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卷第二十一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大般涅槃经卷第二十一

宋代沙门慧严等依泥洹经加之

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品之三

复次善男子。凡夫若遇身心苦恼起种种恶。若得身病。若得心病。令身口意作种种恶。以作恶故轮回三趣具受诸苦。何以故。凡夫之人无念慧故。是故生于种种诸漏。是名念漏。菩萨摩诃萨常自思惟。我从往昔无数劫来。为是身心造种种恶。以是因缘流转生死。在三恶道具受众苦。遂令我远三乘正路。菩萨以是恶因缘故。于己身心生大怖畏。舍离众恶趣向善道。善男子。譬如有王以四毒蛇盛之一箧令人养食瞻视卧起摩洗其身。若令一蛇生嗔恚者。我当准法戮之都市。尔时其人闻王切令。心生惶怖舍箧逃走。王时复遣五旃陀罗拔刀随之。其人回顾见后五人遂疾舍去。是时五人以恶方便。藏所持刀密遣一人诈为亲善。而语之言。汝可还来。其人不信投一聚落欲自隐匿。既入聚中窥视诸舍都不见人执诸瓨器悉空无物。既不见人求物不得。即便坐地闻空中声。咄哉男子。此聚空旷无有居民。今夜当有六大贼来。汝设遇者命将不全。汝当云何而得免之。尔时其人恐怖遂增。复舍而去。路值一河。河水漂急无有船筏。以怖畏故即取种种草木为筏。复更思惟。我设住此当为毒蛇五旃陀罗一诈亲者及六大贼之所危害。若渡此河筏不可依当没水死。宁没水死终不为彼蛇贼所害。即推草筏置之水中身倚其上。运手动足截流而去。既达彼岸安隐无患。心意泰然恐怖消除菩萨摩诃萨得闻受持大涅槃经。观身如箧。地水火风如四毒蛇。见毒触毒气毒啮毒。一切众生遇是四毒故丧其命。众生四大亦复如是。或见为恶。或触为恶。或气为恶。或啮为恶。以是因缘远离众善。复次善男子。菩萨摩诃萨观四毒蛇有四种姓。所谓刹利婆罗门毗舍首陀。是四大蛇亦复如是有四种性。坚性湿性热性动性。是故菩萨观是四大与四毒蛇同其种性。复次善男子。菩萨摩诃萨观是四大如四毒蛇。云何为观。是四毒蛇常伺人便。何时当视。何时当触。何时当嘘。何时当啮。四大毒蛇亦复如是。常伺众生求其短缺。若为四蛇之所杀者。终不至于三恶道中。若为四大之所杀害。必至三恶定无有疑。是四毒蛇虽复瞻养亦欲杀人。四大亦尔。虽常供给。亦常牵人造作众恶。是四毒蛇若一嗔者则能杀人。四大之性亦复如是。若一大发亦能害人。是四毒蛇虽同一处四心各异。四大毒蛇亦复如是。虽同一处性各别异。是四毒蛇虽复恭敬难可亲近。四大毒蛇亦复如是。虽复恭敬亦难亲近。是四毒蛇若害人时。或有沙门婆罗门等。若以咒药则可疗治。四大杀人虽有沙门婆罗门等神咒良药。皆不能治。如自喜人闻四毒蛇气臭可恶则便远离。诸佛菩萨亦复如是。闻四大臭即便远离。尔时菩萨复更思惟四大毒蛇生大怖畏。背之驰走修八圣道。

