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闽峤輶轩录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卞宝第着

台湾府,本海外荒服。明天启间,汉人颜思齐为日本国甲螺(甲螺,即头目之类也),引倭屯聚于此,闽民郑芝龙附之。后荷兰人遭风飘至台湾,借地以居;因与倭约,岁贡鹿皮三万张,倭遂以全台归之。顺治十七年,芝龙子成功寇江南败绩,退无所据,乃谋进取台地。荷兰与成功战不利,弃城遁,成功入居之;传至孙克塽。康熙二十二年,靖海将军施琅统帅舟师,六月专征,一战克澎湖,克塽震慑归诚;于是设府守之。属境四面环海,南北袤二千八百四十五里;领县四,台湾为附郭首邑。

台湾县,东抵保大东山麓,西界海,南抵凤山县界,北抵嘉义县界。至省水程一十一更外,五百四十里。木冈山在郡东北,巍峨特耸。台湾诸山,此最高大,为郡山之祖,亦邑治之主山也;北至茑松溪,入嘉义县界。大、小冈山在郡南,迤逦至竹仔山,入凤山界。大崎岭在罗汉门外,越五里为六张犁、烧等社熟番,秋冬讲武,以威慑之;而番情亦甚安静。鹿耳门为郡之西北海口,两岸铁板沙线横伏水底,舟触立碎,出入仅容三舟;土人插竹标示其港,曰荡缨,为天险门户。旁为安平港,商船辐辏处。台江在郡城西门外,受各山溪之水达于海。澎湖在海中,山有三十六屿、水有三十六澳,为郡城锁钥;设副将驻防,民事则通判领之。风俗犷悍。全台之民,不外粤之潮、嘉,闽之漳、泉。粤与漳、泉又名为三籍,各分气类。从前历有仇杀,积衅已深;每有睚眦小怨,匪徒即交构其间,先则布散谣言,各庄闻而迁徙;一经移动,匪徒遂从而肆掠,因之格斗毙命,势不可解。由近而远,瞬息之间,可延及数十百里。故树旗抗官,目为叛逆,动兵剿洗者,不一而足。至同籍杂姓,强陵弱、众暴寡,互斗之案亦所在恒有。昔有「三年一小反、五年一大反」之谣。不肖官吏,藉兵饷开销为掩饰侵渔地步。近有官中轮船来往,与省垣消息相通;慎选镇、道、守、令,讲求吏治,斗风渐息,而民亦相安。台属土地膏腴,岁有三熟之稻,又产槟榔、椰子、樟木、西罗柑、甘蔗等属。澎湖地瘠,仅产山芋,民人以海为田、以渔为利,布帛、菽粟取资于台。

凤山县,在府南八十里。东抵生番界,西、南皆界海,北抵台湾县界。县治溪回谷绕,林菁葱密。半屏山在城北,峰峦如画,环列若屏,与台湾大、小冈山连接。打鼓山俗呼打狗山,在城南,特峙海滨;下有打狗港,为水师驻守处。旗后山在打鼓山西南,山不甚高,临于海滨;近为洋人通商口岸。七鲲身由打鼓山穿田过港,逶迤六十余里,万顷汪洋之际,结为七峰;其山无石,皆沙土生成,风涛震撼,终不倾颓。上多林木,望之有苍翠色;外辅邑治之西北,亦以拱卫全台。傀儡山在县东,重冈复岭,人迹罕到;山外即生番地,以傀儡界之。自是而南为蜈蜞岭,绵亘于岭左者为嫏娇山。与嫏娇对峙者为沙马矶头,波浪动摇,礁石林立;海舶往来,咸取道于此,洵为外洋最险门户。

淡水溪源发于东北之东风木山,过阿猴社受巴六溪之水,西出而为西溪,又与赤山仔所受众流之冷水坑合入于海。民情健讼,风俗、物产与台湾同。邑之大户,多僦居府城。

嘉义县,在府北一百十七里。初设诸罗县,乾隆五十二年台匪林爽文攻县城,邑民同心助守,敕改今名以旌之。东抵生番界,西抵海,南抵台湾县界,北抵彰化县界。大武峦山在县东,由大遯山迤逦七百余里,山脉停驻,挺然特秀,邑之主山也。分水山在县东南,接壤台湾邑治;水皆西流,至此山外,水皆东流,因以为界。奇冷岸山在县北,中有田畴,与彰化界。马椆山在县南。自半月岭而南,又西为关仔岭,山径偪仄如重关天险。牛椆山在县东。过此百余里,界卑南生番。阿里山在县东南,中有八社,皆归化之熟番也。蚊港在县西。海地由青峰阙入,为东港、咸水港、茅港、铁线桥、麻豆港等处,皆往来要口。笨港在县西北,南接猴屿、北接海丰,为北面扼要之区。海丰港、斗六门以上,即彰化界。风俗、物产多类台湾,又产筀竹笋。

