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杂诊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编者按:自篇首至“阴阳不相应,病名曰关格”,见《素问•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自“诊血脉者,多赤多热”至“手足温,易已也”,见《灵枢•论病诊尺第七十四》。“黄帝问曰:何以知怀子之且生也?岐伯曰:身有病而毋邪脉也。”一段,见《素问•腹中论篇第四十》。自“帝曰:诊得心脉而急”至“病之变化,不可胜数”,见《素问•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自“黄帝曰;有病厥者”至“故肾为腰痛。黄帝曰:善。”见《素问•病能论篇第四十六》。自“厥阴有余病阴痹”至末,见《素问•四时刺逆从论篇第六十四》。

黄帝问岐伯曰:诊法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

诊法在旦,凡有五要,故须旦以诊色脉。肺气行至手太阴十二经络,所有善恶之气皆集寸口,故曰未动;未入诸阳脉中,故曰未散,此为一也。

编者按:“黄帝问岐伯曰”《素问》作“黄帝问曰:诊法何如?岐伯对曰”。

饮食未进,

进饮食已,其气即行,善恶散而难知,故曰未进食,此为二也。

编者按:注“未进食”,据经文应作“食未进”。

经脉未盛,

未进饮食,故十二经气未盛,此为三也。

络脉调均,

以经未盛,大络亦未盛,故络脉调均,此为四也。

编者按:“均”《素问》作“匀”。注“四”后原衍“之”字,已删1。

1仁和寺本衍“之”字处甚多,均径删之,不再加校注。

气血未乱,故乃可诊。

卫气营血相参以行其道,故名为乱。今并未行,即气血未乱,此为五也。平旦有斯五义,故取平旦察色诊脉,易知善恶也。

有过之脉,切脉动静,

营卫将诸脉,善恶行手太阴,过寸口,时以手切按其脉动静,即知其善恶也。

而视精明,察五色,

视其面部及明堂脏腑分肉精明,天恶五色之别。

编者按:注“天”、“五”二字,仁和寺本残缺不完,据盛文堂本加,此句疑有误,待考。

观五脏有输余不足,五腑强弱,形之盛衰,

五腑,谓头、背、腰、膝、髓五腑者也。以此切脉察色,视知五脏气之虚实,五腑气之强弱,及身形盛衰之也。

编者按:“输”字《素问》无,疑衍。五腑《素问》作六腑。

以此参伍,决死生之分。

以此平旦切脉察色,知脏腑形气参伍商量,以决人之死生之分之也。

夫脉者,血之府,

以下切脉也。谷入于胃,化而为血,行于经脉,以奉生身,故经脉以为血之腑之也。

编者按:《素问》“府”之后有“也”字。

长则气治,短则气病,

寸口之中,满九分者为长,八分、七分为短也。

数则为烦心,

动疾曰数。

编者按:“为”字《素问》无。

大则病进,

洪盛曰大。

上盛则气高,

人迎脉不时盛。

下盛则气胀,

寸口脉不盛,气胀充也。

代则气衰,

久而一至为代。

滑则气少,

脉滑利,故气少。

编者按:“滑”《素问》作“细”。

涩则心痛,

脉之动难,为涩也。

浑浑单至如涌泉,病进,

如涌泉,上冲入手也。

编者按:“单”《素问》作“革”。

而绝弊弊绰绰,其去如弦绝者,死。

弊弊绰绰,未详。脉来卒去,比之弦断,此为死候。有本“绝”为“化之”也。

编者按:“而绝弊弊绰绰”《素问》作“而色弊,绵绵”;“者”字《素问》无。

夫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

次察色者也。五行之气变为精华之色,各见于面及明堂部内。明堂,鼻之也。

编者按:注“鼻之”,疑为“鼻上”之误。

赤欲如以帛裹朱,不欲如赭也;白欲如白璧之泽,不欲如垩也;[一曰白欲如鹅羽,不欲如盐。1]黄欲如罗裹雄黄,不欲如黄土也;黑欲如重漆色,不欲如炭也;[一曰如地苍2。]青欲如青璧之泽,不欲如蓝青也。

赭,赤土也。垩,白土,阿洛反。

编者按:此节五“也”字,《素问》均无;“以帛”作“白帛”;“白璧之泽”作“鹅羽”;“垩”作“盐”;“青欲如青璧之泽,不欲如蓝青也”作“青欲如苍璧之泽,不欲如蓝”,此条在“黄欲如”条之后。“如炭也”作“地苍”。“蓝青也”作“蓝”,“青欲如”两句在“不欲如盐”之后。

