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闽杂记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录十八则)施鸿保着

夏、秋之交,海中尤多暴风。先一夕,必有片云如鱼形浮月下,俗谓之「呼风」。鱼色白者,势缓;色黑者,势烈;黑而仰月者,更有折桅倾篷之患。海舶多停澳以避之。

破篷,断霓也;海中六、七月间见之,必有疾风猛雨。其状如海船上破篷半片孤悬,故名。又曰屈鲎,则随风渐上:其状又如鲎鱼乘潮屈尾也。破篷见于北向南行,则风雨不必应;若见于南而北行则必应,而且甚疾与猛也。

台湾诸罗县火山,石隙泉涌,则火随泉出,可以然物。此自然之火,且由水中出,异矣!又有东、西烟山,在大武陇山南。每久雨后,两山皆出烟,漫空昏蔽;烟散,即晴。又,凤山县赤山接淡水溪处,陂陀平衍十余里,土中时有火出,其色俱赤;故又名赤泥港。

近海诸处常闻海吼,亦曰海唑,俗有「南唑雨、北唑风」之谚;亦曰海啸。其声或大或小:小则如击花鼓,点点如撒豆声;乍近乍远、若断若续,逾一、二时即止。大则汹涌澎湃,虽十万军声未足拟也;久则或逾半月、日夜罔间,暂亦三、四日或四、五日方止。海旁人有以为风兆者,如所谓南唑风也;然有时有风而吼,有时无风而吼。有以为雨兆者,如所谓北唑雨也;然有时有雨而吼,有时无雨而吼。又或积雨而忽吼、久旱而忽吼,吼皆不必如谚所云。凡吼时,海水上涌如惊涛怒浪,故又谓之「做涌」。

台湾,闽音读若「埋完」。康熙元年郑成功据之恶其名,改为安平。又改其门为■〈门外吉内〉■〈门外失内〉,盖以春秋郑国有■〈门外吉内〉■〈门外失内〉之门也。

漳、汀、邵武诸处皆有江东庙,祀吴将甘宁,亦称甘将军庙。考三国时闽虽属吴,然以僻陋故,建置甚略;汀州且未立郡县。宁为吴将,又未至闽;闽人何独为之立庙?今潮州府城西有江东桥,与泉州洛阳桥相若,为一郡要隘处。郑成功时,其将甘辉拒王师于此,战最着。后辉败死,成功遁归厦门,令所属为辉立庙。漳、汀、邵武,当时亦为成功所据,故皆有辉庙。郑氏败,人或讳之,托为甘宁耳。亦称江东庙者,盖犹震其江东桥之战也。

凡田地、山场所种竹木、蔬果之类,不论收获多寡,于初种或将获时估卖于人,谓之「判卖」。闽俗,词状常有「冇」字,「有」字中缺二画;初不识,后知即「判」字也。又禾稼不实者为■〈疒〈覀仑〉〉榖,闽俗谓之「冇谷」。凡物中空,亦曰「冇」。皆读若「判」或读若「胖」字,盖「胖」字音「平」,即「空」字也。

闽俗,田有皮、骨之分。买卖皮田者,契上书「田」字,「田」字去左一直;读如「丬」。买卖骨田者,契上书「田」字,「田」字去右一直;读若「棱」。省俗制字,词状中常有之;他处人不识也。

卓戈纹,台湾所出番布也;闽人极珍重之。但□「番布」,知其名者鲜矣。

台湾俗:赁载皆用牛车,编竹为箱,轮圜以板;板心凿空,横贯坚木,无轮与辐之别。名曰「笨车」。

海道不可以里计。行舟者以瓷为更漏筒,如酒壶状;中实细沙,悬之。沙从筒眼渗出,复以一筒承之;上筒沙尽、下洞沙满,则上下更换,谓之一更。每一日夜,共十更。然风潮有顺逆、驾驶有迟速,则以一人取木片由船首投海中,即疾行至船尾,木片与人俱到为准。或人行先到,则为「不上更」;或木片先到,则为「过更」。计所差之尺寸,酌更数之多寡,便知所行远近、并知船到何处矣。以更数计陆路里数,每一更该陆路四十二里有零。统计一日夜行船十更,可得陆路四百二十余里也。

黄梨,出泉、漳、台湾等处。形如芋头,大或及斗。其皮如松颗,周围有鳞;食之必去鳞,云有毒也。鳞内有根,如钉着。肉甚坚,须以快刀周剜,方出。味极鲜爽,胜于羊桃、芭蕉果之类。来子庚观察言:『他果多食皆损人,惟黄梨不然。故台湾人有「多吃黄梨、少吃鸡」之语,以鸡肉动风发瘴也』。「台湾志」又云:『波罗蜜,天波罗也;黄梨,地波罗也』。波罗蜜大于黄梨,形色相似;惟皮光无鳞耳。

檨,即番蒜也;出台湾及厦门、金门诸处。相传其种来自荷兰。有香檨、肉檨、木檨三种,香檨为上、肉檨次之、木檨最下。树皆高柯广荫,实如鹅卵;皮青肉黄,滋味甘美。初生时,和盐捣为菹,名「蓬莱酱」;可以馈远。

水藤,出台湾内山。其条最长,有越山跨涧而生者。得一条,盘秤亦数百斤。

绿珊瑚,见「台湾县志」;即兴、泉等处之护田草也。有枝无叶,嫩翠丛簇,桠■〈木义〉如珊瑚;甚脆,折之有毒浆,沾体即烂。人家村墅,多种之。以其多种田旁,故名护田草,其正名不可知。有高大若茂树者,鸟雀皆不敢集。同安沙溪村一株高数丈,荫广逾亩;人过其下,常惴惴急趋,恐偶折沾其浆也。亦名霸王鞭,亦名仙人鞭。

鲻鱼出海中者,闽人谓之乌鱼,有正乌、回头乌之分,冬至前者为正乌、冬至后者为回乌鱼。正乌肉厚而脂,回头乌肉瘦而腥重。台湾有乌鱼税;每年十月中,渔人必请官给头乌旗插桅间,方许出海。在内地海港所插者,极长不过四、五尺;若外海,则三、四丈亦未为异也。然肉味,则大者老而不松,小者嫩而不韧矣。

蟳有京蟳、水蟳之别。京蟳小而多肉;生搯其脐,足不甚动。水蟳大而少肉,壳中皆水;生搯其脐,则螯、足俱动。买者以此别之。其名「京」者,犹可以「贡京」之义。台湾人则以膏多者为红蟳、无膏者为菜蟳,又统称曰「大脚仙」。

台湾、澎湖皆出白鸠,大小如常鸠,形声亦同。毛色纯白如雪,眼有绿、黄、赤三色;绿者难得。养必雌雄成对,方能字育。惟畏寒甚,过冬必死。有携至漳、泉卖者,价亦不昂。

——录自王锡祺辑「小方壶斋舆地丛钞」第九帙。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