彰化县,在府北二百八十里。雍正元年,分诸罗(即今之嘉义)县半线地方,设立县治。东抵生番界,西北抵海,南抵嘉义县界,东北抵噶玛兰界。三面环海,形势最要。大鸡笼山在县北六百余里,下有港,为海艘聚泊之所;归淡水同知分治。大遯山屹立于淡水港之东北,八里岔山突出于淡水港之东南,皆为邑之镇山。山朝山自鸡笼山分支,东渡八尺门港,双峰遥峙,高不可极;山南为蛤仔滩生番三十六社。又南为黑沙晃山、崇爻山,二山皆极高大,内有生番十社。大武郡山在县南,又东为水沙连番社。猫雾山、岸里山均在县北,内有归化熟番。淡水港在县北,至干豆门水程十里;中有大澳,分为二港,可泊大船数百。竹堑港在西北海滨,受眩眩山之水,与查内山之水合流;淡水同知驻此。又三林港、鹿仔港、大甲港、后龙港,均为海防要口。苏澳、加里远港两口,在台岛之东;绕出山后,为东海扼要。噶玛兰通判治加里地。风俗、物产与台湾同。淡水产樟脑、石炭、琉磺,竹堑产筀竹笋。

同治十三年,闽绅前任江西巡抚沈葆桢奉命督师,开辟噶玛兰、苏澳之后山,至新有奇、至秀姑峦又百里有奇。其中生番各社经提督罗大春等剿抚兼施,均已归化。光绪元年,沈抚军会同闽省督、抚奏于艋舺地方创建府治,名为台北府。其附郭一县,南划中枥以上至头重溪为界计五十里,北划远望坑为界计一百二十五里,东西各距五、六十里,名为淡水县。自头重溪以南至彰化之大甲溪止,南北相距一百五十里;其间之竹堑,即淡水厅治;今裁同知缺,改设县令,名为新竹县县。噶玛兰通判改为分防通判,移驻鸡笼;其厅治改设县令,名为宜兰县。台湾南路同知移驻卑南;北路同知改为中路,移驻水沙连。从此易鳞介为冠裳、辟污莱为沃壤,当事之绩伟矣!又奏于狮头社增设县令,名为恒春县,隶台湾府(前记是同治八年在闽抚任中手录;光绪元年添设郡县在去任之后,因附志于卷末)。

(附)台洋潮汐风信

台湾地属东海,地既东而月常早上。十七、八夜,月临卯辰,仅在初昏;故潮水长落,视厦门、同安亦较早焉。同、厦初一、十六潮满子午而尽竭于卯酉,初八、二十三潮满卯酉而尽竭于子午;台湾则初一、十六潮满已亥而尽竭于寅申,初八、二十三潮满寅申而尽竭于已亥。然南北亦有不同处:从半线以下,潮水过北,汐流过南,与澎湖同;半线以上,则潮流过南,汐流过北矣。惯海者熟知潮候,据其上流,方无虞也。四时风信,各有占验:正月初四、初九、十三、二十九俱飓日,二月初二,三月初三、十五、二十三,是月飓甚多,此其大者。四月初八、五月初五、十三、六月十二、十八、二十四、七月十五、八月初一、初五、十五、九月十六、十九、十月初十、二十六、十一月二十七、十二月二十四至年终,俱系大风旬。一年之内,各有飓日,验之多应,舟人戒避不行。风大而烈者为飓,其甚者为台;又正、二、三、四月发者为飓,五、六、七、八月发者为台。清明以后,南风为常;霜降以后,北风为常。若反其常,飓、台将作。又天边或有断虹如帆者曰破帆、如鲎尾者曰屈鲎,昏台将至之候。海水骤变,多秽如米糠,或有蛇浮游水面,亦台将至。五、六、七月,风挟雨至,随至随息;视天边有黑子如簸箕大者,舟人即收帆严舵以待;稍迟,即苦不及。大抵过洋以四月、七月、十月为候,最忌六月、九月;以六月多台、九月北风初劲,或至连旬不息也。

——录自「闽峤峤轩录」卷二。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