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七、杂病脉象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脉之主病,有宜不宜。阴阳顺逆,凶吉可推。中1风浮缓,急实则忌。浮滑中痰,沉迟中气。尸厥沉滑,卒2不知人。入脏身冷,入府身温。

注释

中1:(zhong)音众。感受,伤害。

卒2:(cu)同猝,音促。忽然。

此段讲卒中的脉症。

脉象就是病变的反映之一,因此不同的脉象,会出现于不同的病症中。病有阴症、阳症的区分,脉亦有阴脉和阳脉的不同。阴症见阴脉,阳症见阳脉,这是相宜的,为顺。反之,阴症见阳脉、阳症见阴脉,这是不相宜的,为逆。

突然受到病邪伤害而暴发疾病的,叫做卒中。最常见的卒中病有中风、中痰、中气、尸厥几种。

中风病,多是由于气血先虚,风邪乘虚伤害人体而成。因此,中风而见脉浮缓,浮虽是风邪的表现,缓却是正气还存在的反映,这是病与脉相宜的脉象。如果脉来坚实而急数,则为病邪太盛的征象,是中风病所忌讳的。

中痰的患者,脉来多浮滑。凡中风而见痰涎壅盛,昏迷不省的,便叫中痰。

中气的患者,脉来多沉迟。中气,属于“尸厥”病的一种,多先因情志损伤、脏气厥逆而发生,症见卒然昏倒,身冷无痰。

尸厥的患者,脉来多沉滑。凡患尸厥的,都是因于气血先虚,再感受四时不正之气,以致卒然昏厥,口鼻气微,其状如尸,惟脉搏仍然在跳动。假使邪气深入五脏,便现身凉肢冷;如仅在六腑,虽人事不省,但身体还照常温暖着。

以上中风、中痰两病,习惯称为“真中风”。中气、尸厥两病,习惯称为“类中风”。无论真中、类中,都能忽然昏倒,人事不省。但是,“类中风”是不会见口眼喎斜、偏废不用、麻木不仁等“真中风”症状的。

风伤于卫,浮缓有汗。寒伤于营,浮紧无汗。暑伤于气,脉虚身热。湿伤于血,脉缓细涩。伤寒热病,脉喜浮洪。沉微涩小,症反必凶。汗后脉静,身凉则安。汗后脉躁,热甚必难。

此段讲外感风、寒、暑、湿诸邪的脉症。

外感病人中有风、寒、暑、湿种种的不同,它的脉象和症状也各不同。外感风邪,初期多是卫气受伤,而见浮缓脉,自汗症;外感寒邪,初期多是营气受伤,而见浮紧脉,无汗症。因为风性散发,寒性收敛,所以虽同属表症,伤于风的便脉浮缓而有汗;伤于寒的便脉浮紧而无汗。暑热的特征最容易耗散正气,所以尽管身上发热,脉来却见虚。湿邪容易闭着血分,影响到血液的运行,故脉来多细缓而滞涩。寒邪尽管属阴,但受到伤害以后,变化成为热病时,经脉来浮数较好,这是因为阳症阳脉、脉症相合的缘故。如果脉来沉、微、涩、小,是阳症见阴脉,是邪热有余、正气大伤的反映。这种脉症相反的病变,比较复杂,治疗过程中不一定顺利。凡是外感病,经过出汗以后,脉来平静,热退身凉。这是表邪已解,逐渐恢复的表现;假使既经出汗以后,热不退而反加甚,脉不静而反躁急,说明病变还在发展,在治疗时较前者要困难些。

饮食内伤1,气口急滑。劳倦内伤,脾脉大弱。欲知是气,下手脉沉。沉极则伏,涩弱久深。火郁多沉,滑痰紧食。气涩血芤,数火细湿。滑主多痰,弦主留饮。热则滑数,寒则弦紧。浮滑兼风,沉滑兼气。食伤短疾,湿留软细。

