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第8章 嘉靖时期,1522—1566年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皇帝的选择和继位

明代的第11个皇帝朱厚熜1507年9月16日生于湖广省安陆(今湖北钟祥县)他父亲的庄园里。他的父亲兴王朱祐杬(1476—1519年)是成化皇帝(1465—1487年在位)的第四子,邵贵妃三个儿子中年纪最大的。他爱好诗歌和书法,不肯参与他同辈的其他许多消闲活动,而是纵情于艺术和文学的消遣。未来皇帝的祖母邵贵妃被她的父亲卖给杭州的镇守太监,他训练她写字和吟诵唐代诗歌,然后把她当作礼物献给成化皇帝。她的孙子于1521年即位时,她已是一个失明的老妇,退居于浣衣局,这是位于皇城以外的安置退居或失宠宫廷妇女的院子。未来皇帝的母亲蒋氏妃是北京卫军一个军官的女儿。她于1492年与兴王成亲,1494年随他到他的安陆庄园。[1]

这个朝代的史学家们照例记载了与标志这个未来皇帝这样显要人物的诞生相伴随的奇异的吉祥征兆。例如,他们写道,他诞生的这一年黄河水清五日,紫色祥云布满天空,因为这类奇迹标志真命天子的出世。

这个孩子被认为是非凡的。在他很小的时候,他父亲就教他吟诵唐诗,他经过几次尝试便常常能够准确地背诵诗句。他稍稍大点以后,在他父亲的直接指导下,开始学习古籍。他爱学习,证明是一个聪明而勤奋的学生。[2]

这个孩子和他的父亲似乎很亲密。兴王除了亲自辅导他的独子以外,还让他参加他自己王府的一切例行仪式和典札,并且当他到北京觐见皇帝时,也把他带到北京的皇帝的朝廷去。因此,这个未来的皇帝还是孩子的时候,便已熟悉仪式和典礼的规矩,这种知识在他统治的最初几年里对他很有用。

兴王生病于1519年7月死去时,他的儿子接手管理王府。王府长史袁宗皋(1453—1521年)帮助他做这项工作,后来随他到北京。袁从1491年起就为王府效力,立下殊勋,证明是一个正直而能干的管理人。在嘉靖朝的最初几个月里,他成了新皇帝最信任的顾问和知己。

1520年10月,正德皇帝在他从南京返回北京的路上,在一次乘船游玩的事故中几乎淹死;他的健康状况从此不断恶化。到了1521年春,他已不能上朝,他的医生报告说,他已不能治愈。他既没有生下一个后嗣,也没有过继一个;1521年4月19日他去世时,没有留下关于继位的明确指示。一切事情都交托给了他的大学士们。

首辅杨廷和已经预料到皇帝死后随之而来的困难,并已作好迎接困难的计划。皇帝死前五天,以皇帝的名义专门颁布了一项诏令,命令皇帝年幼的堂弟朱厚熜缩短为他父亲服丧的时间,并承袭他的兴献王爵位。皇帝死的当天,杨命令掌司礼监的大珰们请求太后的懿旨,指定这个13岁的孩子作已故皇帝的合法继承人。他告诉大珰们,依照《皇明祖训》中规定的“兄终弟及”的条款,皇位理应传给兴王,他是弘治皇帝(1488—1505年在位)弟弟的独子、已故皇帝的堂弟。他并没有指出这条规定只适用于正妻的儿子,也没有指出,任何相反的解释都要受到砍头的惩罚。他要把这个幼小的孩子推上皇位,并且找到了做到这一点的办法。[3]