五旃陀罗即是五阴。云何菩萨观于五阴如旃陀罗。旃陀罗者常能令人恩爱别离怨憎集会。五阴亦尔。令人贪近不善之法远离一切纯善之法。复次善男子。如旃陀罗种种器仗以自庄严。若刀若楯若弓若箭若铠若槊能害于人。五阴亦尔。以诸烦恼牢自庄严。害诸痴人令堕诸有。善男子。如旃陀罗有过之人得便害之。五阴亦尔。有诸结过常能害人。是故菩萨深观五阴如旃陀罗。复次菩萨观察五阴如旃陀罗。旃陀罗人无慈愍心怨亲俱害。五阴亦尔。无慈愍心善恶俱害。如旃陀罗恼一切人。五阴亦尔。以诸烦恼常恼一切生死众生。是故菩萨观于五阴如旃陀罗。复次菩萨观察五阴如旃陀罗。旃陀罗人常怀害心。五阴亦尔常怀诸结恼害之心。如人无足刀杖侍从。当知必为旃陀罗人之所杀害。众生亦尔。无足无刀无有侍从。则为五阴之所贼害。足名为戒。刀名为慧。侍从名为善知识也。无此三事故为五阴之所贼害是故菩萨观于五阴如旃陀罗。复次善男子。菩萨摩诃萨观察五阴过旃陀罗。何以故。众生若为五旃陀罗之所杀者不堕地狱。为阴杀者则堕地狱以是义故。菩萨观阴过旃陀罗。作是观已而作愿言。我宁终身近旃陀罗。不能暂时亲近五阴。旃陀罗者唯能害于欲界痴人。是五阴贼遍害三界凡夫众生。旃陀罗人唯能杀戮有罪之人。是五阴贼不问众生有罪无罪悉能害之。旃陀罗人不害衰老妇女稚小。是五阴贼不问众生老小女弱一切悉害。是故菩萨深观此阴过旃陀罗。是故发愿。宁当终身近旃陀罗。不能暂时亲近五阴。复次善男子。旃陀罗者唯害他人终不自害。五阴之贼自害害他及旃陀罗。旃陀罗人可以善言钱财宝货求而得脱。五阴不尔。不可强以善言诱喻钱财宝货求而得脱。旃陀罗人于四时中不必常杀。五阴不尔。常于念念害诸众生。旃陀罗人唯在一处可有逃避。五阴不尔。遍一切处无可逃避。旃陀罗人虽复害人害已不随。五阴不尔。杀众生已随逐不离。是故菩萨宁以终身近旃陀罗。不能暂时亲近五阴。有智之人以善方便得脱五阴。善方便者即八圣道六波罗蜜四无量心。以是方便而得解脱。身心不为五阴所害。何以故。身如金刚心如虚空。是故身心难可沮坏。以是义故。菩萨观阴成就种种诸不善法。生大怖畏修八圣道。亦如彼人畏四毒蛇五旃陀罗涉路而去无所顾留。

诈亲善者名为贪爱。菩萨摩诃萨深观爱结如怨诈亲。若知实者则无能为。若不能知必为所害。贪爱亦尔若知其性。则不能令众生轮转生死苦中。如其不知轮回六趣具受众苦。何以故。爱之为病难舍离故。如怨诈亲难可远离。怨诈亲者常伺人便。令爱别离怨憎合会。爱亦如是。令人远离一切善法近于一切不善之法。以是义故。菩萨摩诃萨深观贪爱如怨诈亲。见不见故。闻不闻故。如凡夫人见生死过虽有智慧以痴覆故后还不见。声闻缘觉亦复如是。虽见不见虽闻不闻。何以故。以爱心故。所以者何。见生死过不能疾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是义故。菩萨摩诃萨观此爱结如怨诈亲。云何名为怨诈亲相。如怨不实诈现实相。不可亲近诈现近相。实是不善诈现善相。实是不爱诈为爱相。何以故。常伺人便欲为害故。爱亦如是。常为众生非实诈实。非近诈近。非善诈善。非爱诈爱。常诳一切轮回生死。以是义故。菩萨观爱如怨诈亲。怨诈亲者但见身口不睹其心。是故能诳。爱亦如是。唯为虚诳实不可得。是故能惑一切众生。怨诈亲者有始有终易可远离。爱不如是。无始无终难可远离。怨诈亲者远则难觉近则易知。爱不如是。近尚难知况复远耶。以是义故。菩萨观爱过于诈亲。一切众生以。爱结故远大涅槃近于生死。远常乐我净近无常苦无我不净。是故我于处处经中说为三垢于现在事以无明故。不见过患不能舍离。爱怨诈亲。终不能害有智之人。是故菩萨深观此爱生大怖畏修八圣道。犹如彼人畏四毒蛇五旃陀罗及一诈亲涉路不回。