注释

饮食内伤1:此句前,原有“阳病见有,病必危殆;阴病见阳,虽困无害;上不至关,阴气已绝,下不至关,阳气已竭。代脉止歇,脏绝倾危。散脉无根,形损难医”十二句,现移至第十部分(一)后。

此段讲饮食劳倦内伤脉症。

最常见的内伤病,主要可分饮食和劳倦两种,同时还须分辨在气、在血,以及兼见痰、火、寒、湿等等的不同。因饮食而引起的内伤病,主要病变在于宿食停滞不消,所以“气口”部位(见第二部分《部位、诊位》的第二段注解。这里指右手关脉而言)多见急数而滑的实邪脉象。至于因劳倦而引起的内伤病,虽然常常是虚实互见,究应以虚损为主,所以它的脾脉总是现豁大而虚弱无力的多。凡情志变化、起居失调、饮食不节等,都能损耗正气,以致出现乏力少气、懒于言语、动作喘乏、表热自汗、心烦不安等症的,便称之为劳倦。如果气分的劳伤很严重,脉来便多见沉细,只有用力重按,才能摸到脉的搏动,甚至还可能出现极沉的伏脉,或者弱而涩的脉象,这都足以说明气分的劳伤是时间既久、病亦较深的了。伤在血分,又有出血病变的,还会见到芤脉。这都是属于虚症一类。但是,劳倦内伤的病变,毕竟还是有邪实的。如邪火内郁,则脉来多见沉实;痰饮内蓄,脉多见滑;饮食积聚,脉多见紧;阴火内炽,脉见滑数;湿邪留滞,脉见软细;水饮停留,脉多见弦;阴寒内盛,脉多弦紧;外兼风邪,脉来浮滑;内兼气滞,脉来沉滑;兼有伤食,脉来短疾(即快)。习惯称极数的脉叫做“疾”脉,或者叫做极脉。总之,劳倦病变的这些兼症,在临床上是常见的。

疟脉自弦,弦数者热。弦迟者寒,代散者折1。泄泻下痢,沉小滑弱。实大浮洪,发热则恶。呕吐反胃,浮滑者昌。弦数紧涩,结肠者亡。霍乱之候,脉代匆讶2。厥逆迟微,是则可怕。

注释

折1:这是作“折寿”解,即生命不能长久的意思。

讶2:(ya)音亚。惊讶。

此段讲疟疾、泄痢、呕吐、霍乱脉症。

疟疾患者,多出现弦脉。但因疟疾是属于寒热不和的病变,在辩认弦脉的时候,首先要分辨它是弦数还是弦迟?弦而数的为热邪盛,弦而迟的为寒邪盛,这是疟疾的辩症要领。疟疾本来多为邪实症,所以出现弦迟、弦数一类的实脉,都是脉症相合的。如果突然出现了代脉或散脉,这是极虚的脉象,说明邪气还没有消除而正气已衰了。实症而见虚脉,这是最不好的象征。

泄泻,就是腹泻。下痢,就是痢疾。无论泻或痢,主要因胃肠功能先有了虚损,传化失常,而后发生风、湿、寒、热等症。这时脉来沉小或滑弱,就是胃肠虚损的反映,是理所当然的;如果脉来实大或浮数,甚至发热不退,说明病变还在急剧的发展,正衰邪盛,这种症候是比较严重的。

呕吐或反胃,都是胃气上逆的病变,最易损伤津液。如脉来浮滑,证明精气还没有大伤,故是好的现象。如脉来弦、数、紧、涩,甚至还肠结便秘,是气已大虚,津亦枯竭,而热邪犹未消退,这种病变的转化,多半是不好的。

霍乱1,多为传染秽毒而成。上吐下泻,急剧发作,以脉来洪大,手足温和为佳。即偶或出现歇止的代脉,亦只是脾胃功能紊乱、一时清浊不分,干扰脉气,脉气不相继续所致,不能因此惊讶而疑为死候。如见四肢厥冷,脉来迟弱,这才是阳气衰竭、寒邪大盛,是不好的征兆。

