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辩温病脉证并治法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此系仲景原文自太阳上编移集于此)

温病非伤寒也。而余一并及之。何也?经云:冬伤于寒。春必病温。以其病由伤寒而致也。暑病亦由伤寒而致。而不及之。何也?经云夏伤于暑。秋必 疟。以伤暑自是夏时病。且温病有一二日至八九日。六经传变之候。而暑病则无是也。秋疟亦有六经传变之候。又何为而不及之也。金匮序云。仲景着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今世但传伤寒十卷。而杂病未见其书。王翰林于蠹简中。得其书三卷。中论杂病而疟疾亦与焉。兹故不复及也。且也。疟疾而有六经传变者。此即是秋时。伤寒。否则仲景岂不明经络。何为而未详言也。又如伤暑亦系杂病。金匮中即是中 之证。若伤暑而有六经传变者。此又是夏时伤寒。其初必由寒气而得也。外如霍乱病。亦系杂证。伤寒论列之六经篇后者。必仲景原论中。既言伤寒。即言杂病也。惜乎其十六卷书。已大半亡失。即今世所传伤寒论十卷。其辩脉平脉可汗可下诸篇。悉系叔和所增入者。则知杂病所亡为甚多也。明赵以德着金匮衍义。既知痉湿 百合狐惑疟疾等证。非伤寒矣。独不能捡出霍乱一候。此又余之所不解也。兹因论温病而并议及此。倘有志斯道者。必以余言为不谬也。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此言温病之与伤寒异也。夫曰太阳病者。正以见同是太阳经头项强痛之证。彼伤寒由寒气而得。则恶寒。此温病由温气而得。故不恶寒。初起便即发热而渴也。愚以不恶寒发热而渴。此是阳明温病。但头项强痛之证。兼属太阳。故系之为太阳病。愚又以四时之气。在春为温。正气伤人。实时可以致病。未必尽由冬伤于寒所致。故其治法亦不与伤寒同也。)

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曰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 。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疑此条有错简。小便不利四字当在若被下者之前。此承上文而言温病。误治之逆证也。温病之初。是温气袭人经络。不可误发其汗。医人不知。只认以为太阳证。妄投麻桂等汤。以发其汗温袭经络。又亡津液。阳气亢极。故身热如灼。此为风温。要此风温者。即温病。盖春时多风。温气即从风中而来。故又名风温也。风温误汗之证。其脉阴阳俱浮。阴阳俱浮者。以温病本热。又发其汗。则周身阳气尽越于外。故其脉尺寸俱浮。自汗出者。成注云:卫气受伤也。身重多眠。鼻息鼾。语言难者。条辩云风壅则气昏。热甚则气郁也。小便不利者。汗出多而津液耗也。被下而直视失溲者。此本太阳病而误汗及下所致条辩云。太阳之支脉。为目上纲。误汗则经气绝。故目不转睛而上窜也。又膀胱为太阳之府。津液藏焉。既汗且下。重亡津液。故溲。溺遗失也。若误以火灸者。轻则火热土燥。其色外夺而发黄。重则火甚。热极而生风。故其神志如惊痫之状。其手足则钩曲而时 也。若火熏之者。谓发黄惊痫等证。不惟火灸则然。如以火熏之。而变证亦然也。愚按火熏者。劫汗之法。医人不知发汗之误。以身灼热不止。犹以为发汗不透。而用火熏。此误治之常耳。风温证发汗是一逆。汗之而病不除。复被下。及被火。是再逆焉。望命期之不促。而欲尚引时日乎哉。或问身重。小便不利。

焉知非湿痹证。余答云:湿痹身重。此固小便不利。若得汗出。则湿气随之而散矣。今者自汗出而身反重。谓非风温之证而何。按此条论。仲景无治法。补亡论常器之云。转下火熏。皆为逆也。可白虎加人参汤。桂枝柴胡各半汤。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汤。郭白云复议用柴胡桂枝干姜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愚以上条无少阳经证。诸汤中凡有柴胡者。

皆非对证之药。凡有姜桂者。又非温热之证。所宜。其白虎加人参汤。复与太阳病发热而渴者不相涉。考之千金方有葳蕤汤。此实补仲景治法之未备。方载后昔贤治温病法中。)

或问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其于未发汗之前。当用何药。余答云:若仲景论中如葛根汤。葛根黄芩黄连汤。两方可参合加减用之。

(新增) 葛根黄芩汤方

(即伤寒论中葛根汤。去桂枝大枣。又葛根芩连汤中。去黄连。二方相合之复方也。)

葛根(一两)黄芩 麻黄(各五钱去节)芍药(四钱)甘草(一钱)生姜(五大片)

上六味。以水四升。先煮葛根麻黄减一升。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覆取微似汗。

琥按上汤。乃治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成注云:发热而渴。不恶寒。阳明也。病兼阳明。故以上汤合二经温热而去之。若自汗出。则此汤又在所当禁用。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