空聚落者即内六入。菩萨摩诃萨观是六入空无所有犹如空聚。如彼怖人既入聚已乃至不见有一居人。遍捉瓨器不得一物。菩萨亦尔。谛观六入空无所有。不见众生一物之实。是故菩萨观内六入空无所有如彼空聚。善男子。彼空聚落群贼远望。终不生于空虚之想。凡夫之人亦复如是。于六入聚不生空想。以其不能生空想故。轮回生死受无量苦。善男子。群贼既至乃生空想。菩萨亦尔。观此六入常生空想。生空想故则不轮回生死受苦。菩萨摩诃萨于此六入常无颠倒。无颠倒故。是故不复轮回生死。复次善男子。如有群贼入此空聚则得安乐。烦恼诸贼亦复如是。入此六入则得安乐。如贼住空聚心无所畏。烦恼群贼亦复如是。住是六入亦无所畏。如彼空聚乃是师子虎狼种种恶兽之所住处。是内六入亦复如是。一切众恶烦恼恶兽之所住处。是故菩萨深观六入空无所有。纯是一切不善住处。复次善男子。菩萨摩诃萨观内六入空无所有如彼空聚。何以故。处诳不实故。空无所有作有想故。实无有乐作乐想故。实无有人作人想故。内六入者亦复如是。空无所有而作有想。实无有乐而作乐想。实无有人而作人想。唯有智人乃能知之得其真实。复次善男子。如空聚落或时有人或时无人。六入不尔。一向无人。何以故。性常空故。智者所知非是眼见。是故菩萨观内六入多诸怨害。修八圣道不休不息。犹如彼人畏四毒蛇五旃陀罗一诈亲善及六大贼怖著正路。

六大贼者即外六尘。菩萨摩诃萨观此六尘如六大贼。何以故。能劫一切诸善法故。如六大贼能劫一切人民财宝。是六尘贼亦复如是。能劫一切众生善财。如六大贼若入人舍。则能劫夺现家所有不择好恶。令巨富者忽尔贫穷。是六尘贼亦复如是。若入人根则能劫夺一切善法。善法既尽贫穷孤露作一阐提。是故菩萨谛观六尘如六大贼。复次善男子。如六大贼欲劫人时要因内人。若无内人则便中还。是六尘贼亦复如是。欲劫善法要因内有众生知见常乐我净不空等相。若内无有如是等相。六尘恶贼则不能劫一切善法。有智之人内无是相。凡夫则有。是故六尘常来侵夺善法之财。不善护故为其所劫。护者名慧。有智之人能善防护故不被劫。是故菩萨观是六尘如六大贼等无差别。复次善男子。如六大贼能为人民身心苦恼。是六尘贼亦复如是。常为众生身心苦恼。六大贼者唯能劫人现在财物。是六尘贼常劫众生三世善财。六大贼者夜则欢乐。六尘恶贼亦复如是。处无明闇则得欢乐。是六大贼唯有诸王乃能遮止。六尘恶贼亦复如是。唯佛菩萨乃能遮止。是六大贼凡欲劫夺。不择端正种姓聪哲多闻博学豪贵贫贱。六尘恶贼亦复如是。欲劫善法不择端正乃至贫贱。是六大贼虽有诸王截其手足。犹故不能令其心息。六尘恶贼亦复如是。虽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截其手足。亦不能令不劫善法。如勇健人乃能摧伏是六大贼。诸佛菩萨亦复如。乃能摧伏六尘恶贼。譬如有人多诸种族宗党炽盛则不为彼六贼所劫。众生亦尔。有善知识不为六尘恶贼所劫。是六大贼若见人物则能偷劫。六尘不尔。若见若知若闻若嗅若触若觉皆悉能劫。六大贼者唯能劫夺欲界人财。不能劫夺色无色界。六尘恶贼则不如是。能劫三界一切善宝。是故菩萨谛观六尘过彼六贼。作是观已修八圣道直往不回。如彼怖人畏四毒蛇五旃陀罗一诈亲善及六大贼。舍空聚落涉路而去。