注释

霍乱1:中医书中霍乱,是指上吐下泻的证候而言,和现代医学所说的急性传染病霍乱不同。现在我国早已消灭了霍乱、天花等传染病。

咳嗽多浮,聚胃关肺1。沉紧小危,浮软易治。喘急息肩,浮滑者顺。沉涩肢寒,散脉逆症。

注释

聚胃关肺1:原作“聚肺关胃”,今据《素问》“聚于胃,关于肺”的原文改。

此段讲咳喘脉症。

咳嗽是肺气上逆的病症。根据《素问.咳论》“聚于胃,关于肺“的说法,此种咳嗽,其病邪聚于胃,并循肺的经脉而上及于肺。浮是肺病常见的脉象,故此种咳嗽的脉象一般见浮。既病咳嗽,脉来沉小,是肺胃之气大伤;更兼紧象,说明肺中的邪气犹重。正气虚,邪气实,这种情况是很不好的。相反,如脉来浮软,肺气虽然虚弱,但邪气并不严重,就易于治疗了。

气上逆而不能降,轻则咳嗽,重则喘息。气喘紧迫的,当它发作的时候,要振动两肩来帮助它的呼吸运动,才能勉强维持其气息的出入,便叫“息肩”。这时脉来浮滑,说明只是风痰滞于肺,肺气不能下降的缘故。只要风痰一去,喘息就可以平静下来,实症实脉,所以为顺。如果脉来沉涩而散,是肺气虚弱已极的反映。阳气大虚,四肢失去温养,自然就会寒冷,所以是属于逆症了。

病热有火,洪数可医。沉微无火,无根者危。骨蒸发热,脉数而虚。热而涩小,必殒1其躯。劳极诸虚,浮软微弱。脾败双弦,火炎急数。

注释

殒1:(yun)音允。死亡。

此段讲火热、骨蒸、劳极脉症。

凡属火热的病变,脉来洪数,热症热脉,显而易见,便于治疗。如脉来沉微,便当考虑是虚热或假热,而不是实火。如果脉来散漫无根,更应当考虑到是否虚阳外脱,那就有危险性了。

骨蒸发热,是属于阴虚阳亢的病变,主要是肾阴虚损,不能养阳,阳气亢奋,所以脉见虚(阴亏的反映)数(阳亢的表现)。假使发热而脉来涩小,说明不是一般的阴虚,而是阴精枯竭了,精竭而热犹不止,进一步便会发展到“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的地步,就有生命危险了。骨胳中存在有骨髓,是由肾中的精气变化而成,精髓充足,骨胳强壮;精髓不足,气反化为热,热邪从骨胳里蒸腾而出,便叫做骨蒸发热,为虚劳发热的一种。

无论“五劳”和“六极”诸种虚症,都是由于阴精阳气虚损的病变。多见浮软、微软等虚脉,这是很可理解的。若劳极病而见双手关脉都弦,习惯称做“双弦”。脾胃机能又极其衰败的,这是肝阳亢盛损伤脾胃的结果。若劳极病而见脉来急数,这是阴虚至极,阳亢成火的必然反映。

诸病失血,脉必见芤。缓小可喜,数大可忧。瘀血内畜,却宜牢大1。沉小涩微,反成其害。

注释

大1:这里读作“太”。

此段讲失血、瘀血脉症。

诸种失血病,无论是吐血、下血、血崩,经大量出血之后,必然见到血液虚少的芤脉。在失血的过程中,脉来缓小,则虚症虚脉,脉证相应,是一种较好的现象。若脉来数大,说明邪热病变还在发展,还有出血的可能、应严加注意。如果有瘀血停蓄在内,脉来牢大,实症实脉,脉症相应,仍属相宜;假使脉见沉、小、涩、微种种虚脉,那就是实邪既没有消除,阳气又已大虚,实症虚脉,攻补两难,所以“反成其害”了。

