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湿证第五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椿田医话》曰:化湿汤,主治湿证。湿从土化,寄旺四季,在天则云雨,在地则泥沙,在人则脾胃,在时则长夏,在西北则多化为寒,在东南则多化为热,与燥相反,畏风克制,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虽有上受下受之分,其实皆中土之所化也。从化而来,亦从化而去,故以化湿名之。内受酒浆茶水,外受汗衣等湿,亦同此义。酿而为湿温,著而为痿痹,及或为之证,难以悉举,然当从而化之,以意加减,不可执一。 云茯苓(五钱) 炙甘草(五分) 制半夏(二钱) 焦白术(二钱) 薏苡仁(三钱) 煨木香(五分) 苦参(二钱) 在上在表,宜汗散,加羌活、独活、防风、川芎、藁本之类。 在下在里,宜分利,加猪苓、泽泻、车前子、木通、飞滑石之类。 热多加茵陈、川黄连、黄芩之类。寒多加苍术、制附子、油肉桂之类。气虚加人参,血虚加生地,实则加制大黄。

《左传·昭元》曰:晋侯求医于秦伯,秦伯使医和视之。又曰:雨淫腹疾。

《九峰医案》曰:脉来滑数无力,证本湿热伤阴,五液日耗,形神慵倦,竟若骨痿不能起于床,法宜补阴化湿,苦寒虽效,究非常服之方,拟甘露饮加减。 钗石斛(三钱) 天花粉(三钱) 淡天冬(二钱) 大麦门(三钱) 玄参(钱半) 地骨皮(三钱) 白知母(二钱) 川黄柏(一钱) 黄芩(钱半)

湿热蕴于阳明,熏蒸肝木,耗损肾阴,肝主一身之筋,肾统诸经之水,阳明为十二经脉之长,譬如暑湿郁蒸,林木萎弱,以故体倦多眠,热蒸气腾,上干清窍,唇疡流液,目涩羞明,颊肿咽疼,苔黄舌绛,服养阴渗湿之品,共六十余剂,病势退而复进者,证延六载之久,药浅病深故也。仍以补阴渗湿为丸,缓治。

大生地(八两) 大麦冬(三两) 天门冬(二两) 大沙参(三两) 生甘草(一两) 酸枣仁(三两) 冬白术(三两) 川黄柏(三两) 川黄连(一两) 人参(三两) 云茯苓(三两) 福泽泻(三两) 上十二味,水叠丸,每早服三钱,晚服三钱。

壮火食气,阴不潜阳,气不行水,蕴生湿热,伤阳明之阴,动少阴之火,阳明阴伤,则宗筋纵,不能束筋骨而利机关,水流湿而注下,足胫绵弱,行则振掉,便泻肠鸣,少阴火旺,则液耗金伤,不能藏精化气,以行治节,痰嗽食减,梦泄频仍,所服之方,都是法程王道,功迟难期速效,补阴当思湿热蕴结,利湿窃虑阴液愈亏,爰以四斤六味,补阴渗湿,脾肾双培,然否质诸明哲。 大熟地(八两) 淡苁蓉(二两) 怀山药(四两) 山萸肉(四两) 云茯苓(三两) 五味子(二两) 宣木瓜(二两) 川萆薢(三两) 肥杜仲(三两) 玄武胶(二两) 桑螵蛸(一两) 人参(三两) 为末,捣熟地如泥,熔胶加炼蜜丸如桐子大,每早晚服三钱开水下。