路值一河者即是烦恼。云何菩萨观此烦恼犹如大河。如彼驶河能漂香象。烦恼驶河亦复如是。能漂缘觉。是故菩萨深观烦恼犹如驶河。深难得底故名为河。边不可得故名为大。其中多有种种恶鱼。烦恼大河亦复如是。唯佛菩萨能得底故。故名极深。唯佛菩萨得其边故。故名广大。常害一切痴众生故。故名恶鱼。是故菩萨观此烦恼犹如大河。如大河水能长一切草木丛林。烦恼大河亦复如是。能长众生二十五有。是故菩萨观此烦恼犹如大河。譬如有人堕大河水无有惭愧。众生亦尔。堕烦恼河无有惭愧。如堕河者未得其底即便命终。堕烦恼河亦复如是。未尽其底。周回轮转二十五有。所言底者名为空相。若有不修如是空相。当知是人不得出离二十五有。一切众生不能善修空无相故。常为烦恼驶河所漂。如彼大河唯能坏身。不能漂没一切善法。烦恼大河则不如是。能坏一切身心善法。彼大暴河唯能漂没欲界中人。烦恼大河乃能漂没三界人天。世间大河运手动足则到彼岸。烦恼大河唯有菩萨因六波罗蜜乃能得渡。如大河水难可得渡。烦恼大河亦复如是。难可得渡。云何名为难可得渡。乃至十住诸大菩萨犹故未能毕竟得渡。唯有诸佛乃毕竟渡。是故名为难可得渡。譬如有人为河所漂不能修习毫厘善法。众生亦尔。为烦恼河所漂没者。亦复不能修习善法。如人堕河为水所漂。余有力者则能拔济。堕烦恼河为一阐提。声闻缘觉乃至诸佛不能拔济。世间大河劫尽之时。七日并照能令枯涸。烦恼大河则不如是。声闻缘觉虽修七觉犹不能干。是故菩萨观诸烦恼。犹如暴河。

譬如彼人畏四毒蛇五旃陀罗一诈亲善及六大贼。舍空聚落随路而去。既至河上聚草为筏。菩萨亦尔。畏四大蛇五阴旃陀罗爱诈亲善六入空聚六尘恶贼。至烦恼河修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六波罗蜜三十七品。以为船筏。依乘此筏渡烦恼河。到于彼岸常乐涅槃。菩萨修行大涅槃者。作是思惟。我若不能忍受如是身苦心苦。则不能令一切众生。渡烦恼河。以是思惟。虽有如是身心苦恼默然忍受。以忍受故则不生漏。菩萨如是尚无诸漏。况佛如来而当有漏。是故诸佛不名有漏。云何如来非无漏耶。如来常行有漏中故。有漏即是二十五有。是故声闻凡夫之人言佛有漏。诸佛如来真实无漏。

善男子。以是因缘诸佛如来无有定相。善男子。是故犯四重禁谤方等经及一阐提悉皆不定。

尔时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摩诃萨言。如是如是。诚如圣教。一切诸法悉皆不定。以不定故当知如来亦不毕竟入于涅槃。如佛先说。菩萨摩诃萨修大涅槃。闻不闻。中有涅槃大涅槃。云何涅槃。云何大涅槃。