大学士杨廷和这时处于巨大压力之下。不确定的继承顺序是王朝稳定的最大威胁之一,而已故皇帝并没有选定太子或继位人。此外,已故皇帝亲信之一的江彬将军(死于1521年)所统率的边防驻军的部队驻扎在京师,杨担心他任何时候都可能试图发动政变。朝廷本身充满了已故皇帝的图谋私利的亲信,以及急于保持其地位的有力人物。在北京街头居民传播着即将发生一场暴乱的流言。在这样一些情况下,草拟一份继位的诏书似乎是一桩小事,对于这件事情杨并没有花费许多的时间或进行思考。在他削减已故皇帝亲信的权势的巨大努力中,朱厚熜的继位只不过是部署之一。[4]

继位诏书只说兴献王的长子“来京嗣皇帝位”。[5] 这一安排的详情没有记载,因为在杨看来只可能有一种安排。这个孩子和他的家属都没有任何合法继位的要求。他的父亲是一个妃子的儿子,她始终没有晋封为帝后,而这样的妃子们的儿子及其后代依据其自身应有的权利是不能继承帝系的。因此,杨冒称,这个孩子可以根据他是过继来的已故皇帝的弟弟的身份,作为皇帝延续帝系;这样,为了礼仪他将把他的已故伯父弘治皇帝和他的伯母张皇后当作他的父母亲对待;他也将把他的亲生父母当作他的叔婶来对待。尽管这种安排在普通人家和皇室中是常见的,新皇帝及其亲属却没有接受这种作法,因为诏书没有提到这样的安排。他们认为,孩子从未立为太子,他对已故君主或他的世系就不负礼仪上的那种义务。他下令登基继位而不及其余。总之,他们是以一种与大学士杨廷和的意图完全相反的方式解释诏书,这种利害关系的不一致在新君抵达北京城外的那一天变得明显了。

1521年4月21日,即在正德皇帝死去两天以后,一个由司礼监、勋贵、皇室、内阁及帝国朝廷代表组成的使团前往湖广省的安陆。年轻的兴王在他们到达时迎接他们,接受了太后的诏书,在他的藩邸即皇帝位,作为新皇帝接受这些官员的朝贺。1521年5月7日,一行约40人簇拥着皇帝从安陆出发,不间断地旅行了20天。在向北京行进时,年轻的皇帝表现极好,拒绝了官员和勋贵们的礼物,吃住节俭,不顾他旅途的困难。

大学士杨廷和曾经指示负责仪式的官员们,用适合于太子的而不是那种适合于皇帝的仪式迎接这个孩子。当皇帝就在北京西南的良乡被告知这种安排时,他的长史建议他不管这个大学士,像一个皇帝要做的那样经过礼仪上的主要城门进入京师,在主要的朝觐大殿上即位,在那里接受他的朝臣的朝贺。1521年5月26日傍晚,皇帝抵达就在北京城门外的临时住处,当晚他发布了他自己拟定的登基方案。5月27日一大清早他进入宫殿,在黎明前的朝见中接受他的朝臣们的祝贺。新皇帝在和大学士们的较量中获胜,这是一场权力、威信和正统性的长期斗争的第一个回合。

[1] 《明实录·孝宗实录》[380],193和201。

[2] 实际日期是1480年1月29日;关于以下所引的奏疏的部分内容,见《明实录·宪宗实录》[38],198,第2叶。

[3] 例如谷应泰:《明史记事本末》[293](1658年;重印于《国学基本丛书简编》,上海,1936年;台北影印,1956年),第38页。

[4] 司律思:《(明代的中蒙关系,2)朝贡制度和外交使节,1400—1600年》[458](布鲁塞尔,1967年),第526页。小王子是成吉思汗的一代代的继承人,他们声称有权统治蒙古民族。

[5] 中国历史地图集编辑组编制:《元明时期》[114](《中国历史地图集》[114],第7卷,上海,1975年),第38—39页。这部地图集一般地来说反映了历史学和地图学的杰出成就。更早的舆地图,像艾伯特·赫尔曼的《中国的历史和商业地图》(坎布里奇,1935年;诺顿金斯堡编,芝加哥,1966年),即使没有那样夸大,也同样未能把真实的和名义的边界区别开来。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