1此段中两处“[]”为本书编者所加。其中文字似原书抄校者所加,与今本《素问》正同。

2“苍”字原脱,今据《素问》补。

五色精微象见矣,其寿不久。

精明五色,微闇象见者,名曰色夭,寿命不久也。

编者按:《素问》“久”字后有“也”字。

夫精明者,所以视万物,别白黑,审短长。以长为短,以白为黑,是精则衰矣。

万物精明,则黑白辨矣。若不精明,则黑白不分,是夭色也。

编者按:“是精则”《素问》作“如是则精”。

五脏者,中之腑也。中盛满,气伤恐,音声如从室中言,是中气之湿也;

次听声者也。六腑贮于水谷,以为外腑;五脏藏于精神,故为中腑。五脏之气有余盛满,将有惊恐。有伤者,乃是中气得湿,上冲胸嗌,故使声重如室中言也。

编者按:“中之腑也”《素问》作“中之守也”;“中盛满”作“中盛脏满”;“气伤恐”作“气胜伤恐者”。“音”字《素问》无。

言而微,终日乃复言者,此夺气也;

言声微小,又不用言者,当是有所夺气,气少故尔也。

衣被不敛,言语善恶不避亲疏者,此神明之乱也;

是其阳明之气热盛为病心乱,故其身不知所为,其言不识善恶,以其五神失守故也。

仓廪所藏,是门户不恶也;

脾胃之气失守,则仓廪不藏,以其咽口门户不自要约,遂食于身不便之物也。

编者按:“所藏”《素问》作“不藏者”;“恶”作“要”,考杨氏注文,亦当作“要”。

水泉不止,是膀胱不藏也。

水泉,小便也。人之小便不能自禁者,以浘胞不能藏约,故遗尿不止也。

编者按:“止”后,《素问》有“者”字。

得守者生,失守者死。

如前之病,神明不乱,得守者生;其神明乱,失守者,死也之。

夫五脏,身之强也。

五脏藏神,脏神为身主,故是身之强也。

编者按:“脏”后,《素问》有“者”字。

头者,精明之府也,头惫视深,精将夺矣。

头为一身之天,天有日月,人之头有二目,五脏之精皆成于目,故人之头为精明腑,所以精明将夺,力极头倾视深,力意视也。惫,蒲介反。

编者按:“也”字,《素问》无。“惫”,《素问》作倾,据杨注,亦当为“倾”。

背者,胸之腑,背曲肩随,腑将坏矣。

心肺二输在上,当背太阳,故背为胸府。背曲肩随而乘胸臆,将坏也之。

编者按:“胸”字后,《素问》有“中”字。

腰者,肾之腑,转摇不能,肾将惫矣。

肾在腰脊之中,故腰不随,肾将惫矣。惫,病也。

膝者,筋之腑,屈伸不能,行则偻跗,筋将惫矣。

身之大筋,聚结于膝,膝之屈伸不能,行则曲腰身跗,皆是膝筋急缓,故知筋将病也。

编者按:“跗”《素问》作“附”。

髓者,骨之腑也,不能久立,行则振掉标,骨将惫。

髓为骨液,髓高则胫疼不能久立,行则掉标战动,即知骨将病矣。

编者按:“髓者,骨之腑”《素问》作“骨者,髓之腑”,当以《素问》为正。“标”字《素问》无,当作衍文。

得强则生,失强则死。

摄养前之五腑,得身强者为生,失者为死也。

岐伯曰:反四时者,有余为精,不足为消。

上黄帝将问自说其义周备,故岐伯言强之得失,所以人虽失强,反于四时,得有余者,则五脏精胜为生;人之失强,得不足者,则五脏消损为死。

应大过,不足为精,有余为消。

寸口、人迎相过一倍以上,为应大过也。大过得气不足,则五脏精胜,气过有余则热,故五脏消损之也。

编者按:此段《素问》作“应太过,不足为精;应不足,有余为消。”

阴阳不相应,病名曰关格。

人迎寸口四倍以上,曰阴阳不相应,不相应者,阳气外格,阴气内关之病也。

诊血脉者,多赤多热,多青多痛,多黑为久痹,多赤、多黑、多青皆见,寒热也。身痛面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黄,黄瘅。

血脉者,络脉也。瘅,音丹,内黄病也。

编者按:“多痛”,仁和寺本、盛文堂本均作“痛多”,今据《灵枢》改。“皆见”后《灵枢》有“者”字。“寒热也”,“也”字《灵枢》无。“黄瘅”《灵枢》作“黄疸也”。

诊目痛,赤脉从上下者,太阳病;

足太阳经从目内眦上额,故有赤脉从上下贯瞳子者,太阳之络令人目痛,当疗太阳。

从下上者,阳明病;