尔时佛赞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摩诃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若有菩萨得念总持。乃能如汝之所咨问。善男子。如世人言。有海大海。有河大河。有山大山。有地大地。有城大城。有众生大众生。有王大王。有人大人。有天天中天。有道大道。涅槃亦尔。有涅槃有大涅槃。云何涅槃。善男子。如人饥饿得少饭食名为安乐。如是安乐亦名涅槃。如病得差则名安乐。如是安乐亦名涅槃。如人怖畏得归依处则得安乐。如是安乐亦名涅槃。如贫穷人获七宝物则得安乐如是安乐亦名涅槃。如人观骨不起贪欲则得安乐。如是安乐亦名涅槃。如是涅槃不得名为大涅槃也。何以故。以饥渴故病故怖故贫故生贪著故。是名涅槃非大涅槃。善男子。若凡夫人及以声闻。或因世俗。或因圣道。断欲界结则得安乐。如是安乐亦名涅槃。不得名为大涅槃也。能断初禅乃至能断非想非非想处结则得安乐。如是安乐亦名涅槃。不得名为大涅槃也。何以故。还生烦恼有习气故。云何名为烦恼习气。声闻缘觉有烦恼气。所谓我身我衣我去我来我说我听。诸佛如来入于涅槃。涅槃之性无我无乐唯有常净。是则名为烦恼习气。佛法众僧有差别相。如来毕竟入于涅槃。声闻缘觉诸佛如来。所得涅槃等无差别。以是义故。二乘所得非大涅槃。何以故。无常乐我净故。常乐我净乃得名为大涅槃也。

善男子。譬如有处能受众水名为大海随有声闻缘觉菩萨诸佛如来所入之处名大涅槃。四禅三三昧八背舍八胜处十一切处随能摄取如是无量诸善法者名大涅槃善男子。譬如有河第一香象不能得底则名为大。声闻缘觉至十住菩萨不见佛性。名为涅槃非大涅槃。若能了了见于佛性。则得名为大涅槃也。是大涅槃唯大象王能尽其底。大象王者谓诸佛也。善男子。若摩诃那伽及钵犍陀大力士等。经历多时所不能上乃名大山。声闻缘觉及诸菩萨摩诃那伽大力士等所不能见。如是乃名大涅槃也。复次善男子。随有小王之所住处名为小城。转轮圣王所住之处乃名大城。声闻缘觉八万六万四万二万一万住处名为涅槃。无上法主圣王住处。乃得名为大般涅槃。以是故名大般涅槃。善男子。譬如有人见四种兵不生怖畏。当知是人名大众生。若有众生。于三恶道烦恼恶业不生怖畏。而能于中广度众生。当知是人得大涅槃。若有人能供养父母。恭敬沙门及婆罗门修治善法。所言诚实无有欺诳。能忍诸恶惠施贫乏。名大丈夫。菩萨亦尔。有大慈悲怜愍一切。于诸众生犹如父母。能度众生于生死河。普示众生一实之道。是则名为大般涅槃。善男子。大名不可思议。若不可思议一切众生所不能信。是则名为大般涅槃。唯佛菩萨之所见故名大涅槃。以何因缘。复名为大。以无量因缘然后乃得故名为大。善男子。如世间人以多因缘之所得者则名为大。涅槃亦尔。以多因缘之所得故。故名为大。云何复名为大涅槃。有大我故名大涅槃。涅槃无我大自在故。名为大我。云何名为大自在耶。有八自在则名为我。何等为八。一者能示一身以为多身。身数大小犹如微尘。充满十方无量世界。如来之身实非微尘。以自在故现微尘身。如是自在则为大我。二者示一尘身满于三千大千世界。如来之身实不满于三千大千世界。何以故。以无碍故。直以自在故满三千大千世界。如是自在名为大我。三者能以满此三千大千世界之身。轻举飞空过于二十恒河沙等诸佛世界。而无障碍。如来之身实无轻重。以自在故能为轻重如是自在名为大我。四者以自在故而得自在。云何自在。如来一心安住不动。所可示化无量形类各令有心。如来有时或造一事。而令众生各各成办。如来之身常住一土。而令他土一切悉见。如是自在名为大我。五者根自在故。云何名为根自在耶。如来一根亦能见色闻声嗅香别味觉触知法。如来六根亦不见色闻声嗅香别味觉触知法。以自在故令根自在。如是自在名为大我。六者以自在故得一切法。如来之心亦无得想。何以故。无所得故。若是有者可名为得。实无所有。云何名得。若使如来计有得想。是则诸佛不得涅槃。以无得故名得涅槃。以自在故得一切法。得诸法故名为大我。七者说自在故如来演说一偈之义。经无量劫义亦不尽。所谓若戒若定若施若慧。如来尔时都不生念我说彼听。亦复不生一偈之想。世间之人四句为偈。随世俗故说名为偈。一切法性亦无有说。以自在故如来演说。以演说故名为大我。八者如来遍满一切诸处犹如虚空。虚空之性不可得见。如来亦尔实不可见。以自在故令一切见。如是自在名为大我。如是大我名大涅槃。以是义故名大涅槃。复次善男子。譬如宝藏多诸珍异百种具足故名大藏。诸佛如来甚深奥藏亦复如是。多诸奇异具足无缺。名大涅槃。复次善男子。无边之物乃名为大。涅槃无边是故名大。复次善男子。有大乐故名大涅槃。涅槃无乐。以四乐故名大涅槃。何等为四。一者断诸乐故。不断乐者则名为苦。若有苦者不名大乐。以断乐故则无有苦。无苦无乐乃名大乐。涅槃之性无苦无乐。是故涅槃名为大乐。以是义故名大涅槃复次善男子。乐有二种。一者凡夫。二者诸佛。凡夫之乐无常败坏。是故无乐。诸佛常乐无有变异。故名大乐。复次善男子。有三种受。一者苦受。二者乐受。三者不苦不乐受。不苦不乐是亦为苦涅槃虽同不苦不乐。然名大乐。以大乐故名大涅槃。二者大寂静故名为大乐。涅槃之性是大寂静。何以故。远离一切愦闹法故。以大寂故名大涅槃。