遗精白浊,微涩而弱。火盛阴虚,芤软洪数。三消之脉,浮大者生。细小微涩,形脱1可惊。小便淋閟2,鼻头色黄。涩小无血,数大何妨。大便燥结,须分气血。阳微而实,阴迟而涩。

注释

形脱1:凡久病或大病,肌肉消病到两颊、两臑(nao)音闹。上肢两臂的肥肉)、两腨(chuai)音踹。下肢的肥肉,即腿肚)都没有肉了,叫做“形脱”。

閟2:(bi)音弊。闭也。

此段讲遗精、白浊、三消、淋閟、便结脉症。

遗精、白浊的病变,基本上是属于虚证的多,所以都可能出现微涩而弱的虚脉。但遗精见于阴虚火旺,或白浊见于湿热下注时,就可见到洪而芤或数而软的脉象。洪与数是由于火旺的原因,芤与软则为清液虚竭的反映。

消渴病有“三多”症状,所以叫做三消。渴而多饮为上消,饥而多食为中消,饮而多尿为下消。三者多由燥热太盛所致,所以脉来浮大,甚至数大。因都是脉症相符的,故主生。如果出现了细、小、微、涩种种虚脉,同时肌肉消瘦已经到了“脱形”的程度,说明精气耗散已经极为严重,故可惊。

淋和閟,是排尿困难的两种不同病变。淋是小便点滴而出,排泻不能通畅;閟是小便闭结不通。患淋病或小便闭而鼻头色发黄,是由于脾胃的湿热内盛(因鼻头是脾所主的部位),所以脉来数大,是脉症相应的,没有什么妨碍。相反,脉来涩小,这是精血大伤,不能化津化气的重症。

大便燥结不通,必须分辨燥热邪气究竟结在气分,还是在血分?在气分为阳结,为燥热伤津的结果,故脉来多数而实;在血分为阴结,由津枯不润所造成,故脉来多迟而涩。

癲乃重阴,狂乃重阳。浮洪吉兆,沉急凶殃。痫脉宜虚,实急者恶。浮阳沉阴,痰滑热数。

此段讲癲、狂、痫脉症。

由于痰浊阴邪太重,以致神志不清的,便发为癲病,主要症状为语言错乱,哭笑无常。由于火热阳邪太重,煎熬成痰,蒙蔽心窍,以致神志失常的,便发为狂病,主要症状为无端怒骂,猖狂躁急。这两种病都是由于有实邪的存在,如脉来浮洪,则为实症实脉,病变单纯,易于治疗,故为吉兆;假使脉来沉急,说明病变已经深入,不易治疗,故为凶殃(殃,即是凶,凶殃互词,就是不好的意思)。

痫病,是心神虚弱,又为风痰所扰的病变。如见虚脉,仅为心气不足,风痰邪气并不太重,故为相宜;假使脉来实而急数,便说明风痰重,邪气盛,这是不好的。例如:脉浮为阳症,脉沉为阴症,脉滑为痰症、脉数为热症,这和一般的辩症并没有什么区别。

喉痹之脉,数热迟寒。缠喉走马,微伏则难。诸风眩晕,有火有痰。左涩死血,右大虚看1。头痛多弦,浮风紧寒。热洪湿细,缓暑滑痰。气虚弦软,血虚微涩。肾厥弦坚,真痛短涩。

