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六经主症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鳌按。此篇非六经无归者。以并录六经之首。故亦列总论中。

【纲】仲景曰。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目】李杲曰。治不可越经。假令治太阳阳明。不可遗太阳而只用阳明药。余仿此。用三阳经药解后。身反复重者。若烦。则是有阳明也。若不烦而反复轻者。知不传三阴也。不传三阴。则为解也。大抵三阴之体静重。与湿相同。伤寒五日后。发热无汗。谓谷消水去形亡。故下之。三日前。

谓内有水谷。故汗之。太阳禁忌。小便不利。不可更利之。是谓犯本。则邪气入里不能解。此犯之轻也。以是五苓散不可妄用。大便不可易动。动之是谓动血。此犯之重也。在表不可下。下之是为犯禁。此犯之尤重也。下之而恶风恶寒头痛。待表症悉罢。方可下之也。脉浮紧者。犯之必结胸。

脉浮缓者。犯之必痞气。战而汗解者。太阳也。不战有汗而解者。阳明也。不战无汗而解者。少阳也。若先瘥经。必不尔矣。太阳传阳明。其中或有下症。阳明症反退。而热兼不渴。却退显少阳症。

是知可解也。太阳知可解者。为头不痛。项不强。肢节不痛。则知表易解。阳明知可解者。为不发热恶寒。知里易解也。少阳症知可解者。寒热日不移时而作。邪未退也。若用柴胡而移其时。

并气移于血。血移于气。是邪无可容之地。知可解也。病有里传表者。太阳病。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至于大实痛者。胃也。桂枝加大黄汤。己传戊所以为里传表。即名误下传也。伤寒误下。变无定体。杂病误下。变有定体。何则。伤寒自外而入。阳也。阳主动。杂病自内而出。阴也。

阴主静。动者犯之。其变无穷。静者犯之。其变止痞与腹胁痛而已。故变无穷者为重。痞与腹胁痛者为轻也。

李 曰。太阳经症。头疼身热脊强。此太阳正病也。以后凡言太阳症。即头疼身热脊强也。凡言表症者。

亦即太阳症也。各经仿此。阳从下起。三阳之长曰太阳。脉尺寸俱浮。浮紧伤寒。浮缓伤风。太阳受病。当一二日发。以其脉上连风府。故头项痛腰脊强。头者诸阳之会。气病则麻。血病则痛。身热者。寒客皮毛。郁闭其阳而后发热。虽人身正气。郁则为邪为热。热虽甚不死。盖伤寒始于寒而终成于热也。惟不发热而但恶寒者。邪发于阴也。或热多寒少。或不大便而泉清频数。或热结膀胱而溺涩。或汗多便难。或汗后不解。或汗漏不止。或过经不解。或蓄血发黄。或喘或吐。皆太阳所主。

鳌按。仲景立论。每经各举其主脉主症。以为一经之提纲。虽病有变迁。而苟未离此经。即不离此主脉主症。其大较也。

【纲】仲景曰。阳明之为病。胃家实也。

【目】李杲曰。阳明症。身热目疼鼻干。不得卧。不恶风寒而自汗。或恶热。脉尺寸俱长。白虎汤主之。阳明禁忌。不当发汗。不当利小便。以竭其津液。致生蓄血症。惟当益津液为上。以其火就燥也。益津液者。连须葱白汤是也。汗多亡阳。下多亡阴。小便重利之。走气。三者之变虽异。亡津液一也。汗者。本所以助阳也。若阳受阴邪。寒结无形。须当发去阴邪以复阳气。所谓益阳而除风寒也。若阴邪已去而复汗之。反伤阳也。经曰。重阳必阴。故阳去自亡。汗多亡阳。此之谓也。下者。本所以助阴也。若阴受阳邪。热结有形。须当除去其败坏者以致新阴。所谓益阴而除火热也。若阳邪已去而复下之。反亡阴也。经曰。重阴必阳。故阴气自亡。下多亡阴。此之谓也。汗不嫌早。

非预早之早。乃早晚之早也。谓当午前为阳分。当发其汗。午后阴分。不当发汗。故曰。汗无太早。

汗不嫌早。是为善攻。下不嫌晚。非待久之晚。谓当巳后为阴分。当下之。巳前阳分。不当下。故曰。

下无太晚。下不嫌晚。是为善守。汗本亡阴。以其汗多。阳亦随阴而走。下本泻阳。以其下多。阴亦随阳而走。故曰。汗多亡阳。下多亡阴也。若犯发汗。多蓄血上焦。为衄。若犯利小便。多蓄血下焦。为发狂。其人如狂也。伤寒有九经。何谓也。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是为六也。有太阳阳明。有少阳阳明。有正阳阳明。是为三也。非九而何。阳明者。太阳少阳皆入于胃。