手足阳明之经并从鼻至目内眦,故有赤脉从下上者,阳明之络令目有痛,当疗阳明之也。

从外走内者,少阳病。

手足少阳经皆从目外来去于目兑眦,走于目内,故有赤脉从外入目者,少阳之络令目有痛,当疗少阳。

诊寒热,赤脉从上下至瞳子,见一脉,一岁死;见一脉半,一岁半死;见二脉,二岁死;见二脉半,二岁半死;见三脉,三岁死。

赤脉从上下者,太阳之络也。太阳络脉从上下至瞳子三脉,一时至者,至三年死,乃至唯见一脉至,一年死者。三阳者,太阳也。太阳之气最大,故独见者至一年死。二阳者,阳明也,至阳明有二络见,其气不大,故二年死。一阳者,少阳也,至少阳有三络见,其阳气少,故得三年死也。

编者按:“从上下”,《灵枢》无“从”字。

诊龋齿痛,按其阳明之脉来,有过者独热,在左左热,在右右热,在上上热,在下下热。

手阳明脉从左右手指上行,入下齿中,上至于鼻;足阳明脉从鼻下行,入上齿中,下

至左右足指。手足二阳明脉有病,经所部过时独热者,二脉一箱独偏热也。手足阳明独热,在左箱者,即左箱热也;独热在右箱者,即右箱热也;得手阳明脉热,即知下齿龋也。足阳明左右得热,准手阳明可知,然得足阳明热即知上齿龋也。独热在头、在左为上;在足、在右为下。准手则足之左右可知。龋者,上下牙齿肿痛,或出脓血,此皆因热风气所致,故得热为候也。处此正经两箱俱诊阳明,即太阴两手俱有,如何脾肺独出于右?理必不然也。

编者按:“阳明之脉来”《灵枢》作“阳之来”。

婴儿病,其头毛皆逆上者,必死,

肾主于血,肾腑足太阳脉上头以荣头毛,婴儿血衰将死,故头毛逆上也。

耳间青脉起者瘛痛,

耳间青脉,足少阳胆脉也。婴儿无病则络陷,有病则起。起者,瘛痛之候也。

编者按:“瘛”《灵枢》作“掣”。

大便赤青辨食泄小者,手足寒,难已;飡泄,脉小,手足温,易已也。

婴儿大便所出青赤辨异者,名曰飡泄。飡1,音孙。脉小手足冷者,飡泄难已;脉小为顺,手足温,阳气荣四末,故易已也。

编者按:“赤青辨食泄小者”《灵枢》作“赤瓣飧泄脉小者”。“食”字,据杨注当为“飡”之误。

1“飡”字音“餐”,杨注“音孙”,当为“飧”字传写之误。

黄帝问曰:何以知怀子之且生也?岐伯曰:身有病而毋邪脉也。

以子在身,故虽病,其病之气不至于脉,故无邪脉也。

编者按:“黄帝问曰”《素问》作“帝曰:善”。“毋”《素问》作“无”,盛文堂本亦作“无”。

黄帝问岐伯曰:诊得心脉而急,此为何病?病形何如?答曰:病名心疝,少腹当有形。曰:何以言之?曰:心为牡脏,小肠为之使,故曰少腹当有形。黄帝曰:善。

诊得心脉,心为阳也,急为寒也,寒气在心太阳小肠,故少腹有形。形,疝积者也。

编者按:“黄帝问岐伯曰”《素问》作“帝曰”。前“当有形”之后,《素问》有“也”字。“答曰”作“岐伯曰”;“何”字前一“曰”字作“帝曰”;“心”字前一“曰”作“岐伯曰”。“故曰少腹当有形”后,《素问》有“也”字。“黄帝曰:善”四字,《素问》无。

黄帝曰:诊得胃脉,疝形何如?岐伯曰:胃脉实则胀,虚则泄。

胃脉软弱为平,今得胃气实脉,即知胃中胀满。若得胃气虚脉,即知泄利。胃虚,故脉虚也。

编者按:“疝”《素问》作“病”,据文义,当作“病”字。

曰:病成而变,何如?

人病成极,变为他病,未知变作何病之也。

编者按:“何如”《素问》作“何谓”。

曰:风成为寒热,

风病在中成极,变为诸寒热病也。

瘅成为消中,

瘅,脾胃热也。脾胃内热,日久变为消中。消中,汤饮内消病也。

厥成为癫疾,

阳明热厥成极,上实下虚,变为癫疾也。

编者按:“癫”《素问》作“巅”。

久风为飡泄,

春伤于风,在肠胃之间,日久变为泄利之病。

编者按:“飡”《素问》作“飧”。

贼风成为疠,

贼风入腠,不泄成极,变为疠,亦之谓大疾,眉落鼻柱等坏之也。

编者按:“之谓”,疑倒。

编者按:“贼”《素问》作“脉”。

病之变化,不可胜数。

夫病变为他疾,有斯五种,若随心随物,曼衍多端,不可胜数。但可以智量处,调之取中,纵医方千卷,未足以为当之也。

黄帝曰:有病厥者,诊右脉沉,左脉不然,病主安在?岐伯曰:冬诊之,右脉固当沉紧,此应四时,

厥,寒厥也。左手不得沉紧,得浮迟,故曰不然也。冬,阴也。右手亦阴也。沉紧亦阴也。冬时右手得沉紧之脉,固当顺四时也。

编者按:“右脉沉”之后,《素问》有“而紧”二字;“左脉不然”作“左脉浮而迟不然”;