注释

看1:(kan)这里应读作“刊”。

此段讲喉痹、眩晕、头痛脉症。

喉痹,即喉中闭塞不通。主要症状为咽喉肿痛、面赤腮肿,甚至颈项漫肿,汤水难咽。多由阴火内亢,外感风寒,相凑而成。脉来见数,总属热症;脉来见迟,则为火被寒郁。缠喉风,系喉痹的一种,主要症状为喉连项肿大,项部及喉内都可看到红肿发炎,喉部发紧、发麻、发痒,痰鸣气壅,手指发青,手心壮热,发热恶寒、甚至手足厥冷。多由情志先伤,再感风热邪毒而成。喉痹而急剧发作,病情发展极为迅速的,叫做“走马喉痹”,多由肝脾两脏火郁而成。无论缠喉风或走马喉痹,均为热毒内攻的病变。如果脉来微伏,说明精气枯竭,毒势蔓延,故属难治。

眩晕,即头目昏眩甚或晕厥。致病的原因虽然复杂,但一般以精气虚损、痰火上攻为最常见。属痰的脉来滑实,属火的脉来洪数。左手脉涩,多为死血,即有瘀血;右手脉来虚大的,多属于气虚。

头痛病的患者,多见弦脉。大凡疼痛,经脉往往变得很紧急,所以脉搏亦因之而见弦。头痛脉来见浮,多属外感风邪,痛的特点是:有抽掣的感觉,恶风出汗。头痛脉来见洪,多属热病,痛的特点是:耳和额部胀痛,无论有汗无汗都恶热。头痛脉来见细,多属湿病,痛的特点是:头部感觉沉重,遇着阴雨天更厉害。头痛脉来缓弱,多为暑痛,痛的特点是:感觉空痛,汗出恶热。头痛脉来见滑,多为痰病,痛的特点是:昏重而痛,心烦欲吐。头痛脉来弦软,多为气虚,痛的特点是:稍为劳动,痛即加重。头痛脉来微涩,多为血虚,痛的特点是:痛连项后发际,并时常发生惊惕。头痛脉来弦坚,多为肾气厥逆,痛的特点是:痛连齿根,时发时止,入夜加重,只是恶寒不恶热。头痛脉来短涩,多为真头痛,痛的特点是:痛连脑内,四肢厥冷。

心腹之痛,其类有九。细迟愈速,浮大延久。疝气弦急,积聚在里。牢急者生,弱急者死。腰痛之脉,多沉而弦。兼浮者风,兼紧者寒。弦滑痰饮,软细肾着。大乃肾虚,沉实闪肭1。

注释

肭1:(na)音纳。肥软的意思,这是指腰部的肌肉而言。

此段讲心腹痛、疝痛、腰痛脉症。

祖国医学传统的所谓心腹痛,实际主要是指胃脘痛而言,心,作“中”字解,胃脘在人体中央,所以胃脘痛叫做心腹痛。这里所谓的九种心腹痛是:一、饮痛:痛而腹鸣,胀满食减,足跗(fu音夫,足背)水肿;二、食痛:痛而痞闷,吐逆吞酸,嗳腐臭气;三、冷痛:痛而腹冷,作刺痛,四肢清冷;四、热痛:痛而胸热欲呕、心烦而渴,大便秘结;五、气痛:痛而胀满,游走不定,时作时止;六、血痛:痛而腹中有积块,牵引两胁部;七、虫痛:痛时腹中呈索状物,痛止即散,甚至吐出蛔虫,或大便中有虫;八、悸痛:痛而脐上悸动,劳动即发,头面发赤而下重;九、疰(zhu音注。灌注,即传染的意思)痛:痛而神昏卒倒,昏愦妄言,甚至口噤。凡因感染秽浊恶气而有以上症状的,便叫做疰痛。上面所述九种心腹痛,如脉来细迟,只说明正气不足,但病邪并不严重,因而可望其速愈。如脉来浮大,不仅正气虚衰,而且病邪也很严重,便会牵延难愈。