故曰正阳阳明也。前三经者。阳明自病。不入于里。谓之在经。不为正阳阳明矣。三阳从中治。

何谓也。太阳阳明。大承气汤。少阳阳明。小承气汤。正阳阳明。调胃承气汤。以汗症言之。以少阳居其中。谓太阳症为表。当汗。阳明症为里。当下。少阳居其中。故不从汗下。以小柴胡汤从少阳也。以下症言之。阳明居其中。谓太阳经血多气少。阳明经气血俱多。少阳经气多血少。若从太阳下。则犯少阳。若从少阳下。则犯太阳。故止从阳明也。此三阳合病。谓之正阳阳明。不从标本。

从乎中也。缘阳明经居太少阳之中。此经气血俱多。故取居其中而不从太阳少阳也。阳明自病、调胃承气汤。三阳并病、白虎汤。是从乎中也。如何是入阴可下。答曰。阳入于阴者可下。非入太少厥阴之三阴。乃入三阳也。三阳亦非太少阳明之三阳。乃胃与大小肠之三阳也。三阳皆为腑。以其受盛水谷。传导有形。故曰。入乎阴也。仲景云。已入腑者可下是也。仲景太阳阳明。大承气。少阳阳明。小承气。正阳阳明。调胃承气。是三阳已入于脏者。泄之也。太阴。桂枝汤。少阴。麻黄附子细辛汤。厥阴。当归四逆汤。是三阴未入于腑者。汗之也。

李 曰。阳明夹于二阳之中。阳气盛极。故曰阳明。脉尺寸俱长。长而微洪。经病。长而沉数。

腑病。太阳脉静则不传。如脉数急欲吐者。此寒邪变热传于阳明。当二三日发。以其经中客邪。

故目痛鼻干。身热者。阳明主肌肉。邪甚则身前皆热。不眠者。烦盛津干。胃气不和也。太阳未罢者。发热恶寒。太阳已罢者。不恶寒而反恶热。

烦渴作呕。津干便硬。或即狂言。谓之正阳明。少阳阳明。胁满。不大便而呕。或瘀血发黄。或下血谵语。或胸烦懊 。皆此经所主。然亦有里寒下利。或寒气结积而为痼瘕者。不可不知。

柯琴曰。阳明为传化之腑。当更实更虚。食入。胃实而肠虚。食下。胃虚而肠实。若但实而不虚。

斯为阳明之病根矣。胃实不是阳明病。而阳明之为病。悉从胃实上得来。故以胃家实为阳明一经之纲领也。阳明病外症。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

【纲】仲景曰。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目】李杲曰。少阳症。胸胁痛。往来寒热而呕。或咳而耳聋。脉尺寸俱弦。小柴胡汤主之。

须各随仲景本条下加减用之。少阳忌发汗。忌利小便大便。故名三禁。汤乃和解之剂。若犯之。则各随上下前后。本变及中变与诸变不可胜数。宜详之。如何是半表半里。答曰。身后为太阳。是阳中之阳。阳分也。身前为阳明。为阳中之阴。阴分也。阳为表。阴为里。即太阳阳明二分。邪在其中矣。治当不从标本。从乎中治。此乃治少阳之法也。太阳膀胱。水寒也。阳明胃经。燥也。邪在其中。近后膀胱寒水。则恶寒。近前阳明燥金。则发热。故往来寒热也。此为三阳之表里。非内外之表里也。俱不可认作宜下之里。故以此药作和解之剂。非汗非下也。邪在荣卫之间。谓之半表里也。太阳阳明之间。少阳居身之半表里也。五苓散分阴阳。膀胱经之半表里也。理中汤治吐泻。上下之半表里也。

李 曰。少。初也。阳气初嫩。亚于阳明。故曰少阳。脉尺寸俱弦而滑数者。阳极发厥。弦而和者。病欲散。少阳受病。当三四日发。以其脉循胁。络于耳。故风热上壅不利。则耳聋胁痛。寒热往来。不食。呕而口苦咽干目眩。若不呕吐而能食者。为三阴不受邪也。若身无大热躁闷者。阳去入阴无疑矣。似疟。妇人血结。皆此经所主。

柯琴曰。太阳主表。头项强痛为提纲。阳明主里。胃家实为提纲。少阳居半表半里之位。仲景特揭口苦咽干目眩为提纲。奇而至当也。盖口咽目三者。不可谓表。又不可谓里。是表之入里。里之出表处。所谓半表半里也。三者能开能阖。开之可见。阖之不可见。恰合枢机之象。故两耳为少阳经络出入之地。三症为少阳一经病机。兼风寒杂病而言。但见一症即是。不必悉具。