蒋宝素曰:湿证者,六淫之一,中央脾土所生,从地气上升,由天气下降,(兰亭曰:经言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凡云雾雨露之属,皆是湿气。夫湿气蒸腾,愈热则愈高,愈寒则愈下。试观杯水之热,当隆冬之时,则气蒸盈尺,当盛夏则不见者,以热入热故也。则盛夏湿热蒸腾之气,高于岑楼而不见也。人居此气之中,浸润不觉,故百病之中多兼湿证。)盛于夏,藏于冬,聚于东南,敛于西北。然士无成位,湿无专主,六淫湿证,归于本门。湿温归于伏邪门,或为之证,归于各门。《金匮要略》曰: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者,此名湿痹。湿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湿家之为病,一身尽疼,发热,身色如熏黄也。湿家,其人但头汗出,背强,欲得被覆向火。若下之早则哕,或胸满,小便不利,舌上如苔者,以丹田有热,胸上有寒。渴欲得饮,而不能饮,则口燥烦也。湿家下之,额上汗出,微喘,小便利(一云不利。)者死。若下利不止者亦死。风湿相搏,一身尽疼痛,法当汗出而解。值天阴雨不止,医云此可发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盖发其汗,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在,是故不愈也。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汗出者,风湿俱去也。湿家病,身疼发热,面黄而喘,头痛鼻塞而烦,其脉大,自能饮食,腹中和无病。病在头中寒湿,故鼻塞,纳药鼻中则愈。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大攻之。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大便坚,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此上十一条,(《伤寒论》与此同七条。)乃六淫湿证,归于本门。《难经》曰: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温病,有热病。《活人书》曰:湿温者,两胫逆冷,胸腹满,多汗,头痛,妄言,其人尝伤于湿,因而中暑,暑湿相搏,则发湿温。又曰:湿温与中暑同,但身凉不渴耳。《本事方》曰:一人季夏得病,胸颈多汗,两足逆冷谵语,是湿温。盖先伤暑,后受湿也。先用人参白虎汤,次服苍术白虎汤。足渐温,汗渐止,三日而愈。此上三条,言湿温证也。盖伏邪因温而发,与温热一体,故名湿温,即伏邪兼见六淫,湿证因春温气而发名温,因夏暑气而发名暑,因长夏湿气而发名湿温是也。(即冬寒内伏,因湿而发。)故《难经》以湿温与风寒湿热同科,《活人》以湿主长夏,遂与暑相合,以暑湿相搏为湿温。盖不知《难经》所以名湿温者,明与温热一体,即伏寒因湿而发非暑也。暑湿相搏,自有疟痢瘴气诸证,不得名湿温。后世多宗《活人》,身凉不渴为湿温,略而不辨,盖思之而未得,不知《难经》湿温之本旨,《金匮》六淫湿证之全体,伏邪因湿而发之源流也。余故论及之,以俟识者。然湿性沉潜凝滞,治宜温通。伏邪化热伤阴,法当清解。治湿温者,当以伏邪为主,参以治湿之意,如清解法中,佐以温通之品,归于伏邪门。《灵枢·邪气藏府病形篇》曰:身半以下,湿中之也。此言湿从地升,先伤下也。归于脚气门。《素问·生气通天论》曰:因于湿,首如裹。此言湿从天降,先伤上也。归于六淫湿证本门。又曰: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弛长,软短为拘,弛长为痿。此言湿从热化也。归于痿证门。长刺节论曰:肌肤尽痛,名曰肌痹,伤于寒湿。此言湿从寒化也。归于痹证门。阴阳应象大论曰:湿盛则濡泄。此湿内侵于脾也。归于泄泻门。又曰:秋伤于湿,冬生咳嗽。此湿伏于脾,酝酿生痰,上传于肺也。归于咳嗽门。至真要大论曰: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此湿归于土,脾不及运也。归于肿胀门。又曰:诸痉项强,皆属于湿。此湿过极,河间所谓风化制之也。归于痉证门。《易》曰:水流湿。此言水流其万物之已湿,湿本属土,水亦能湿者,土无成位,湿无专主故也。《左传》曰:雨淫腹疾。四十九难曰:肾主湿,皆水流湿之意。《金匮》本《难经》肾主湿,立肾著之名。东垣推外湿内侵于脾,以酒湿伤中为内湿,犹类中之意。丹溪本秋伤于湿,脾湿生痰,多兼痰治。方约之本东垣内湿之意,以七情劳役之火,薰蒸脾胃水谷,而为湿热。盖不知内湿,犹类中之意。戴元礼辨方土之殊,内外之异,互相多少,随证施治,此土无成位,湿无专证,治无专法本是。然不知新受之湿,亦可专方以治也。张景岳以湿近东南,火土合德,化为湿热。湿近西北,水土合德,化为寒湿。(兰亭注曰:以南北分湿之多少则可,以南北分湿之寒热则不可,东南岂无寒湿,西北岂无湿热乎。)此以南北分寒热,未免执泥。医案以湿久多化热伤阴,治以扶阴化温为主,犹治类中之意,以补前贤之未备。医话制化湿汤,为治新受六淫湿证之专方,可谓中流砥柱矣。 略曰:内湿外湿,犹真中类中之意。西北高寒,内湿多而外湿少。东南卑湿,外湿多而内湿少。正如西北真中风多,类中风少。东南类中风多,真中风少。然东南卑湿,百病宜参湿治。

湿证论列方

麻黄加术汤(十八)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十九) 防己黄芪汤(二十) 桂枝附子汤(二十一) 桂枝去桂加白术汤(二十二) 人参白虎汤(九) 苍术白虎汤(二十三) 甘草附子汤(二十四)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