疝气痛,少腹急痛,手足厥冷,有的痛而牵引睾丸,阴囊肿大,痛时腹中有积块,可上可下。多因寒湿郁滞,浊液凝聚,阻塞经脉血络而成,少数也有因为湿热壅遏的。所谓“积聚在里”,这是这样的病变。正因为经脉拘急不通而痛,所以一般疝痛的脉搏,也是弦而紧急有力。如脉见牢急,说明阴寒实邪在里,只是用温散寒邪的方法,便可治愈。如果脉来弱中带急,是指阳气已经大虚、寒湿阴邪又特盛,治疗就困难了。

腰痛的成因,主要由于肾脏虚损,阳气不充,风、寒、湿、痰等病邪乘虚而入,阴滞经络,以致疼痛。腰痛的病变,因于内伤里症为主,故脉来多沉;因于疼痛,故脉兼弦。这是一般患腰痛的脉象。如果兼见浮脉,痛而左右牵连,脚和膝部发生强急的,属于风邪。兼见紧脉,痛而足冷背强,拘急怕冷的,属于寒邪。兼见弦滑,痛而有形,皮肤呈苍白色的,属于痰饮。兼见软细,痛而腰冷发沉,下肢浮肿的,叫做“肾着”(肾阳虚,水气闭着不行,故名)腰痛。脉见虚大,痛而隐隐不甚,乏力酸软的,属于肾虚。脉见沉实,痛而不能俯仰,不能动摇转侧的,多属闪挫外伤。

脚气有四,迟寒数热。浮滑者风,软细者湿。痿病肺虚,脉多微缓。或涩或紧,或细或软。风寒湿气,合而为痹。浮涩而紧,三脉乃备。五疸实热,脉必洪数。涩微属虚,切忌发渴。

此段讲脚气、痿病、痹病、黄疸脉症。

脚气病,为寒湿或湿热等侵袭足胫而成。主要症状是,从膝到足,麻痹冷痛,痿弱挛急,有的发肿,有的不肿,有的下肢肉逐渐萎缩枯细,有的甚至从腿肚子感觉有气上冲,直冲到心胸部,习惯叫做“脚气攻心”。临床上诊察,一般可分做四个方面:脉来见迟,为寒湿邪盛;脉见数,为热湿邪盛;脉来浮滑,为风湿邪盛;脉来软细,为湿邪盛。

痿病,即手足痿软无力,关节缓纵,不能伸屈自如。多因肺胃燥热,精气两伤,以致筋骨、血脉、肌肉等渐次随之痿废,失去了它的正常功能。此病脉来多微弱而迟缓。这是只言肺虚,没有谈到胃,是不够全面的。痿病无论脉来见涩、紧、细、软,都是由于精血不足,筋骨、经脉失去了濡养的缘故。

痹病,先由气血亏损,肌肉松弛,以致风、寒、湿三种病邪壅塞经络,阻碍了气血的运行而成。最常见的症状是:大小关节疼痛,运动障碍,或者某一部分发生麻痹,失去知觉;或者周身有沉重的感觉;或者下肢浮肿,关节奇冷、变形。它的脉象以浮、涩、紧三种最为常见。因涩是气血不足的表现,浮紧是风、寒、湿邪痹着于经脉的反映。

疸病,又叫“黄疸病”。主要为周身皮肤及两眼发黄,多因于湿热蕴积,胆汗与胃中的湿浊合并,熏蒸郁遏,不能发越所致。这种湿热,属于实邪,所以便常出现洪数的实脉。古书记载,把疸病分做五种。一、黄疸:皮肤呈鲜明的黄色,两眼和小便都发黄,发热,这是属于热盛的病人变。二、酒疸:身黄而心烦欲吐,腹胀满,小便不利,为酒湿毒气郁蒸而成。三、谷疸:身黄而腹满不欲食,食即头眩,小便不利。由饮食停滞,胃中浊气郁积而成。四、女劳疸:身黄,头额部现黑色,大便亦色黑,手足心灼热,到晚上热更显著,因房事过度,有瘀血蓄积而成。五、黑疸:身黄目青,头面部全呈黑色,大便黑,心中烦热,肌肉麻痹。多因酒疸或女劳疸误治而来。以上任何一种黄疸病,如脉来涩微,是精气两虚的表现;如见发渴不止,是热邪盛而精液枯竭,邪盛正衰,病变恶化,所以最忌见到此种脉象。