【纲】仲景曰。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目】李杲曰。太阴症。腹满咽干。手足自温。自利不渴。时腹痛。脉尺寸俱沉细。

太阴病。可汗。可温。可下也。脉浮可汗。桂枝汤。自利不渴。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可温。四逆辈。此条虽不言脉。当知脉沉迟而弱。仲景理中汤丸。暨易老人参黄 汤。其轻重或温或热。视人之强弱虚实所宜者选用之。太阴可下者。以本太阳症。医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者。太阴也。桂枝芍药汤。大实痛。桂枝加大黄汤。易老云。此非本有是症。以其错下。脾传于胃。故为误下传。太阴禁忌。太阴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则胸下结硬。太阴病。脉弱。其人续自便利。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以其人胃气弱。易动故也。伤寒而脉浮缓。

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小便自利者。则不发黄。日久利甚。必止者。便硬。乃入腑传阳明也。

李 曰。阴从天降。首曰太阴。在阳为表。在阴为里。邪在表则见阳脉。邪在里则见阴脉。故尺寸俱沉。沉实有力。当下。沉细无力。当温。太阴受病。当四五日发。以其脉布胃中。络于咽嗌。

故腹满或痛。而嗌喉下干燥。或大便不通。小便如常。或自利。手足温而渴者。为传经腑热。或自利不渴。手足冷者。为直中阴经。或因内伤饮食。冷气入脾。必腹痛。胸膈不快。然太阴乃三阳之终。三阴之始。阳经表气未尽。宜汗。半表里胸满多痰。宜吐。传经里热。宜下。直中阴经。宜温。

调脾胜邪。正在此关。

柯琴曰。阳明。三阳之里。故提纲属里之阳症。太阴。三阴之里。故提纲属里之阴症。太阴之上。

湿气主之。腹痛吐利。从湿化也。脾为湿土。故伤于湿。脾先受之。然寒湿伤人。入于阴经。不能动脏。则还于腑也。

【纲】仲景曰。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目】李杲曰。少阴症。口燥舌干而渴。脉尺寸俱沉疾。大承气汤。沉迟。四逆汤。

太阴邪入于里。上接于心。与火俱化而克金。恶候或上气。死。入胃。脉沉细而疾。疾则大承气汤下之。下入于本。与水俱化而为寒。厥逆。或见身冷静重。脉沉细而迟。迟则四逆汤温之。疾虽可下。若疾而无力者。亦不可下。为阳将尽也。少阴症。口燥舌干而渴。身表凉。脉沉细而虚。泻心汤。此有形无形之药也。伤寒外症。全在下症。大热而脉反细小。不可下。泻心汤。少阴受病。

身凉无汗。体沉。或体轻。脉沉。有头痛。不厥。麻黄附子泻心汤。

其人病身热而烦躁不宁。大小便自利。其脉沉洪而无力。按之全无者。附子泻心汤。其人病上吐下泻不止。当渴而反不渴。其脉微细而弱。理中汤。渴而脉沉有力而疾者。五苓散。少阴病。发热脉沉者。必当汗。若缓汗之。用麻黄附子细辛汤。若微汗之。用麻黄附子甘草汤。少阴下利。色青者。当下之。色不青者。当温之。口中和者。当温之。口中不和。干燥者。当下之。少阴脉沉细数。病为在里。忌发汗。脉微者。忌发汗。尺脉微弱涩者。忌下。麻黄附子细辛汤。体沉。加防己、苍术。胜湿也。体轻。加石膏、知母。乃胜热也。

李 曰。少阴次于太阴。故曰少阴。脉尺寸俱沉。沉实有力。当下。沉微无力。当温。少阴受病。当五六日发。以其脉起于足心。贯肾。络于肺系。故舌干口燥而渴。或自利清水。心痛腹胀。

或大便闭硬。不欲浓衣者。皆热入里之深也。若厥逆畏寒。欲吐未吐。腹痛自利。小便自利。或干呕亡阳。咽痛。脉微欲寐者。乃阴毒入脏之深也。或下利体痛咳呕者。水气也。或饮食入口则吐。

脉弦迟。厥逆心下实者。不可下也。宜吐之。或脉沉。发热者。宜汗。盖有初得病。直攻少阴。不先自太阳传次而入也。

柯琴曰。三阳以少阳为枢。三阴以少阴为枢。弦为木象。浮而弦细者。阳之少也。微为水象。

沉而微细者。阴之少也。卫气行阳则寤。行阴则寐。日行二十五度。常从足少阴之间分行脏腑。今少阴病。则入阳分多。故欲寐。欲寐。是病患意中。非实能寐也。与少阳提纲。各臻其妙。