三者一切知故名为大乐。非一切知不名大乐。诸佛如来一切知故。名为大乐。以大乐故名大涅槃。四者身不坏故名为大乐。身若可坏则不名乐。如来之身金刚无坏非烦恼身无常之身。故名大乐。以大乐故名大涅槃。善男子。世间名字或有因缘。或无因缘。有因缘者。如舍利弗。母名舍利。因母立字。故名舍利弗。如摩鍮罗道人。生摩鍮罗国。因国立名。故名摩鍮罗道人。如目犍连。目犍连者即是姓也。因姓立名。故名目犍连。如我生于瞿昙种姓。因姓立名。称为瞿昙。如毗舍佉道人。毗舍佉者即是星名。因星为名名毗舍佉。如有六指。因六指故名六指人。如佛奴天奴。因佛因天故名佛奴天奴。因湿生故。故名湿生。如因声故。名为迦迦罗。名究究罗呾呾罗。如是等名是因缘名。无因缘者。如莲花地水火风虚空。如曼陀婆一名二实。一名殿堂。二名饮浆。堂不饮浆。亦复得名为曼陀婆。如萨婆车多名为蛇盖。实非蛇盖。是名无因。强立名字。如坻罗婆夷名为食油。实不食油。强为立名。名为食油。是名无因强立名字。善男子。是大涅槃亦复如是无有因缘强为立名。善男子。譬如虚空不因小空名为大也。涅槃亦尔。不因小相名大涅槃。善男子。譬如有法不可称量不可思议。故名为大。涅槃亦尔。不可称量不可思议。故得名为大般涅槃。以纯净故名大涅槃。云何纯净。净有四种。何等为四。一者二十五有名为不净。能永断故得名为净。净即涅槃。如是涅槃亦得名有。而是涅槃实非是有。诸佛如来随世俗故说涅槃有。譬如世人非父言父非母言母。实非父母而言父母。涅槃亦尔。随世俗故说言诸佛有大涅槃。二者业清净故。一切凡夫业不清净故无涅槃。诸佛如来业清净故。故名大净。以大净故名大涅槃。三者身清净故。身若无常则名不净。如来身常故名大净。以大净故名大涅槃。四者心清净故。心若有漏名曰不净。佛心无漏故名大净。以大净故名大涅槃。善男子。是名善男子善女人修行如是大涅槃经具足成就初分功德。

大般涅槃经卷第二十一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