脉得诸沉,责其有水。浮气与风,沉石或里。沉数为阳,沉迟为阴。浮大出厄1,虚不可惊。胀满脉弦,脾受肝虐2。湿热数洪,阴寒迟弱。浮为虚满,紧则中实。浮大可治,虚小危极。

注释

出厄1:厄(e)音扼,困苦;出厄,即困苦解除。

脾受肝虐2:原作“土制于木”。

此段讲水肿、胀滿脉症。

水肿病,多因水湿阴邪太盛,不能正常流行,以致肌肉肿满,所以多出现阴邪盛的沉脉(一般有沉小、沉紧、沉数、沉迟等,故叫“诸沉”)。水肿而脉见浮,多属“气水”或“风水”。气水肿的特征是:皮厚色苍,自上而下,一身都肿。风水肿的特征是:面目肿大,骨节疼痛,身发沉,恶风出汗。脉沉则多见于“石水”和“里水”。石水肿的特征是:脐以下少腹肿硬如石,扣之有声。里水肿的特征是:面目和周身肿,发黄,小便不利。脉沉而数的,多见于阳水肿病,症见身肿烦渴,小便赤涩,大便秘结。脉沉而迟的,多见于阴水肿病,症见遍身浮肿,大便稀溏,小便短少。辩认水肿病,一般说来,以脉来浮大较好,因实症实脉,病邪虽在,正气却没有衰败,容易治疗。如脉来虚小,是实症见虚脉,病邪未去,而正气衰败,所以可惊。

胀满病,多因肝气郁而不伸,影响脾胃虚弱,不能运化水谷精微,以致湿浊邪气积聚而成,故叫做“脾受肝虐(侵害的意思)”。胀满既多数是“肝强脾弱”的病变,所以出现肝强的弦脉。胀满而脉来数洪,为湿热内蕴,浊气滞留胸腹的缘故。胀满而脉来迟弱,为阳气大虚,阴寒邪气积而不散所造成。如果脉来浮细,多为虚胀,症见小便淡黄,大便溏薄,色泽枯槁,神倦懒言。脉来紧急,多为实胀,症见小便不能,大便秘结,胀而坚满,气逆喘促。一般胀满病都是外皮绷急,中空无物。惟实症则湿浊壅滞而坚硬,故叫做“中实”。胀满病多为“本虚症实”的症候。也就是说单见其胀满形状似为实症,但多数都是脾胃虚弱的,所以称为“本虚”。假使脉来浮大,病邪虽没有减退,正气却还存在,故云“可治”;脉来虚小,则是正气衰败,难以抵抗病邪,故云“危极”。

五脏为积,六腑为聚。实强者轻,沉细者剧。中恶腹胀,紧细者生。脉若浮大,邪气已深。

此段讲积聚、中恶脉症。

积和聚的分别是:由于痰或血积,积而不散,固定在一定的部位,有形迹可见的,叫做“积”,多属于五脏方面的病变。积块能够移动,有的疼,有的不疼,时而发作,时而消失,叫做“聚”,多属于六腑方面的病变。总的说来,多因脾胃虚弱,气血两衰,再结合四时的外感,都可引起本病。也就是先因正气不足,然后邪气得以积聚。因此,积聚而脉来实强的,是正气还没有完全衰败,病变较轻;积聚而脉来沉细,说明正气虚损已极,这种病变,就较为急剧了。

中恶,多见于病后,忽然气绝不省,包括现在所谓“休克”“假死”的都是。中恶而见腹胀,脉来紧细,说明正气虽衰,邪气不盛,容易回苏。若脉来浮大,是邪气已经深入的表现,病情比较严重了。