鳌按。仲景论。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若不瘥。身体疼痛者。当救其里。宜四逆汤。此条。

旧本俱入太阳篇。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此条。旧本俱入少阴篇。

前人因有少阴症似太阳。太阳脉似少阴。而反用药不同之说。窃思头疼发热。固是太阳表症。然脉沉。已为在里。则此条当是初起属太阳。及既入里。虚阳之浮于表者虽仍发热。而寒邪据里。实属真阴难解。故脉沉。而必治以四逆也。曰反者。见得初起之时。头痛发热。脉宜浮而反沉。其非专属太阳明矣。故虽治以麻黄而终不瘥。必当以四逆救其里也。夫四逆者。少阴之剂。则此条当属少阴经症。不得以初起之太阳。遂列太阳篇中。并以为太阳脉似少阴也。至少阴病始得而无头痛。宜属少阴症矣。曰反热者。以寒邪尚在于表。但皮肤腠理郁闭为热。故用麻黄细辛以发表间之热。而尤必用附子以温少阴之经。其所以必温之者。以寒邪尚未入里。内未作热也。若寒入里。则必内热而外不热。当见吐利厥逆等症。不曰反发热矣。

【纲】仲景曰。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即吐蛔。下之。利不止。

【目】李杲曰。阳中之阳水。太阳是也。为三阳之首。能循经传。亦能越经传。阳中之阳土。

阳明是也。夫阳明为中州之土。主纳而不出。如太阳传至此。名曰循经传也。阳中之阳木。少阳是也。上传阳明。下传太阴。如太阳传至此。为越经传也。阴中之阴土。太阴是也。上传少阳为顺。

下传少阴为逆。此为上下传也。如太阴传太阳。为误下传也。阴中之阳水。少阴是也。上传太阴为顺。下传厥阴为生。如太阳传至此。乃表传里也。阴中之阴木。厥阴也。上传少阴为实。再传太阳。为自愈也。太阳者。巨阳也。为诸阳之首。膀胱经病。若渴者。自入于本也。名曰传本。太阳传阳明胃土者。名曰循经传。为发汗不彻。利小便。余邪不尽。透入于里也。太阳传少阳胆木者。

名曰越经传。为元受病。脉浮无汗。当用麻黄而不用之故也。太阳传少阴肾水者。名曰表传里。

为得病。急当发汗而反下。汗不出。所以传也。太阳传太阴脾土者。名曰误下传。为元受病。脉缓有汗。当用桂枝。而反下之所致也。当时腹痛。四肢沉重。太阳传厥阴肝木者。为三阴脉不至于首。

惟厥阴与督脉上行。与太阳相接。名曰循经得度传。

李 曰。厥阴。阴尽则变。而厥逆生。盖传经至此已尽。无复可传。再传则逆于首经矣。脉尺寸俱沉。沉实有力。当下。沉迟无力。当温。浮缓。病自愈。厥阴受病。当六七日发。以其脉循阴器。络于肝。故唇青舌卷而烦满者。胸中气满急也。或囊拳者。阴囊缩也。在女子则阴户急痛引小腹。此传经厥阴风热毒深于内也。肝木移热克脾。脾受贼邪。五脏六腑皆困。荣卫不通。耳聋囊缩而厥。水浆不入。不知人。则死。速下以救。五死一生。或下利谵语者。内有燥屎也。仍宜下之。

或呕而发热者。和之。或发热恶寒如疟。囊不缩。脉微浮。微缓。胃之脉。脾气既全不受贼邪。

荣卫将复。水升火降。寒热作而大汗解矣。或下利腹胀身疼者。当先救表。而后温里。若下利清谷。

大汗出而厥。四肢疼。小腹拘急。或干呕吐沫。或气冲心痛。吐蛔发热消渴。皆厥阴寒症也。宜温之。以上正文六言。乃万病之祖。非得之内经。不能六言包括无遗如此。凡言六经所见之症。即此三阳三阴经症也。凡杂病亦然。

柯琴曰。太阴厥阴。皆以里症为提纲。太阴主寒。厥阴主热。太阴为阴中之至阴。厥阴为阴中之阳也。

鳌按。厥者。绝也。厥阴者。阴绝阳也。阴既绝阳。则本经所发。自无热症。其或有之者。厥阴之脉络于胆。皆少阳相火所化令也。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