芍药 人参 白术 熟地黄 当归 黄 甘草(各三两) 竹叶(五两) 半夏 麦门冬(去心,各一斤) 生枸杞根 生姜(各一斤) 大枣(二十枚)

上十八味,以水三斗煮竹叶、枸杞、取二斗,内诸药,煮取六升,分六服,一日一夜令尽之,小儿量大小加减,以一合至二合,渐服至一升止。

《圣惠》犀角散 治小儿热瘴气为疟。

犀角屑 甘草(炙微赤,锉) 川大黄(锉碎,微炒) 知母(各半两) 鳖甲(一两,涂醋,炙黄,去裙 ) 柴胡常山(各七钱半)

上捣,罗为粗散,每服一钱,以水一小盏,煎至五分,去滓温服,日三四服,量儿大小加减。

截疟

三圣丸 治诸疟,不拘远近。

穿山甲(汤浸透,取甲,碎锉,同热灰铛内慢火焙令焦黄色) 鸡骨常山 鸡心槟榔(二味各一两,薄锉,晒干)

上件,再晒,为末,水煮糯米粉,为糊丸绿豆大,就带润以红丹为衣,阴干。

每服三十丸至五十丸。未发前隔晚用酒空心投一服,重者二服。经久不瘥,下祛疟丹。

二仙饮 治同前。

青蒿(去梗,五月五日采,晒干,用二两) 桂枝(去粗皮,半两,二味俱锉,焙,为细末)

上每服一钱,寒热未发前用凉酒调服,或先隔晚以酒调下。加香薷叶(二两)、好茶芽(半两) 合研成末,又名斩邪饮,治证同法,疗暑疟尤胜,服法同前服。

祛疟丹 治疟经久不瘥。

常山(细锉二两) 乌梅(和核一两,薄锉) 红丹(好者,半两)

上,除乌梅屋瓦别焙,常山或晒或焙,仍同乌梅、红丹研为细末,糯米粉煮糊丸麻仁大。每服三十丸至五十丸,未发前凉酒空心送下,或隔晚酒下。重者二服,轻则一服。忌鸡、面、羊、生冷冻饮料食、毒物。

疟癖

鳖甲饮子 治疟久不愈,腹中结为 瘕,名曰疟母。

鳖甲(醋炙) 白术 黄芩 草果 槟榔 芎 橘红 甘草 浓朴 白芍药(各等分)

上为 咀。水一钟,姜三片,枣一枚,煎服。

《经效》疟丹 治疟母结癖,寒热无已。

真阿魏 雄黄(各二钱半) 朱砂(一钱半)

上,沸汤泡阿魏研散,雄、朱和之,稀面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一丸,人参汤候空冷心服。瘴疟,桃枝汤冷服,临发磨一丸敷鼻头口畔。

疟母丸

鳖甲(醋炙,二两) 三棱 莪术(各醋浸透,煨。各一两)

上为细末,神曲糊丸如绿豆大。每服二十丸,白汤下,量儿大小加减。癖消一半,即止。

消癖丸

芫花(陈久者良,好醋煮十数沸,去醋,以水浸一宿,晒干) 朱砂(另研水飞。各等分)

上为末,蜜丸。二百日儿黍米大二丸,日二服,不知,稍加之。

疟后浮肿

大腹皮汤 治小儿疟疾,用药太早退热,变作浮肿,外肾肿大,饮食不进。

大腹皮 槟榔 三棱 蓬莪术(各五钱) 苍术 枳壳(各二两) 甘草(三钱)

上锉散。每服三钱,生姜皮、萝卜子、椒目同煎。

青皮汤 治小儿疟后浮肿,兼寒热不退,饮食不进。

白术 茯苓 浓朴 青皮 陈皮 半夏 大腹皮 槟榔 三棱 蓬莪术 木通 甘草(各等分)

上 咀,每服三钱,姜水煎。

按:上诸方皆克泄元气之药,若病久脾虚而作肿者,当以钱氏异功散为主,少佐以五皮汤(方见杂病水肿),误用此,必至不救。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