痈疽浮散,恶寒发热。若有痛处,痈疽所发。脉数发热,百痛者阳。不数不热,不疼阴疮。未溃痈疽,不怕洪大。已溃痈疽,洪大可怕。

此段讲痈疽脉症。

痈为胃中热毒蕴结,经脉受到热毒的侵袭,血液塞腐败而成。发痈的地方,往往是高肿、色红、热烫、疼痛,皮很薄润,化脓较快,收敛也较快,属阳症。疽为疮毒蕴结在脏,渐次侵及肌肉、筋骨等组织,虽然也可腐化为热,但热并不盛,所以发疽的地方皮厚而坚,但红、肿、热、痛均不厉害,甚至不红、不肿、不热、不痛,属阴症。这是痈和疽的基本分辨。但一般又把较大的疮痬叫做痈疽,疮处坚硬,根蒂深固,外软内坚,平陷无脓,多因先有情志内伤、湿浊蕴结成毒,以致经脉凝滞而成。患痈疽而脉来浮散,恶寒发热,这是开始发病时所出现的表症,就在这个时候如身上有刺痛的地方,很可能就是痈疽发生的地方。因疮毒开始影响经脉,干扰营气、卫气的运行,所以往往都会出现表症。痈疽已经发生后,发热肿痛而脉数,这是属于热邪盛的阳症;相反,既不发热,又不疼痛,脉亦不数,便属于寒邪盛的阴症。还没溃脓的痈疽,而脉来洪大,这也是阳症,说明很快就要溃脓了,溃了脓,热毒即自行消散而愈,故用不着害怕。已经溃脓的痈疽,脉搏还继续洪大,说明疮毒未除而气血已伤,故曰“可怕”。其实这也用不着害怕,只须及时重用清热解毒 、托里调中的方法,也可治愈。

肺痈已成,寸数而实。肺痿之形,数而无力。肺痈色白,脉宜短涩。不宜浮大,唾糊呕血。肠痈实热,滑数可知。数而不热,关脉芤虚。微涩而紧,未脓当下。紧数脓成,切不可下。

此段讲肺痈、肺痿、肠痈脉症。

肺痈的主要症状是:咳喘胸痛、吐浊痰脓血。多因痰涎垢腻蕴结成热、熏灼肺脏所致。如痈痬已成,必因热毒内盛,故寸脉多数而实。肺痿,多因脾胃津伤,不能养肺,以致肺脏逐渐枯燥,而现痰咳喘息、咳声嘶哑、痰不易吐、肌瘦神疲、恶寒潮热等症。肺痿的病变,主要是由于精气两虚,所以脉来虽数,却是无力的。患肺痈而面色挄白,同样是气血极虚的表现,故以脉来短涩为宜。如果脉来浮大,说明肺热犹盛,还会出现吐如糊粥样的浊唾、脓血等症,说明病势还在不断地发展。

肠痈,即肠内发生痈痬。症见腹部固定性的疼痛,不能转动,按着它更显得疼痛,皮肤粗糙枯涩,腹皮发胀,可触到腹中有硬块,为湿热或瘀血郁积肠内而成。肠痈热盛,脉来滑数,这属实症。如果不是实热,虽见数脉,也往往是数而无力,甚至还会出现芤虚的脉象,尤其在关部出现,这是痈痬溃脓、血液耗散的缘故。肠痈而见脉微涩而紧,微涩脉虽属虚象,但紧脉却是湿浊凝滞的象征,可以趁它还没有成脓的时候,用温通轻泻的方法,下其湿浊,如通肠饮(银花、归尾、白芷、皂刺、乳香、没药、大黄、甘草、苡仁、花粉)之类。如脉来紧数,是已经溃脓的信号,只可以采用托里透脓的办法,切不可再用攻下剂,防它溃破穿孔。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