左浮而迟,此逆四时。在左当主病诊在肾,颇在肺,当腰痛。

左,阳也。浮,肺脉也。冬时得左手肺脉,虚邪来乘,故肾病腰痛,颇在于肺,此即是左手有肺脉之也。

编者按:“左浮”《素问》作“左脉浮”;“诊”字《素问》无;“在肺”前有“关”字;“痛”后有“也”字。

曰:何以言之?曰:少阴脉贯肾上胃肓,络肺,今得肺脉,肾为之病,故肾为腰痛。黄帝曰:善。

肾脉足少阴从肾上膈入肺中,故冬时左手得肺脉,肾为腰痛也。

编者按:“上胃肓”《素问》无;“腰痛”后有“之病也”三字。

厥阴有余病阴痹,

足厥阴,肝脉也。脉循股阴入毛中,环阴器,上抵少腹,故脉气有余者,是其阴气盛,故为阴痹者,谓阴器中寒而痛。

不足病生热痹,

厥阴脉气虚者,少阳来乘阴器,中热而痛也。痹,痛之也。

滑则狐疝风,

厥阴脉气滑者,阳气盛,微热,以其气盛微热,乘阴,故为狐疝风也。风,气也。狐夜不得尿,日出方得。人之所病与狐同,故曰狐疝。一曰孤疝,谓三焦孤腑为疝,故曰孤疝也。

编者按:“则”字后《素问》有“病”字。

涩则病少腹积厥气也。

涩,多血少气,微寒。以其厥阴多血少气,在寒,故少腹中血积,厥气也。

编者按:“积厥气也”《素问》作“积气”二字。

少阴有余病皮痹,隐轸,

少阴,足少阴肾脉也。从足涌泉上贯肝,入归中。肺主皮毛,故少阴阴气有余,病于皮痹。又病在皮中,隐轸皮起,风疾也。

不足病肾痹,

少阴之肺虚,受寒湿之气入肾,故为肾痹也。

编者按:“肾”,《素问》作“肺”。

滑则病肾风疝,

少阴气虚,太阳气乘,微热,故为肾风疝痛也。

编者按:“肾”《素问》作“肺”。

涩则病积溲血。

气少微寒,为血多,为血积,盛而浘血。

太阴有余则病肉痹,寒中,

足太阴,脾脉也,主肉,故太阴盛,以为肉痹寒中也。

编者按:“则”字,《素问》无。

不足病脾痹,

太阴不足,即脾虚受邪,故为脾痹也。

滑则病脾风疝,

得足太阴脉滑,则是脾虚,阳明气乘,故脾病风疝之也。

涩则病积,心腹时胀满。

得太阴脉涩,即少气微寒多血,故为血积;太阴脉注心中,心腹时胀满也。

编者按:“胀”字,《素问》无。

阳明有余病脉痹,身时热,

胃足阳明脉正别上至脾,入腹里属胃,散而之脾,上通于心,故阳明有余不足,心有病也。心主于脉,是以阳明有余为脉痹,身时之热者也。

不足病心痹,

阳明气虚不足,太阴乘,故为心痹。

滑则病心风疝,

阳明气盛微热,故心病风疝也。

涩则病积时善惊。

阳明气虚阴乘,微寒血多为积,积气时上冲心,故喜惊之也。

太阴有余病骨痹身重,

足太阳,膀胱脉也。足太阳脉气有余,盛乘于少阴,少阴主骨,今少阴病,名曰骨痹,寒湿在骨,故身重之也。

编者按:“太阴”,据杨注应作“太阴”。

不足病肾痹,

太阳虚而不足,则少阴肾气使盛,故为肾痹。

滑则病肾风疝,

太阳脉滑,则阳盛微热乘肾,肾病风疝之。

涩则病积善时癫疾。

诊得太阳脉涩,则少气微寒多血,下为血积也。善积气,时上冲头,则为癫疾之也。

编者按:“癫疾”《素问》作“巅疾”。

少阳有余病筋痹胁满,

足少阳,胆脉也。肝主筋也,足少阳盛阴病,故为筋痹。肝病,胁满也。

不足病肝痹,

阳虚阴盛,故为肝痹也。

滑则病肝风疝,

得少阳滑者,则少阳气盛,微热乘肝,故肝病风疝也。

涩则病积时筋急目痛。

得少阳脉涩,少阳气少,微寒多血,为积也。足少阳脉起目兑眦,故脉寒筋急目痛也。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